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裕,同时社会文化发展也欣欣向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国家强调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除了一身“优点”外,在文化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化属性开放又包容,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在中国有很好的生长土壤。
关键词:钢琴;中国文化;音乐教育;跨文化
近年来,文化自信被经常提起,文化是一段历史的内涵,文化的魅力在于经过古老岁月的洗礼还能在世人面前娓娓道来、低吟浅唱,。谈起中国现代的“文艺复兴”,不能忽略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道路,对今后文艺的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艺座谈会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下乡积极参加、指导群众的文艺活动,在这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歌剧、话剧、民歌等得到充分发展,例如贺敬之、丁毅创作的《白毛女》,二人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郭沫若评价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时写下“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创世纪”的开创性评价。
一、跨文化教育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发展迎来一个新的契机。一批文化综艺节目迎来发展好时期。诗词类、成语类、汉字类等传统国学内容的节目风靡一阵之后,又兴起了一波音乐类、表演类等泛文化艺术节目。文化综艺节目不是当下的新事物,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读书类、朗读类、电影推介类的节目就曾经占据电视屏幕的半壁江山。彼时,整个文娱行业需求侧的能量方兴未艾,但产品的种类并不丰富,产能有待提高,文化综艺由于背靠广阔的文学艺术经典库存,可供利用的内容取之不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普通大众认识了一位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家,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她将中国的传统名曲用钢琴演奏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钢琴部分的首创和首演都由她完成,巫漪丽的演奏热情细致、音色优美,她用西洋乐器创造性地表达中国民族音乐,实现了跨文化音乐的完美结合,就连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是在音乐会的舞台上度过,不管外面的世界翻了多少翻,不管生活变好还是变坏,她弹既是钢琴也是人生。
二、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在跨文化音乐交流中,可以将不同音乐文化、音乐形式结合到一起,在音乐交流中能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色,对于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很多国家地区都意识到了在教育中融入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通过不同音乐的融合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跨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能力,高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钢琴音乐要实现跨文化音乐教育,是将中国传统音乐内容融入到钢琴演奏内容中,从而达到共同传播音乐的作用[1]。
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教育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方法的适当性,文化的演进过程是动态的,一味地抱残守缺只会让中国音乐隔绝与世,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更没有必要去做,不利于中国音乐教育,也达不到传播音乐的初衷。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教育音乐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发展,既看到钢琴音乐与中国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也要关注两种音乐形式之间的差异性,由于其不同的发展轨迹,所形成的音乐文化必然有一定的区别,融合中需要平衡好发展与继承的辩证关系。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一方面,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激发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教育音乐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站在理性的角度看待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差异中寻求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差异中谋求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相互借鉴两者之间的特长,站在历史文化背景下,结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让新的艺术形式被更多人接受,讓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计较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最大化地满足观众的 艺术追求,使其在更多人的播放列表里流行起来[2]。
对于高校音乐教学,在制定教学规划时,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性和文化氛围去综合实施教学计划。首先,钢琴演奏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在教学中适当注重技巧的练习,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扎实专业基础,把钢琴水平切实提升,这是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教育音乐教育融合的一个因素。其次,跨文化音乐教育以本民族文化内容为核心去创新性地融合,所以这种音乐形式中的主体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教育音乐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学习《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钢琴部分,首先要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明白故事中“抗婚”“楼台会”“化蝶”等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短暂相聚后十八相送的离别之情,掌握整个音乐的引子、主部、连接部与副部、结束部之间的转换节奏。最后,在教学和演奏中,要结合当下的新生事物,多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3]。
三、结语
总之,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教育音乐教育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多吸取中国语境下进行本土音乐教学以及培养教育人才的实践经验,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对中国音乐表现形式的特色进行阐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站在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更好的传播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鶄.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J]. 北方音乐, 2018(15):256.
[2] 杨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探究[J]. 艺术评鉴, 2017(18):82-83.
[3] 许菲.浅谈对师范类高校钢琴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从“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谈起[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8):354.
【作者简介】 袁轶凡(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