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慕娴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战场,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使命。据此,提出了培育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重在培养其历史观、人民观、实践观和大局观,并论述了在思政课程、学生党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学生宣讲队三方面践行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培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青年觀;大学生;培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现实,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培育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就是要深化高校学子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理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深刻把握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为其人生观与价值观打下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战场,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成为各高校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
现代高校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向往自由,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是最具创造力的社会骨干力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以微信、微博、互联网直播等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国外各种意识形态、各种思潮无差别涌入,高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运用的主力军,对互联网运用范围最广,受其影响程度最深,但由于涉世未深,鉴别力不强,意志不够坚定,缺乏成熟的价值体系,容易遭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从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疑惑。故此,厚植马克思主义的土壤任重道远,要培育高校青年脚踏实地,稳定的核心价值观,为社会输出政治站位高、有思想有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1 培育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重在培养其历史观、人民观、实践观和大局观
(1)培育高校大学生的科学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首先就是提倡要尊重和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中国,一个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铸就了她的壮丽河山,但是在近代遭受了世界列强的侵略,陷入战争的苦难,中国共产党就在这内外交困中应运而生,带领我们各族人民在侵略和战火中站起来,从世界史、中国史中寻找经验和智慧,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并且结合了中国国情,探索出了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要引导高校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必须将事物和现象放到特定历史环境中考察、验证,决不能以今日之是评断过去之非,抽丝剥茧,才能理清事情的原委与始终,才能对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国家繁荣进步有更深刻的认知与体验,对国家战略有更为客观的评价,从而萌发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发展规律,运用历史眼光认知世界,树立更为清晰的国际视野,扎根于“祖国统一”的大前提,把握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的主题。
(2)培育高校大学生爱国爱民的人民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无不以“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开展工作的初心和使命。青年习近平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里,习近平与农民们同甘共苦,从不谙世事的“知青”成长为“黄土地的儿子”,体现了习总书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朴素情怀。在后来的工作中,习总书记无时不刻惦记着老百姓,“要为人民谋幸福”“让老百姓共享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等正是体现了习总书记的人民观。好多大学生把公务员当成择业的首选项,却忘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番薯”的初心,当代青年不应枯坐象牙塔,须怀揣浓厚的家国情怀,坚定科学信仰,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命运、祖国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学习知识,用更为长远的眼光思考问题,学成之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3)培育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观。古人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的世界观提供的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观实质即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世界客观性和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双向流动才能达到规律与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大学生需认真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运用实践观来思考问题,探索世界,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付诸行动,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例如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服务活动、调查调研等,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实践中国梦、融入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加以充实、升华。
(4)培养高校大学生大局观。马克思主义指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整体把握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看清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理念,倡导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共同发展,不仅体现出中国的国际大局观,而且体现了中国的国际担当。当前世界风云变幻,各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各种意识形态渗透层出不穷,加上个人主义至上,精致利己主义思想腐蚀着大学生,培育高校大学生的大局观任重道远。强化大局意识,首先要保持头脑清醒,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培养开阔的战略眼界,运用辩证法理解问题;其次,行动上应识大体、服大局,遵守政治纪律,担当政治责任,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心中有大局,明确奋斗目标,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激发无穷的潜力,铸就责任担当,引领祖国未来。
2 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需在思政课程,学生党建工作、建立学生宣讲队上下功夫
(1)思政课的逃课率总体来说比较高,通过笔者与学生沟通调查发现:语言干涩,缺乏亲和力,理论与现实脱节,上课形式单一、多为灌输式是学生逃课的重要原因。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外,怎么上好思政课,让学生入脑入心,提升学生学习钻研兴趣,减少上座不上课、减少低头族是目前思政类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什么样的思政课你更感兴趣”的学生调查中,学生们也发出自己的心声:课堂可以多一些互动,教师可以多针对当前热点进行点评,结合专业课等。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提高自身修养,涉猎多领域知识,时刻关注当下热点,挑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点融入课堂,结合课程理论展开讨论;为学生讲好历史故事、讲好模范人物,尽量做到语言通俗易懂,声情并茂,例如可以为学生讲《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学生了解到习总书记在青年时代在艰苦环境中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磨炼意志品格的奋斗史,引发学生共鸣,激励学生以梦为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其次,在形式上,鼓励实行翻转课堂,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与时事讨论,一方面增加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一方面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不解的症结点,加以引导和靶向治疗。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形成调研报告,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引进优秀校友进思政课堂分享感悟。优秀校友资源也是高校发展的一笔巨大财富,其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阅历丰富,把优秀校友引进思政课堂,分享自身成长经历,潜移默化发挥示范作用,更能激励学生以优秀校友为榜样,完善自身不足之处,提升思想境界。
(2)搞好学生党建工作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关键。在对入党动机的调查情况中,部分学生考虑入党的重要因素是为了毕业后能获得更好的工作,这表明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具有功利性,把初心和使命放在不重要的位置。学生党员是党的后备军,是新时代党内发展的中坚力量,学生党建工作的最终意义即传播党的声音,弘扬党的精神,提高自身的党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党为社会输送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过硬,干净忠诚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创新党建活动模式,厚植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尤为重要。可以倡导学生读原著,例如阅读《共產党宣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原文经典著作,并结合自身经历,深入思考,形成思想汇报;组建不同主题的党建学习会,学生党员间分享自己所学所思,共同提升思想悟性。充分利用短视频、微党课直播、社区论坛、弹幕网站等青年青睐的新媒体平台,开辟党建专栏,互动式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答疑解惑,双向互动,吸引学生自觉学习探讨马克思主义,推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情感走向深度,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广度。不定期开展例如观影活动、红色旅游、革命网红区打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成果。
(3)培育一支马克思主义青年宣讲队。如今大学时期的高校学生眼界开阔,创新思维能力强,他们大多数人理解和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他们并不屑于口头形式,而是更希望能做出对社会对祖国实实在在有用的事,这种“务实”的特性恰好诠释了青年一代的正能量,但在科学社会主义一些重要理论上存在模糊性,自身辨别能力也有待提高。高校应当培养一批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鉴别能力,能活学活用身心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的学生骨干,形成人才库。为学生推荐一些更贴近年轻人口味的学习资源,例如,学习强国平台推出了“马克思靠谱”、“给00后讲讲马克思”,讲述了马克思以及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故事,其生动活泼的讲述方式更能让学生所接受。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学习阵地,设计具有学生特色的网页或者专栏,由学生宣讲队成员定期推出学生群体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讨论,深挖身边优秀人才案例及先进事迹进行报道,以年轻人的视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自由开放的良好宣讲氛围。可以以“导师制”或“课题式”的方式带学生骨干深入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其沟通、思考能力,拓展学生骨干的综合素养并通过班会、团建、沙龙等形式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分享宣讲。
3 结语
革命时期,青年敢为人先,冲在战场最前线,改革时期,青年大胆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历史已深刻表明,青年是取得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青年的未来引领祖国的未来。习总书记说,“我们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我们要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必胜的信念。”大学时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拔节孕穗期”,高校是培养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基地,我们要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培育,为党为国家储备一批有责任有担当可靠的后备军!
参考文献
[1]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3).
[2]邢献昆.新媒体视角下青年意识形态安全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2(1):11-12.
[3]赵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阈限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