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主动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

2020-05-03 13:56张音
高教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大学生

张音

摘  要: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获得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本科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以及保障措施等,而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动机和主动性方面鲜有关注。文章借鉴动机-机会-能力模型,分析影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主动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学习信念、建立集体教学组织以及强化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措施,促使大学生积极投入研究性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主动性;MOA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6-0053-03

Abstract: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bility is the found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obtain innovative abil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bility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whether students ca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goals. Existing related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the cultivation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bility, and safeguard measures, etc., but littl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motivation and initiative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motivation-opportunity-ability model,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initiative in research learning, and proposes learning and training measures to improve learning beliefs, establish collective teaching organizations, and strengthen research methods, so as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learning, which is effective to improve students' initiative of participate in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Keywords: undergraduate; research-basedlearning; initiative; motivation-opportunity-ability model

一、概述

科技和經济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从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1]。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越发迫切。据此,教育部明确了关于推行研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并正式出台相关文件。由此,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加强研究性教学环节,成为了今后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之一[1]。

高等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科技和生产实践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现象,选择、确定专题而展开相关的探索性学习和研究[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包括开放性、过程性、合作性和自主性等[3]。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大学生能够锻炼和发展自主学习、合作与沟通、自我管理等方面能力,从而显著提升其人力资本[4],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大学生主要通过科技创新项目以及课程研讨、实习等途径参与研究性学习[4]。上述形式打破了传统授课中师生教与学的单向模式,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形成的学习习惯,大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布置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目标和任务往往反应消极,畏难、应付和敷衍的现象比较普遍[5]。显然,大学生这一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对于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不足,无疑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现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此前的有关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管理者以及教师的角度,深入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以及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体系[6]、以及相应的技术、环境等方面的支持[7-9]。除此,还涉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0]、教学管理手段[11-12]等问题。然而,大学生自身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参与主动性问题尚未多见相关研究[13]。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动性的探讨,对发挥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科学设计和改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动机-机会-能力模型的视角

动机-机会-能力(Motivation-Opportunity-Ability,MOA)模型用于解释个体行为发生的动力[14]。该模型认为,个体行为的发生受到动机(Motivation)、机会(Opportunity)、能力(Ability)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动机(Motivation)是激发行为的主观意愿和内在动力;能力(Ability)是行为产生所必须的技能,常常体现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感知;机会(Opportunity)则是相关行为发生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动机直接推动行为的产生,而能力和机会则影响这一过程[14]。MOA模型从行为发生的主观可能性、客观可能性以及主观对于客观认知的可能性三方面为解释个体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广泛应用于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管理学相关学科研究中[15]。借鉴MOA模型,本文认为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动机、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和外部条件以及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价三方面因素影响。

(一)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动机

MOA模型中,动机是行为产生的驱动力和原因[16],涉及个人执行某一行为的意愿、兴趣和愿望。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动机首先取决于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对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看法和价值判断。一方面,大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对自身生存发展的期望和成就欲是他们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动力[17]。另一方面,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为继续深造创造条件,以及增强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等考虑也有助增强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动机。与此同时,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内容和形式的兴趣也是大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动因。因此,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信念和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其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和外部环境:重要社会群体与学习评价机制

在MOA模型中,机会是指个体所感知到的有助于触发其特定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有利性的特征[18]。机会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同时又强调个体对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有利的或促进性的环境要素会提高个体机会感知,促使行为的发生,不利的或者限制性的环境因素会降低个体机会感知,从而抑制行为的产生[16]。对于大学生而言,其生活与学习环境较为封闭,且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故同学、师长、亲友等重要社会群体的看法对于大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倘若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在教学设计中积极引入旨在激励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机制,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同时,如果大学生身边的同学、亲友认同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自身发展和求职的积极作用,也有助于营造适合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环境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学生无法从师长、同学处获得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必要性的肯定,则会大大降低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愿。

(三)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价

MOA模型认为,能力是个体完成某一特定行为所必备的资源,如知识、技能等。当个体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具有必备的资源,如知识和技能可完成某一行为时,更容易激发其行为意愿[18]。目前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通过课堂以及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需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自动自发地探索科学问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或者以实验操作、实地调查等方式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5]。而这就导致广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往往首先对自身的能力,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做出评价,而这种判断的结论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信心,并最终影响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主动性的提升措施

根据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主动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升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可从培养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塑造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和强化研究方法训练等三方面实现。

(一)培养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动机源于其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认可和兴趣,故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首先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在培养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首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明确研究性学习能力对学生自身发展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将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锻炼与自身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正面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教师应深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熟悉研究过程,结合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构建适应学生特点、能够提高学生兴趣的学习任务。同时,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能对研究方案的选择和实施进行指导,并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障碍时予以适当的支持、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产生成就感,增强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第三、教师应转变传统授课方式,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围绕研究课题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讨论是课内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讨论过程中需要协助学生把握讨论节奏,并适时提供指导,在讨论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塑造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环境既包括由教师、同学等参照群体构成的微观学习环境,也包括学习评价和考核方式构成的制度环境。从上述两个方面入手塑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对于提高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有积极意义。

首先,通过团队学习模式塑造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微观环境。通过学习小组和团队进行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学习小组中,要求每一个成员承担相应的任务。这些任务主要包括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并实施研究方案;结合相关数据、分析,整理并形成研究报告等;小组学习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协同作用,有利于营造热烈的学习气氛,相互启发,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提升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改革大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提高研究型学习活动在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从而塑造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制度环境。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既受到身边同学、教师的影响,同时与学习评价方式导致的制度环境有关。为促进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当设计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与学习评价指標体系。改变传统学习评价中侧重对知识点机械记忆的考核评价方式,制定能够客观反映研究性学习能力建构的评价指标,教学效果评价机制要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相结合,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把评价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态度、能力评估以及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创新性和反思性等方面。

(三)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研究方法训练

无论在大学课堂还是科技创新活动中,实践性教学都是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必要环节。如能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融入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信心。当前,大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严格遵循指导教材完成实验操作。上述做法对于学生研究方法的训练较为欠缺,并且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行为,不利于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19]。因此,应通过完善相关教学环节,全方位强化对大学生的研究方法训练,使其增强信心,积极主动投入到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充分融合理论与实践。一方面通过强化对学生研究方法的系统性指导以提高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进行课程和实验设计,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研究方法和技能[19]。第二、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将教学场所搬进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获取直接经验,随后引导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问题提炼与分析。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有益于学生早日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推动大学生学习方式向研究性学习转变也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强化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和强化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根据MOA模型,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动机、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和外部条件以及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评价三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应采取系列措施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考核制度改革塑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同时强化学生研究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信心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新华社.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5-03-16)[2015-09-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lh/2015-03/16/c_1114659488_3.htm.

[2]耿希峰,马丽枝,曲贵海.教学型大学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8-150.

[3]麻学锋.基于课题的商科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文史博览:理论,2012(3):69-71.

[4]刘智运.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J].教学研究,2006(5):377-383.

[5]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38.

[6]张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其提升路径[J].学理论,2013(20):222-224.

[7]顾建民,楼程富.以研究性学习带动教学方式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41-42.

[8]林秀曼,谢舒潇,吴芸.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生学习能力促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9):57-61.

[9]汪人山,邓宗南,谢婷.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对图书馆需求的个案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12):78-80.

[10]Donnelly R. Harmonizing technology with interaction in blended problem-based learning[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54(2):350-359.

[11]Chng E, Yew E H J, Schmidt H G. Effects of tutor-related behaviours on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J].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2011,16(4):491-503.

[12]宋义林,高树枚,陈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13]任良玉,张吉维.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6-28.

[14]张达,宋义林,陈刚,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影响因素研究——以地方性综合性大学工科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56-58.

[15]陈则谦.MOA模型的形成、发展与核心构念.[J].图书馆学研究,2013(13):53-57.

[16]范哲,张乾.MOA视角下的问答网站用户贡献行为研究.图书与情报,2015(5):123-132.

[17]MacInnis D J, Moorman C,Jaworski BJ. Enhancing Consumers' Motivation, Ability,and Opportunity to Process Brand Information from Ads: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1,55(4):32-53.

[18]杨彩霞,谢发忠.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下),2009(3):122-123.

[19]關宇航,李莉.MOA模型视角下翻转课堂的实施路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8(7):42-44.

[20]牟萍,丁杰雄,凌丹,等.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157-159.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