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雯,王玲娟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王力先生说:“凡语言对于各种情绪的表达方式,叫作语气;表达语气的虚词叫作语气词。”[1]160王力先生指出了语言表达中语气的本质,揭示了语气和人的心理、情绪等的关系。赵元任先生认为,语气的表达手段有六种,分别为用实词、用副词(状词)或连词、用语法上的变化、用单呼词、用语调的变化以及用语助词[2]。郭锡良先生对此也认为:“表达语气的语言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词形变化,也可以是语气词;可以是词汇形式,也可以是句式,还可以是语调。在汉语里,除词形变化外,其他形式都可以用来作为表示语气的手段。”[3]
笔者认为,句子语气的表达,是由该句小语境的相关词语和句法手段等在结构中共同完成的,也就是说,语气词本身并不单独表语气,而是在和其他手段的配合中显示出其特有的语气来的。因此,小语境对语气词有着规约作用。
胡明扬先生根据语气意义,将汉语语气词分为陈述、祈使、疑问、感叹四种语气[4]。而贺阳先生则提供了一个详细的语气系统的清单,他把功能语气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5]。这两位学者都认为语法意义通过语法形式表达,对语气词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做了探索和研究。笔者根据意义的限制,适当扩大语气的范围,从句类入手研究陈述、判断、祈使、疑问、感叹五种语气,以探讨言语表达者的心理与情绪。
我们以《史记》中《屈原贾生列传》 《孟尝君列传》 《淮南衡山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的语气词“也”为例,统计出四列传句末语气词“也”共125例,它们分别用在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中,配合其他表达语气的手段,包括语气副词、疑问代词、语序的变化、整齐的句式等,共同承担表示语气的功能,分别表示陈述语气、判断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和祈使语气。句中语气词“也”有73例,分别表示提顿语气和跌宕语气。具体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 《史记》四列传语气词“也”的位置分布
表2 《史记》四列传句末语气词“也”在句型中的分布
位于句末的语气词是句末语气词。当语气词“也”居于句末时,黏附在整个句子后面,有表达一定语气的作用。但是表达语气意义的不仅仅只有“也”,还有句中副词、代词、句式等其他手段。
《史记》这四列传都主要记录人物的言行事迹,故多陈述句。作者在陈述观点时,有肯定性的陈述,也有否定性的陈述。
1.用于肯定性陈述句
(1)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①本文所引例句均来自韩兆琦评注的《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
(2)材不材,亦各言其子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例(1) 中语气词“也”是对“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一事之陈述,故表陈述语气。例(2) 中使用了语气副词“亦”,使全句有委婉语气,因而“也”是帮助表示委婉陈述语气的。
2.用于否定性陈述句
(3) 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史记·孟尝君列传》)
(4) 虽古名将弗过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5) 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史记·孟尝君列传》)
在上述例子中,否定副词“未”“弗”“不”决定了全句的否定语气。同时,“虽”是表示“即使”义的连词,有一种假设的意味在里面;“可”是表示“可以”意愿的助词。若去掉句子中任何一个表示语气的成分,句子的语气都会发生变化。可见,这些不同的语气成分同时参与了否定性陈述语气的表达,也在句末帮助表达了陈述语气。
“也”常见于判断句,表示判断语气。
1.用于肯定性判断句
(6)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7)子曰:“道之将行,命也;道之将废,命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8)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例(6)主语是由“之”构成的名词性短语,谓语也是由“之”构成的名词性短语,结构相同,十分工整。例(7) (8)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关的短句组成的并列句群,用来强调某个道理,进一步陈述自己的观点。在上述结构相同、意义相互照应的句子中,“也”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语气。而且,整齐的句子符合史书书面色彩明显的语体,具有规范、典雅、庄重的特征。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也”时,它们还会附带照应功能,即前一个“也”会照应后一个“也”。“也”的照应功能是语言使用经济性的一种表现,“也”的主要功能在上述例句中仍是表示判断语气。
2.用于否定性判断句
(9)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0)孔子曰:“长可妻也,虽在累绁之中,非其罪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上述例子都使用否定副词“非”,例(10)中还使用了连词“虽”。“也”与连词“虽”、否定副词“非”一起使用,传递否定的判断语气。
凡对于事情未明真相,因而发问者,叫作疑问语气[1]166。疑问代词和“也”一起搭配,常用来表示疑问语气。
1.用于选择问句中的“也”
选择问句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并列的选项组成,回答者只需选择其中一个选项回答。
(11) 乃复问被曰:“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例(11)有两个并列的选项,前一个选项后用“邪”表达语气,后一个选项用“也”表达语气。同一种疑问语气用多个语气词来表达。这种并列的选择句式,为句子提供了另外的语气词,增强句子的疑问语气。
2.用于特指问句中的“也”
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说过:“在相应的陈述句里代入疑问词语,加上疑问句调就变成了特指问句。”[6]特指问句用疑问代词表示出疑问所在,或使用疑问副词来表达疑问。
(12)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3)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4)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例(12) (13) 都使用了疑问代词“何”表疑问,例(14)使用副词“岂”表达反诘的语气。例(15) 疑问代词“何”和“必”一起使用,句子形式上是疑问句,其实只是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否定。在这些句子中,用来指出疑问所在的语气词是句子的焦点,承载疑问信息,表达疑问的语气。“也”用在句末,表示一种疑问的语调。有时,“也”用在单音节动词后,如例(15),这时它具有凑音作用。
“也”用在选择疑问句中,疑问语气由选择句式提供的“也”及其他语气词一起决定;用在特指疑问句中,与疑问代词、疑问副词或其他词一起使用。疑问语词是句子的焦点,“也”有两种作用,一是表示疑问语调;二是具有凑音功能。
和其他句类相比,在这四列传的感叹句中,“也”表达语气有两种独特的语法手段,一是语序,二是与其他语气词合用。
1.与语序变化的配合
汉语缺少形态标志以及形态变化,所以语序和虚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由于情感抒发的需要,语序变化常常被用来表达感叹语气,是感叹句标志性的表达手段。
(16) 孔子曰:“贤哉,回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7) 小人哉樊须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不会轻易变化的,变化语序肯定是出于说话者的特殊考虑。由于受到语调重音的影响,句子的焦点一般在句末。但是,从心理学上来看,对于听话者来言,先听到的印象更深刻,是心理焦点[7]。例(16) (17) 变换语序,将谓语提到主语之前,让谓语成为表达的重点,更能凸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语序的变化导致谓语后增加了一个语气词“哉”,“也”与之一起使用更增强了句子的感叹语气。
(18) 孝哉闵子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有时候只用“哉”来表示感叹语气,如例(18),但句子的感叹语气相比“哉”“也”一起使用要弱一些,可见“也”在感叹句中的语气作用是较强的。
2.与其他语气词合用
《马氏文通》认为:“笔之或不足拟其辞,故助以声。一之不足,而再焉,而三焉,至辞气毕达而止”,“故凡句之有合助者,大抵皆由咏叹而发”[8]。语气词合用以叹咏,目的在于完尽地表现出句子的复杂语气。为了完尽地表现出句子的复杂语气,“也”有时会与其他语气词合用,一起承担句子的语气功能。
(19)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0)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也与”是“也”和“与”的合用,亦作“也欤”,先秦时期已经产生,常用在感叹句中表示感叹语气。从例(19)来看,“其”是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而“也与”“也欤”根据小语境则表示感叹语气。
凡表示命令、劝告、请求、告诫者,叫作祈使语气[1]171。祈使句中常有“勿”等表示使令意义的词语,用来传达指令语气。
(21) 婴告其母日:“勿举也。”(《史记·孟尝君列传》)
这种祈使的内容是由“勿”表示的,“也”是肯定祈使的内容,加强指令性语气。
根据上文的描写,笔者把不同句型中“也”与其他语法手段的使用情况作了统计,归纳如下页表3所示。
表3 《史记》四列传语气词“也”与其他语法手段的句类分布
从表3可知,“也”往往与其他语法手段一起表达语气,小语境规约着“也”的语气类型,影响着“也”的语气意义和功能。
句中语气词“也”主要功能是表示停顿。根据前面成分结构的不同,“也”的停顿作用也不尽相同。
(22)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也”放在并列成分后面,增强列举中的停顿语气。可以说,“也”就是停顿的标记。从句法成分来看,几个相同的结构连续使用,在句中作谓语,“也”字用来调节语音,使得句子富有韵律。
(23) 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4)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以徒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5) 孔子以仲弓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6)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上述例子中的“也”放在主语后面,借以引起听者的注意,有话题标记的功能,同时表示语气停顿。
(27)昔文王一动而功显于千世,列为三代,此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故海内不期而随。(《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28)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史记·孟尝君列传》)
(29)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0) 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之吴楚乎。(《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例(27)的“也”表示的语气伴随停顿而起伏,“也”与“者”合用表示语气,停顿的时间较长,表示跌宕的语气。例(28)的“也”用在复句中的一个分句末尾,感觉话没有说完,“也”传达复句的顺承意义,表示提顿的语气。例(29)(30) 的“也”除了表示停顿语气,还增强了句子的陈述语义、转折语义。
用在句中的“也”是停顿的标记,表示停顿语气或跌宕语气。“也”前面的成分结构和“也”身处的句子意义都会影响“也”的功能,这是小语境对语气词规约的客观结果。
语气词“也”本身不单独表示语气,有的句子中没有“也”,语气依然存在。“也”与语气副词、疑问代词、语序的变化、整齐的句式、与其他词合用等语法手段一起,共同传达句子的语气。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也”与其他语法手段一起承担表达句子语气的功能,但“也”表达语气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表达语气功能的专用性和多样性。
总之,不同语境下,“也”所处的句类、句式不同,表达的语气则不同;小语境规约着“也”的语气意义和功能,影响着“也”对句类、句式的配合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