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瑶
【摘要】小学生数感的建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来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形”离“数”更近一些,让学生离数学更近一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形结合 小学生 培养数感 策略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是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生数感的建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数形结合”是一种最实用、适用范围最广的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方式。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途径与方法。
一、利用数形直观教学培养数感
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故小学生最初的数感都是从观察具体的实物开始的。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善于运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在“数”与“形”之间建立思维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字和数量关系的概念。
(一)利用实物、模具培养数感
利用实物、模具的演示进行数形结合,在低段数学课堂用得比较多。低年级小学生对数字的认识建立在具体的实物基础上,像“两个苹果”“三只小狗”等。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实物、模具让学生数數,帮助学生把数字与实物对应起来,并强化在大脑皮层的印象。比如,学生一看到数字“5”就联想到“5个皮球”或“5支铅笔”等具体物品,在大脑皮层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定式;教师再慢慢引导学生把数字从实物概念中剥离,形成抽象的数字概念,如让学生数出“5根木棒”“5本书”等,让学生懂得5可以表示生活中任意的事物,而不是专指“5个皮球”或“5支铅笔”;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数字进行10、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口算,这样,学生便把数字以及数字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起来了。
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计算时,笔者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出“3”,再摆出“4”,接着问学生“3+4=? 怎么摆?”,学生就把7根小棒合在一处,然后完成算式“3+4=7”。这样一来,就巧妙地把“3”“4”“7”几个数字,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实物具体联系起来,让原本呆板、抽象的数字变得触手可及、具体可感,帮助学生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数感内化过程,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稳定的数感。
(二)利用情境图培养数感
低年级的小学生非常喜欢看一些故事性强的图画书,苏教版数学教材的编排顺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把很多数学知识和数量关系巧妙地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图中,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运用下面的丰收图进行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景物,让学生一一说出它们各有多少个,接着以“工作的车辆”为话题,让学生提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收割机和汽车一共有多少辆?”(用加法计算);有的学生提出了“田里一共有5辆车,汽车2辆,收割机有几辆?”(用减法计算)。
接下来让学生就不同话题,如“田里和路上的人”“田里和路上的麦捆”等,仿照上面的说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由于丰收的场景学生都非常熟悉,学生在丰收图里可以找出很多熟悉的事物,引出大量的话题,使学生在找话题、提问题、列算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抽象的加减运算变得具体可感。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去探寻图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和运算规律,让学生的数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二、把数与数轴相结合培养数感
(一)利用数轴理解数的意义
如果一直用实物或图片辅助识数,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只能一直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为了让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向抽象化迁移,可以利用数轴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数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认识20以内的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木棒摆出20以内的数字,再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找出每个数字的准确位置。如下图:
然后,引导学生在数轴上准确地标出20以内的任意数字,并会比较数的大小,如下图:
这样,利用数与数轴的结合,学生就能通过数轴直观感受到20以内数字的大小与排列顺序,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把对20以内数的直观性认知上升到抽象化认知,这是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转折点和重大进步。
对于中高年级的分数、小数、百分比的认识,教师都可以借助数轴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建立数的概念。
(二)利用数轴理解数的关系
对分数与小数、百分数的关系的认识一直是中高年级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借助数轴帮助学生理解,就变得容易多了。
例如,认识分数、百分数与小数间的关系可以如下图所示:
这样,学生可以借助数轴一目了然地理清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很容易判断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这比教师口干舌燥讲大半天的效果都好。
笔者研究发现,利用数轴表示各类数字(如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能够把抽象的数字直观化、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的意义,理清各种数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对各种数的数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线段图解应用题培养数感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很多小学生面对应用题里复杂的数量关系一筹莫展,如果让学生学会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解题思路,就可以抽丝剥茧,把混沌一片的数量关系理清、理顺,使解题思路明朗化。
下面具体谈谈如何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找思路、解应用题。
(一)理解题意,找出条件与问题
例如,有一条绳子,第一次剪去全长的,第二次剪去3米,这时正好剩下一半,这条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教师要让学生先认真读题,用符号画出题中的已知数量与要求的数量,题中的已知数量有四个,其中两个是数字条件:第一次剪了绳子的,第二次剪去3米;两个是文字条件:第一次剪的是全长的,剪过两次后绳子正好剩下一半;问题是“这条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二)画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
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找出来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如何画线段图标出已知和未知的数量:如果把整条绳子看成“1”,根据已知条件“剪过两次后绳子正好剩下一半”,说明第一次“剪去全长的”,加上第二次“剪去3米”,正好是全長的一半(如图示)。这样一来,题中的数量关系就在线段图上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三)从线段图上找解题思路
从上面的图示来看,第一次“剪去全长的”,第二次“剪去3米”,两次加起来正好是全长的 “”,因此用“3”除以“-”,得到的就是这条绳子的原长。
(四)根据解题思路列式解题
解题思路找到了,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思路列式计算。
3÷(-)= 18(米)
答:这条绳子原来长18米。
(五)画线段图解应用题要注意的问题
(1)要求学生要一边找条件与问题、一边画线段图、一边思考,三个环节要相互融合、同步进行,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而不是找完条件问题再去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
(2)题目中所有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要在线段图上标示出来,包括题中隐藏的条件或问题,这是保证学生顺利找出解题思路的关键。
(3)鼓励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提倡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4)要求学生把结果代入原题验算,检验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反思习惯。
数感是小学生对数学的一种心灵感受,它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来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形”离“数”更近一些,让学生离数学更近一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麦丽莉.巧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数感[J].南北桥,2018(18).
[2]卢海娟.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J].教育观察,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