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晶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用音乐表达诗风诗韵,弘扬民族文化,带领学生把诗词的情境美、情趣美、意蕴美,用唱、演、奏等形式呈现,将古诗词和音乐教学有效融合,拓宽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对诗词的感悟,也讓课堂更加灵动。
【关键词】古诗词 音乐教学 融合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而《诗经》就是古代人民歌唱的词本。《诗经》中每一首诗都可以合乐而歌,诗经中的民歌由劳动人民自己创造,它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而节奏也是音乐的灵魂。从《尚书·尧典》中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可以看出,音乐与诗歌的互融是历来已久的。
诗歌中有韵律,音乐中有诗意,“诗”与“歌”密不可分。古诗吟唱是前人的一种唱读方法,也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将古典诗词融入音乐美学意境,不仅拓宽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对诗词的感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诗词的意境与音乐的情感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让学生在诗词的品鉴和欣赏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美与节奏美。
音乐教学新课程改革理念鼓励教学的多元化,而今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古诗词歌曲占比也日益增多。以古诗词为载体,让学生将诵读、吟唱、表演创造整合运用,领悟古诗词经典文化的精神,从而也更好地丰富音乐课堂。
一、视听相融,唱出诗词情境美
音乐教材中所演唱的古诗词,大多是学生语文课本中所学过的。可往往学生能滚瓜烂熟地背诵古诗,却不能体会到其中的情境。即使是吟唱古诗词,也并不能将古诗词的意境表达出来。
如演唱李白的《忆江南》,诗中写到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诗中的江南风景究竟是怎样的美景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先让学生欣赏江南春意盎然的景象,通过图片或视频了解江南的水,江南青砖白墙的建筑,水乡特有的油纸伞、乌篷船等,让学生在演唱前,眼前已浮现出江南的诗情画意之景。
在识谱环节中,笔者让学生用线条将每一个小音符连接起来,连绵的旋律线就像江南的水,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江南的柔美与温婉。学生在演唱时,自然而然地能用优美的歌声有表情地演唱,并在诗的最后一句“忆江南”时演唱出了渐弱的效果,这样演唱中细节的处理,更加能表达对欣赏江南美景的意犹未尽之感。整节课音画和谐,视听相融,这样浸入式的体验,生成了一个趣味化、多样而灵动的音乐课堂。
二、声势加入,表现诗词情趣美
声势,是音乐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的、影响较大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它能够直观地、原始地表达情感与意义。通俗地说,声势就是能够发出声音的人体的各种姿势,比如拍手、剁脚、捻指等一系列的姿势。人的许多身体部位都可以摆出许多不同的姿势,每一种姿势可以表达出某种特定的意思,传达出特殊的情感,同时它是一种很好的进行音乐情绪表达的方式。
《江南》这首诗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首汉乐府民歌。在整首诗中,并没有提到任何一个人物,只出现了很多鱼和莲叶。这首诗描写的是一群男孩和一群女孩儿一边采着莲,一边唱着歌的情景。在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之后笔者让学生在演唱时将情境演绎出来。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还在表演中加入了声势,在演唱歌曲时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如响指、拍手、拍腿等动作)参与其中,清朗的声音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轻松而活泼。在表演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用稍快的速度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烘托出诗词的意境。
又如在演唱杜甫的《春望》时,笔者向学生提问,可以加入哪些声势以衬托诗词想要表现的意境?学生在仔细分析了旋律和诗的背景后,在旋律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中有好几处大跳音程,表现出诗人对在那样一个没有希望和喜悦的春天,面对战乱的长安,心里的忧愁,心情的起伏,学生一致认为要用脚踏步的动作,保持稳定的节奏来衬托当时气氛的紧张,诗人心情之沉重。这样的声势一加入,不用在演唱上对学生有太多的铺垫,在演唱时,学生自然而然地用坚定而铿锵有力的语气演唱,通过歌声把这首诗要表达的苍凉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心底流淌出情感来演唱。
从以上两个案例看出,将声势加入诗词的演唱中,将平时生活中最熟悉的身体动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声响作为教学素材,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烘托诗词情境美。
三、为诗配乐,奏出诗词意蕴美
配乐是情感的音乐,好的配乐可以渲染气氛,烘托场景,帮助强化和抒发情感,有了配乐,更容易将朗诵的人和听众都带入诗词的意境中。当下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曲目,如《读唐诗》《游子吟》《小儿垂钓》《村居》等。教材中的诗词大多数都已经配好了伴奏音乐,有些伴奏音乐契合诗歌的意境,而有些并不十分符合诗词的意境,或者教材中的配乐与学生自己理解的意境并不一样。音乐欣赏课上,教师鼓励学生自主为诗歌配乐。可以是自己演奏乐器,也可以使用我国的古典名曲为诗歌伴奏。而选择什么样的配乐就更加重要了,这不仅需要学生们对诗歌的情境、韵律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非常了解,还需要对所选择的音乐的主题、基调、速度、情绪、力度都有一定的把握。诗歌与音乐是协调一致的,恰到好处的配乐,能奏出诗词的意蕴美。
在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配乐时,学生们选择了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却遭到了一位学生的反对。他表示苏轼在写这首词时还不到40岁,却称自己为老夫,表现出他的豪放。用琵琶这样的乐器,过于柔和,不能表现出这首词的恢宏气势。学生们再次朗读这首词,分析出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豪情志壮,精神百倍。在全班同学的讨论下,大家最终选择了鼓。于是,我们的展示在鼓声中拉开了序幕,学生们呈现出由缓而急,由近及远,此起彼伏的演奏效果。学生们在清脆的笛声和雄壮的鼓声中吟唱,将词中苏轼的豪放及这首词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和音乐是关系极为紧密的艺术,它们的结合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在音乐中抒发古诗词中的感情,不仅音韵优美,还充满意蕴美。同学们在为诗配乐的过程中,学会了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如:吟唱李白的《静夜思》时,使用了吕思清的《思乡曲》;在吟唱《水调歌头》时,使用了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在吟唱李煜的《相见欢》时,使用了邓丽君的《独上西楼》。在不同的音乐中,学生会感受到不同音乐的演唱及演奏风格,学生能渐渐理解歌曲的创作及演唱是怎样与诗词的风格相一致的。在音乐中,拓展学生对音乐情绪、音乐知识的认识。在聆听和吟唱中体会古诗词音乐的独特魅力和韵味,隔着遥远的时空,将我们的诗心和古人的诗心遥相扣合。
文学与音乐存在极大的关联性,音乐家们常常从古诗词中寻找创作灵感,文学创作者也经常从音乐中找到方向。文字是无声的感悟,音乐却是有声的艺术。教师将古诗词与音乐融合起来创设的丰富的音乐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品鉴中感受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古诗词含蓄隽永的人文意境,和音乐喜怒哀乐表达融为一体。在音乐课上,将古诗词与音乐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感悟力、创造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对古诗词更加感兴趣,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文静.声势练习激活音乐课堂[J].黄河之声,2015(3).
[2]孙明钰.谈古诗词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J].黄河之声,2011(20).
[3]王涓.让古诗词走进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J].黄河之声,2018(20).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暨江苏省第四批精品课题培育对象“师生同构儿童多彩学习生活的研究”(立项编号:D/2016/02/12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