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娜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42)
产教融合实质上是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当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并按照产业岗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标准与教学计划,实现产业岗位与理论教学的“无缝”对接[1],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的目的[2],达到产业融入教育、教育促进产业的良好状态。其实我们所熟知的德国“双元制”教学、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英国的“三明治”教学等都属于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但由于国情的不同,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必须根据自身区域的特点将其合理地本土化。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产教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到当前的产教融合,无疑是顺应了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需要所做出的教学变革[3]。实践也逐渐表明,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可以形成以产促教、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社会与科技迅猛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要也更加迫切。对学生而言,工程训练作为大学阶段的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实践训练担负着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以及高质量的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素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及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工程训练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4]。因此切实加强工程训练基地建设,建立高质、高效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与平台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质量。
我国高等院校的工程训练绝大多数都是在传统“金工实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工程训练正处在转变时期,传统的以“学习工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理念的金工实习课程正逐渐转变为以“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为目标的现代工程训练课程[5]。近年来,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也都有了不小的变化,比如在传统工艺手段车、铣、刨、磨、钻等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控加工技术实习、特种加工实习等内容,有些学校还依据自身的特点增加了特色化教学项目。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重新认识。
(2)转变后的现代工程训练的指导思想更加凸显了人才培养的目标。
(3)某些学校还建立了层次化、模块化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6],教学内容不断丰富。
(4)进一步重视综合性实践环节,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很多院校的共识。
尽管如此,工程训练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以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常都是将学校的教学设备与条件作为工程训练教学项目和教学方案设置的依据,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都在校内进行,因此造成了课程内容与工程前沿实际相脱离,导致了学生缺乏真实工程环境的生产体验;虽然教学形式上依然是技能训练为主,但由于缺乏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仍然无法达到工程教育的真正培养目标。即使工程训练中心不断地更新设备,调整训练计划,但由于社会中工业企业的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总是比学校要快得多,这就造成了学校工程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两者不能实现紧密对接;另外,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长期脱离企业生产一线,工程经历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薄弱,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程实践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为实现现代工程训练的目标,我们就应该在深化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来完成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开发。
图1 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结构
2.1.1 课程设计的思想及目标
我们以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引领,在加强工程训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创建真实工程环境、培养现代工业精神”为教学理念,以“建立工程意识,培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技能型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在制定专业的工程训练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充分理解工程实践的意义,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有较深刻的认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我们不应该把学术研究型[7]作为工程训练的人才培养计划,我们的培养模式应该是技能型应用人才。同时,在制定工程训练的课程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和结合相应的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在课程设计中始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2.1.2 课程体系结构
当前,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企业完善的工作体系来不断调整学校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出产教体系的作用[8]。以我们学院的机电专业为例,所建立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的结构如图1所示,它是涵盖了基础、专业、综合与创新三大实践类型与八大训练模块的规范化的现代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其中,综合实践模块部分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例如,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项目,它不但包含了机械零部件的安装与检测,同时也包括了常用传感器的安装及接线、气动回路的组装与调试、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及驱动器的接线与参数设置、变频器的接线与参数设置、触摸屏组态设计与通讯、PLC综合应用编程等诸多方面,模拟了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通过这样的综合训练,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
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指导和引领,建立校企联盟,制定基于企业生产过程为背景的教学方案。以企业的实际项目和产品为出发点,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将校企合作企业中适合的工业产品引入工程训练课程。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研讨,共同开发相应的实习实训项目,编制各类实习实训大纲和指导性教学文件或工程训练类教材,规范教学环节,使产品的生产过程融入工程训练的具体教学内容中,设计出了以制造工艺为主线的基于真实工业生产环境的教学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现代制造业产品生产全过程为主线,充分考虑训练的每一个细节,从产品设计、工艺制定到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以实际的工业产品或设备为载体并将其贯穿到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使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训练达到该职业岗位中应具备的工程能力。
同时,校企双方共建实习车间。一方面企业可充分利用学校的设备优势,优化产品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9];另一方面学校则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背景,把CAD、机械加工工艺、数控编程与机床操作等多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让学生参与和感受具体的机械加工过程及教师对企业实践环节的分析与讲解,培养了学生真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素质和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真正解决了工程教育与实际工业生产脱节的问题。
加强校企合作是建立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新机制的良好途径。一方面我们可以大力选拔校内骨干教师,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性质的工程技术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使他们“真刀真枪”地接触工业生产实际,强化其工程背景,工作业绩也交由企业进行考核[10]。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中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让他们将产品和工艺方法带进教学中的同时,也将企业文化与工程意识融于其中,解决了学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通过双管齐下,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
近几年,我们以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了一系列改革和尝试。首先是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引领,通过为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产教、产业学院等方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来打造校际合作训练平台,实现了教学设备、场地与教学人员的资源共建和共享,形成了基于工业现代化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并以企业实际产品为载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面不断创新,满足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结合生产管理和教学规律形成了校企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但以实际工业产品作为实习实训项目和典型教学案例,还以企业员工培训为参照对学生开展工程训练,将工程意识和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程能力[11],开创了实践教学管理新模式。另外,我们编制了各类大纲文件和标准,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形成了工程训练教学的规范化,并且将师资培训形成常态化机制。目前我们的改革实践已初见成效。
要把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真正建设好,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当前,新工科的出现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现变道超车的大好机遇[12]。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工程训练平台、推动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专业服务行业发展、行业指导专业建设、院校引领技术发展、企业发挥育人作用的教育与产业互融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还需要我们做出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