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嵌入、德能识融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05-03 14:01商思争宣昌勇
商业会计 2020年6期
关键词:四轮驱动专业能力课程思政

商思争 宣昌勇

【摘要】  会计是一个兼有技术性和社会性的专业,在新形势下,资源约束紧、基础较差、发展受限的普通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出适应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会计应用性人才?J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基于教材研究的“多元嵌入、德能识融合”的普通本科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对该模式的教学内容、实现机制、既有成果、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了“课程思政”和“专业能力”双路径、师生“德能”“四轮”驱动、回归育人常识的“人本化”培养模式。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专业能力;四轮驱动;人本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20)06-0117-04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教育改革成为热门话题。但从广阔的视域看,会计教育不仅受到“大智移云区”等技术因素的影响,还面临着“后市场化、后国际化、后工业化、后信息化”环境变革的影响,这些变革对学生“基础和前沿知识”的学习,“对表达的能力及其精准性、对商业伦理道德、乃至更广义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认为:(1)后市场化变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加强对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2)后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倡议要求加强对学生会计国际化和本土化辩证关系的教育;(3)会计机器人的出现要求加强管理会计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4)后工业化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多元经济形态要求加强资源环境会计和一般会计理论的教学;(5)人本发展理念要求加强会计人文素养的教育。“后四化”(晏维龙,2019)对高校会计专业要求更高,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却面临着严重的课时、文献、人才、经费、项目、实习实训场地等资源制约,再加上这类高校定位不清晰,极为有限的资源既要用于科研,又要用于教学,使人才培养更是难上加难。我们认为学校的第一职责在于培养人才,在环境变化、要求提高、资源约束、“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想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在课程和教材知识教学中挖掘思政和能力教育内容,在服务地方经济中获取实践教学资源。

二、研究現状

现有文献表明,从知识角度来看,课程是经验知识、成长知识和生活知识的综合,应实现对学生精神、情感、价值观、美感、灵感、创造力等的培养;从学术角度看,课程是一门在学科中广泛起作用的概念、原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深层次结构并学会直觉思维;从动态上看,课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系统,课程内容受高校办学条件和环境的综合影响。综上所述,专业课程是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受高校办学条件和环境制约、旨在培养学生道德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的一个系统。

教育与教学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专业课程可以融入思政内容,陈宝生(2018)要求把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会计专业课程同样可以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因为会计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尤其具有比较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课程都含有“课程思政”的内容,包含“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人生教育内容。不仅如此,课程教学也可以融入能力培养,如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可以融入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增设基础性课程、综合性专业课程等培养能力型会计人才,也可以通过嵌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领导、创新、合作、沟通等方面的技能。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对应着不同(层次)的专业能力,知识结构可以转化为能力结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课程设置体现了层层递进的能力逻辑。管理型会计课程更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从信息系统角度看,会计是一个通讯系统,从信息生成、质量检测、使用分析,到失去效能存在一个生命周期,会计专业课程按照这样的信息链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综上所述,本文所谓“德”是指各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能”是指各种专业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识”是指知识。

高校所有课程都“必须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会计专业如何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德能识或多商综合培养?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学院探索形成了“岗证课融通、德能识共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审计大学通过课程群、AIB网络教学平台和多层次情景嵌入的实验教学课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嵌入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模式,南京财经大学认为“会计综合化是会计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所以应设置“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会计灵商,构建商能并重、学识贯通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三、资源约束下“多元嵌入、德能识融合”教学内容设计

依据系统理论,“资源约束”体现了环境对教学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制约,“多元嵌入”体现了环境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德能识融合”是环境向教学系统提出的培养目标,也是教学系统向环境输出的结果,这些都会对环境系统要素及其结构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通过多元嵌入设计知识结构,在课时等资源约束下,通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教育素材,培养人才、服务地方、传播文化,获取资源,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以上逻辑,近几年来,J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结合系统论原理和专业课程本身,嵌入新技术和地方发展所需知识,融合“德能识”培养目标,形成了一套课程体系。

(一)信息技术嵌入

科技进步会导致会计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及相关德能素质的提升。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会计机器人以及财务共享服务的出现,将会导致程序化操作的会计岗位大量减少,人们将从传统财务会计工作中解脱出来,逐渐转向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决策意识、资源配置意识,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预决测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权衡能力,开设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云会计ERP和财务共享服务等课程既是对新技术冲击的应对和课程嵌入,还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会计信息技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现代信息意识和面向未来的视野。

(二)核心知识嵌入

即使传统财务会计工作全部被智能机器人替代,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分析、预算编制、财务分析等仍然需要财务会计指标,也需要能够理解这些财务会计指标的人才,管理思维和意识需要财务会计来体现和表达,而且,财务会计类课程中蕴含着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诚信、客观、公正、独立等道德素养和对称均衡美等美学教育素材,所以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仍必不可少。在会计机器人时代,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按照“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课程模块”“会计信息质量生成课程模块”“会计信息利用课程模块”的逻辑开设,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课程模块包括审计学、IT审计、风险管理、会计制度设计、会计职业道德等,会计信息质量生成课程模块包括初、中、高级财务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课程、云会计ERP、财务共享服务等,会计信息利用课程模块包括管理会计、财务分析、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

(三)国家发展战略嵌入

首先,J大学地处“一带一路”中线交汇点和重要支点的连云港市,为贯彻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会计系通过举办讲座、开设相关选修课、申请大创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和了解“一带一路”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影响,增进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工作能力,掌握會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辩证关系。其次,连云港也是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城市,为了提高学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贯彻海洋开发战略,会计系在大创、毕业设计中嵌入了海洋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绿色GDP核算、社会责任会计等内容,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计量能力,加深了对会计的理解。以上课程也有效降低了机器大工业时代传承下来的机械性会计知识僵化、呆板思维方式的影响,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会计的兴趣。

四、“多元嵌入、德能识融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路径与驱动机制

自组织系统都是自驱动的,会计专业系统自身就带有目标实现路径和自驱动机制,基本路径就是通过教师个体和课程团队嵌入环境因素形成教学内容,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点,提炼专业课程的能力和道德教育素材,通过教材研究实现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促进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反馈教学,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德能识”螺旋式成长,提高师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刺激师生的教与学投入。

(一)“专业能力”和“课程思政”双路径

1.围绕教学内容逻辑加强“专业能力”研究。专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专业所需要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信息处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第一,这些能力都可以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中获得;第二,作为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学习基本围绕着教材进行,推荐学生课外阅读资料难以实现;第三,普通本科高校引进会计师资困难,而原有教师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对教材也越来越熟悉,所以,会计系积极引导教师围绕教材进行研究,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深刻领会课程技术路线和逻辑思路,发掘课程隐含的基本假设、内在逻辑和课程目标,探索课程本质、属性、职能和特点,并结合学生自己和身边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经历讲解相关会计概念和理论,进而通过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既可以在课程层面进行,也可以在专业层面和某个具体业务处理层面进行。在专业层面可以就整个专业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和技术路线开展整体研究,由专业负责人进行;在业务处理层面,可以就某个会计分录处理追踪到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进而追踪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理论,最后形成若干理论性观点,课程层面和业务处理层面由相关任课教师单独或集体进行研究,分析形成的成果积极撰写并发表教改和科研论文。会计专业教师在形成了若干成果后结合学生大创项目、毕业论文和教师个人横向课题、企业挂职等逐步融入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申报若干纵向课题,实现从教学长入科研。既提高教师的水平,对专业、课程、会计业务的认知更加科学,又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立体感,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和兴趣,进而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正反馈,实现良性循环。

2.围绕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思政”研究。会计既有技术性也有社会性,财会类课程既包涵专业知识学习,也包涵道德、价值观学习;既是一门科学知识,也是一门人文知识;既有自然科学的严谨,也有深厚的人文关怀;既有真的逻辑,也有善的追求和美的鉴赏;既要进行专业知识教学,也要融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教师要通过文献阅读、多年的学习体会和生活实践,思考、感悟、挖掘道德教育内容和资源,增强对课程教学的激情和信心,然后将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业务处理层面可以挖掘会计分录对经济业务的辩证反映思维、政治经济学思想、会计分录的结构均衡美感;课程层面可以挖掘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思想,挖掘会计假设与要素结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治理结构的耦合关系;专业层面提炼专业思政内容,挖掘课程之间内在的结构美以及会计专业课、大商科平台课与通识课之间的结构美,同时也挖掘会计专业对人生的意义,提高对会计课程内在美与善的认识,通过教师的讲授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反过来也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学习。人文知识直抵心灵,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增强师生的获得感,真正起到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作用。

(二)师生“德能”获得感“四轮”驱动

按照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发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发展也即驱动机制。“德”者“得”也,本质上是对客观规律的遵守,是获取“能”和“识”、通向成功和自由的阶梯,“识”和“能”有助于“德”,三者之间无法割裂。通过教师的课程研究和教学,实现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鉴赏,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热爱,深入钻研产生的感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中“德能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出直觉、迁移等“灵商”,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德能识”融合课程的备课、授课也会激发教师的兴趣和灵感,而教材、论文等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的产出使教师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使教师逐渐从“教课导向型”的“教书匠”转向“科研导向型”的“教师”;而且教师既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自身家庭教育的主体,教师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成长也会投射在自己孩子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孩子对高尚人格和先进科学知识的追求,实现教师家庭教育的目标;非机械性的专业知识逻辑、思想、理念、人生观、价值观对其今后的事业发展、个人成长和幸福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帮助。以上方面结合起来,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四轮”良性循环的“自驱动”。

猜你喜欢
四轮驱动专业能力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四轮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不同阶段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内在发展规律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于中教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刍议四轮驱动轮式拖拉机
审计服务异质路径框架与因素分析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