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高新区发展路径研究

2020-05-05 09:09王世春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新区高新技术发展

王世春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南京 210042)

0 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经过3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总数已达169家,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成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新区由产城分离、城镇化滞后向产城融合、产业新城转变,如何做好都市型高新区发展成为各地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急迫问题。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的共同点是城市高度发展,高校密集、人才集中,高新区已被城市包围或融入城市,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地城区高新区做法,为都市型高新区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高新区的发展

1.1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指在研究、应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的企业集群的总称,代表了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新增长点[1];具有知识、资本密集,创新力强,带动效应大,附加值高等特征[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16)》列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90 865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2018年增长8.8%和8.4%,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1和2.7个百分点。

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施蕾[3]认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以知识密集和开放政策环境条件为依托,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4]。王胜光等[5]将国家高新区建设过程分为3个阶段。熊波等[6]认为国家高新区设立可以显著提高所在城市创新能力。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国家高新区的数量已达169个,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江苏省国家级高新区最多,达18个,其次是广东省和山东省(见图1)。根据《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169个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达到11.1万亿元,占全国GDP(90.0万亿元)的12.3%,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作用愈发突出。

图1 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分布

1.3 高新区产城融合

陈欣桐等[7]提出产业发展由单纯生产制造集聚度较高的工业园区向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高新区模式发展。颜未海[8]在分析城市高新区发展模式时提出产业型高新区、综合型新区、产城融合型高新区3种模式。王争争[9]研究发现各城市群中心城市内高新区发展状况比位于周边城市高新区更好。我国高新区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曾经出现过“有城无产”和“有产无城”两种分离形态,但都因过于极端,被迫转型,向产城融合式发展。高新区已不是产业新城的代名词,新城也不只是孤城的概念,城市和高新区发展已经进入融为一体的胶合状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三产业服务型经济越来越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比老城区更优,产业优质发展,宜居也宜业。但高新区的城市建设也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可开发的工业用地越来越少,人口愈发密集,环境要求越来越高。高新区和城市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必须同步解决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双轨问题。

2 都市型高新区发展探索

2.1 南京高新区

南京高新区于1988年建区,是全国首批也是全省首家国家级高新区。2018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部署,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思路,将全市83个科技园区整合设立为15个高新园区,实现了管理、政策、考核、品牌的4个统一。自2018年,南京市委连续3年发布一号文,建设创新名城,高新园区正日渐成为全市创新名城建设的主阵地。南京探索“1+N”都市型高新园区发展路径,打造嵌入式发展、全域化创新的南京品牌。2019年,南京打造城市“硅巷”,大力发展“硅巷经济”,挖掘低效载体、低效用地潜力,创新都市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秦淮区打破院墙隔阂,构建“无边界”硅巷园区,发挥“文化+科技”资源优势,形成总面积约4.4平方千米的“一城一谷一带一片”空间格局,先后孵化和引进中国联通物联网全国总部、IBM认知物联网联合创新中心等重量级创新企业约50家,2019年底引进孵化科技企业200家。《2019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显示南京创新总指数位列北京、深圳、上海之后,全国第四。

2.2 中关村科技园区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最早于1988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第一个高新区,主导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2009年3月,被认定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整后空间规模扩展为488平方千米,形成一区16园发展格局。其中海淀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源地,也是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海淀园高校、科研资源丰富,城市建设发达,属于典型性都市型高新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园区管理运营上有3个特点:一是首都行政特色,辖区内国家机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集聚,中关村创新平台(即“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由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共同参与组建,提高了协调效率。二是都市领头效应,作为国家首都城市,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均衡发展,且远远领先其他同类城市。中关村科技园区因此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担当,总部经济、金融中心、人才高地优势显著。三是勇做科技改革先锋。中关村科技园区不仅是全国科技创新核心区、策源地,还是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第一现场。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多个方面率先出台新政策。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是全国高新区建设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被誉为“中国硅谷”。

2.3 上海紫竹高新区

紫竹高新区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运作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12位,由大学校区(以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为核心)、研发基地和紫竹配套区3部分组成。上海紫竹高新区(集团)有限公司是高新区运营主体,上海交大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交大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各占2.5%。集团旗下共有14个下属子公司,构建“铂金产业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孵化创业、产业发展、项目投资、文化教育等全方位服务。紫竹高新区2014—2018年的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7.89%,增速居于全市开发区前列;2018年的研发投入强度为7.31%,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截至2018年年底,紫竹高新区累计专利申请量约3.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85.45%;专利授权量约1.9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75.77%[10]。紫竹高新区以闵行区1%的面积,创造了10%的税收。以其独特的体制机制、良好的产城融合示范、高效的经济产出,成为全国168+1家国家高新区中的独特样本。

2.4 西安高新区

西安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带一路”核心区。西安被评为2019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11],在2019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西安位列全国各大城市第七位、西部城市第一位[12],2018年西安市在莲湖区打造全亚洲单体量第二大联合办公空间“倍格硅巷”。西安高新区瞄准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先行区和大西安都市圈首善区,在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地建设了离岸创新中心,在创业园发展中心设立了瞪羚谷创业社区,举办了“秦英汇”和“创咖云”等多种创新创业特色活动。西安高新区已经成为一个代表西安与西部高新科技产业前沿的领地,已成为陕西和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正在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走向世界的办公地[13]。2018年,西安高新区实现全口径营业总收入16 260.41亿元,实现生产总值(GDP)1 576.96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 817.74亿元,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西安高新区名列前茅。

3 经验与启示

3.1 提升发展质量、优化考核评价

自2013年起,每年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和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联合发布《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报告主要依据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由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环境、创新活动绩效、创新的国际化和创新驱动发展5大方面的25个二级指标构成。但评价体系部分条目已明显滞后,高新区发展也制约于评价体系框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高新区发展以考核评价促发展,不以考核为目标。积极发挥都市在金融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丰富优势,做好产业升级,提升单位面积工业产出。引进和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引进企业总部或功能性地区总部落户都市高新区。

3.2 提升发展空间、淡化物理边界

高新区产城融合逐步完善,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一体,在有限的空间里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产量需要突破高新区的边界和地域局限。通过构建“飞地”或“离岸产业园”模式,将产业化引导到郊县等地区,打造都市高新区外延特色产业化基地。如2019年南京市发布《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体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现代化都市圈。根据《南京市推进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邺高新区与溧水高新区设立“伙伴园区”,六合高新区与白下高新区设立伙伴园区等。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口支持兰白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了张江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势,打通“一带一路”由东部向西部技术与产业转移的主干道,并以此进行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创新创业的丝绸之路。

3.3 提升硬产业、做优软产业

硬科技是指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中指出:聚焦中国,硬科技成为衡量和支撑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对于城市产业创新综合实力的作用日益显现,上海全力打造全球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深圳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西安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都市型高新区受城市建设限制,楼宇经济、服务经济成为主流,先进制造业在主城区越来越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正在深度影响产业变革,进一步做优软产业,发展健康经济、休闲经济、智慧经济,同时注重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疗、绿色产业等硬经济。

猜你喜欢
高新区高新技术发展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遂宁高新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