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铮
近十余年来,全球航运、造船市场一直为产能过剩、运费下降等问题深度困扰,突然爆发的疫情影响更将其中的不利因素进一步扩大化,但中国船舶行业却于此期间逆流而上,技术研发实现大跨度发展,新接订单超过全球市场一半,不断涌现的高端船舶成为开发海洋资源与建设海洋强国的利器。
多方利好助力“乘风破浪”
因疫情的影响,国际船东对一些船舶的订单需求被迫下降,如一些集装箱船特别是小型集装箱船,但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新接订单量傲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8.3%,更为可喜的是,中国造船业持续转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品类的步伐依然稳健,从昔年的仿制跟随到如今的个性化高级定制,其发展战略逐渐步入收获时刻。
中研普华《2020-2025年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占世界造船市场的份额明显上升,已是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改变了全球造船业的竞争新格局。目前,我国已形成三大造船基地,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大连、青岛、葫芦岛为主的环渤海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世界十大造船厂中我国也已占据两席。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数据,我国可建造10万吨以上船舶的船坞有接近60座,三十万吨以上的船坞有30座,6座能够建造50万吨级“超级轮船”的船坞更是耀眼的存在。
而在全球船舶融资趋紧的情况下,中资银行和中国租赁企业带来的非银行资本让造船的“钱袋子”不至于限于骤降、干涸的尴尬,比如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中资银行为船舶行业提供的大量资金让很多项目得以顺利运转,其直观成果便是,2018年以来同期全球船队数量增长3.12%,比例微小却是难得的正增长让业界欢欣鼓舞。稳健、互惠的全球性、区域性贸易政策的推进也让中国造船业受益,“很多船厂签的订单都是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运企业也受益于‘一带一路合作,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航运业务也随之增加。”
当前一段时间内河航运也带来相当数量的船舶订单需求,交通运输部编制的《全国沿海与内河LNG码头布局方案(2035年)》按照规划引导、规模适度、集约布局的原则,于长江干线航道上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个省份规划布局6处沿江LNG码头,以服务各省液态及储气调峰需要;业界人士表示,“随着LNG接收终端向沿海小型LNG接收站和内河延伸,LNG船运将出现新的细分市场,需要匹配中小型运输船,因现有LNG船队的运力和船型无法完全匹配新需求,新的配套运输船将是订制化的项目船。”
智能化转型继续加快推进
造船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将技术含量极高的全球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豪华邮轮悉数攻克拿下,国产航母已形成战力,多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交付使用后为我国不断增长的天然气需求提供保障;被誉为现代工业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综合化和集约化的巨系统工程的大型豪华邮轮正由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型船舶总装厂——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厂建造,预计于2023年上半年出坞,外高桥造船厂也将凭此强势进入意大利芬坎蒂尼造船厂、德国迈尔造船厂、法国大西洋造船厂和荷兰阿克尔造船厂所垄断的全球豪华邮轮建造阵列。
一方面,全球新船订单结构由传统三大主流船型向五大主流船型均衡发展,LNG船和客船(含豪华邮轮)订单需求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韩国、日本以及欧洲的造船势力纷纷加快了资源聚合的步伐,各种情愿或不情愿的强强联手之后,“巨头”含金量进一步提升。为应对价格战与技术战的双重压力,我国的骨干船企同样协力而为。虽然我国的出口船舶产品中,仍以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为多,但上述船型的出口额度已下降至出口总额的刚过5成,更多高端定制船型出口比例呈提高态势,多家船企位列全球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前十更是成果所在。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对制造业的深刻影响正在一步步展现,在本就以精密机械系统化闻名的造船领域也是如此,世界主要造船国家纷纷加快了施行智能制造的步伐。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方书甲研究员在题为《智能化造船,造智能化船舶》的报告中扭转了人们的理解误差,“并非使用了机械手、机器人、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就是智能化造船,智能化造船涵盖的内容包括拓展服务面向、新型智能化船舶开发、海洋工程平台设计、涉海特种材料研究、船舶智能系統设计和船载智能电子设备国产化等多方面,必须依靠大幅度的科技创新才可能实现……综合人、机、电、智,全面提高造船业的效率效益和科技水平才是智能化造船。”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是中国造船企业面对的重要课题,全力推行的智能化造船正成必行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