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清泉 刘文 尤志国 常婧
摘要:阳原县竹林寺音乐是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北方的吹打音乐,从明代传承至今。本文对现存的音乐曲谱进行了音乐分析与研究,观察出该音乐文献中多种类型的音乐结构组织方式,并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吹打音乐 竹林寺音乐 音乐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025-03
阳原县竹林寺为明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吹打乐为主,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体系。2006年6月,竹林寺音乐被列入了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原县竹林寺音乐现今保存下的乐曲有60多首,如此众多的传统音乐曲谱,对于研究明清以来北方器乐音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西方的大型音乐作品都有着内在的逻辑组织方式,有着多种类型的组织方法,比如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等。那么,中国的传统音乐作品是用什么方式来进行音乐结构的组织呢?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多次赴河北阳原县,对竹林寺现存音乐进行了音视频采录与乐谱收集。对收集到的音乐曲谱从音乐组织结构、调式调性、旋律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音乐分析研究,现将观察到的音乐组织方法总结如下:
一、主题材料的变奏与展开而构成的音乐组织结构
阳原县竹林寺现存的曲目《湘江乐》全曲为128小节,F商调。全曲分为四个部分:引子、第一乐部、第二乐部、尾声。引子为两小节的锣鼓点,第一乐部为56小节,两个阶段,两阶段之间为变化重复的关系。第一阶段的前6小节为《湘江乐》的旋律主题(谱例1),
这个主题出现之后是7个小节的主题变奏,其后是13小节的主题展开。主题、主题变奏、主题展开三个部分的结尾旋律相同。然后,音乐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第二阶段音乐是第一阶段的变化重复,相较第一阶段而言,主题变奏部分进行了扩充,由7小节扩展成11小节,运用了类似西方作曲技巧中典型的扩充音乐的手法。第二乐部为第一乐部的装饰重复,第二乐部第二阶段的主题展开规避了标志化的结尾旋律,直接进入了尾声,尾声为16小节,音乐的发展一气呵成。分析图示如下:
纵观全曲,128个小节,全部在F商调上,调性的单一是这首乐曲的突出的特点,在单一的调性中,每一次的主题以及主题的展开,结尾的旋律都是一样的,以此来达到了音乐结构的统一,而主题材料的展开与变奏则构成了音乐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另一首音乐作品《柳青娘》的音乐结构于之类似。
阳原县竹林寺现存曲目《柳青娘》共90小节,主题为bE宫,9个小节(谱例2)。
这个主题乐句具有北方秧歌的节奏特征,结尾两小节的音乐片段与当今流传于北方的秧歌音乐有相似之处。音乐主题之后是四次音乐展开,四次音乐展开的调性都是从F徵调转至bE宫调。前三次的音乐展开均为15小节,第四次音乐展开为30小节,音乐进行了更加充分的发展。最后6小节是尾声,尾声为C羽调。分析图示如下:
这首乐曲与《湘江乐》的音乐组织方法类似,主题与四次主题展开的结尾旋律保持一致,由此形成音乐结构的统一(253532|3 61 )。对比《湘江乐》的单一调性,《柳春娘》的每一次主题展开,也保持了相对单纯而重复的调性特征:四次主题展开的调性都是F徵调开始,结束于bE宫,虽然每一次的主题展开内部形成了不同宫系统的调性色彩对比,但是整体来看,调性稳定而统一,而音乐的结构方式,无疑是通过音乐主题的变奏与展开而形成的。
结合上述两首颇具代表的乐曲,在以主题材料变奏与展开的音乐组织结构作品中,还存在两个突出的特点,即:调性相对单一;主题与每次变奏或展开的结尾音调旋律一致。
下面是竹林寺音乐中的另一类音乐结构组织方法:以突出调性对比与回归为主要音乐组织结构方式的音乐作品。
二、突出调性对比与回归的音乐组织结构
竹林寺现存曲目《青天歌》共72个小节,C羽调。全曲分为:引子、第一乐部、第二乐部、尾声四个部分。引子是两个小节的锣鼓打击节奏,第一乐部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两小节的主题(谱例3):
这个主题出现之后,音乐进行了三次旋律的自由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进行了三次调性的转换,第三次音乐展开后调性落在了F商调上,与主题C羽调保持在了bE宫的同宫系统内。而中间的两次音乐展开,调性转至bA宫系统的bE徵调与bB商调,与主调C羽调形成了鲜明的调性对比。第二部分27个小节,是第一部分的装饰重复,前两次音乐展开的调性特征与第一乐部一致,第三次音乐展开调性回归主调C羽调。尾声共18小节,在这首作品的尾声中,大量的出现了偏音“闰”,并在速度上变快,由四四拍变为四二拍,结合锣鼓节奏的变化形成一个较为辉煌的尾声。分析图示如下:
这首乐曲运用了C羽调—bE徵调—bB商调—F商调—C羽调的调性转换的方式进行了音乐的展开与音乐的回归;音乐的发展中,调性的转换为主要的发展动力。在调性的转换中不同宫系统的调性色彩对比强烈,音乐的调性对比与回归在音乐结构组织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带再现的三部性音乐组织结构
带再现的三部性曲式结构,是西方音乐最为重要的音乐组织结构,阳原县竹林寺音乐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音乐结构组织方式。
竹林寺現存曲目《东方亮》共51小节,C羽调,分为三个部分,引子、第一乐部、第二乐部。引子为三个小节的锣鼓打击节奏。第一乐部分为三个部分,共24小节。前四小节为主题(谱例4)
主题为4小节的2+2结构,是两小节的主题与高八度的重复,这样的高八度重复在乐曲中随处可见,一定意义上讲,八度重复在本曲中具有音乐发展的意义。在这个主题呈示之后是第二部分——11个小节的主题展开。在主题的展开段落,主要呈现为调性的展开,连续的两次移宫与主调形成明显的色彩对比;展开部分的调性转换是按照下行级进的音名为主音而展开的,存在移宫现象:分别为bB宫—bA宫—G角—F商的调性转换。第三部分是主题的再现,共9个小节,最终音乐结束在C羽调上。第二乐部是第一乐部的装饰重复,稍有变化,结构与调性不变。分析图示如下:
纵观全曲,《东方亮》是典型的带再现的三部性结构。通过主题的呈示、发展、再现三个部分完成了音乐的组织结构。
四、结语
阳原县竹林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笔者通过音乐文本的研究,观察到多种不同类型的音乐组织结构:主题变奏与展开组织形式往往会伴随着调性的稳定以及结尾旋律的统一;通过调性的对比与回归的音乐组织结构具有更为深层次的内在对比与统一;再现三部性的音乐结构组织原则也出现在流传着的曲谱当中。阳原县竹林寺音乐文本中多类型的音乐组织方式,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音乐智慧与哲学智慧,将这些智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真正地运用到当今的音乐创作中,是真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周扬.雄县杜庄音乐会与刘家吹打班比较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8年.
[2]蔡珊珊.一脉三支同宗异曲——潮州筝曲柳青娘析解[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04).
[3]梁俊仙,乔春霞,李梅,等.试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阳原县竹林寺寺庙音乐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4]乔春霞,梁俊仙,魏峰.阳原县竹林寺寺庙音乐主要内容及风格特征[J].大舞台,2012,(05).
基金项目:本文为张家口市201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原县竹林寺音乐曲谱分析与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Z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