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娟娟
猜想,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猜想,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使课堂教学更有深度。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谈谈猜想活动在课堂中的运用。
一、猜想促思考
数学活动开始时让学生展开猜想,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出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面装着同一种颜色的小正方体,学生事先看不到正方体的颜色):猜想一下,如果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正方体,可能是什么颜色?
生1:可能是红色、黄色、蓝色……
师(任意指学生摸):我们做一个摸奖游戏,每次摸之前先猜猜摸的是什么颜色,如果摸出的是自己猜的颜色就表示中奖了。看看谁能中大奖!
生2(犹豫):我猜可能是黄色;不,可能是红色;也有可能是蓝色……
师:只能猜一种颜色。
生2:那就随便猜一个吧,可能是蓝色。(摸出一个,是红色,失望坐下)
生3(稍犹豫):我猜可能是红色。
师:你为什么会猜红色呢?
生3:我看到他刚才摸的是红色,然后又放回盒子里了,我也有可能摸到红色。
师(摇晃盒子):我可得把盒子里的小正方体摇均匀了。(生3犹豫中摸出一个,是红色,窃喜。其他学生有惊叹、有疑惑)
生4:我猜也是红色。(摸出一个,是红色,非常得意)
师:果然是红色。(学生议论纷纷,争着要摸,几个学生摸之前都猜是红色)为什么你们都猜红色呢?
生5:因为前面几个摸到的都是红色,没有摸到其他颜色,我们猜测盒子里的小正方体可能都是红色。
在进行确定性事件的实验时,因为加入了猜测环节,学生的思维就被充分调动了:从一开始没有根据时的犹豫,到后来有了实验经验时的肯定,从开始摸时的失望,到猜测初碰运气的窃喜,再到经过分析和验证后的成功,学生态度和情绪的变化都充分展示了思维的形成过程。
二、猜想增趣味
紧接着,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分组实验,验证可能性事件的发生情况。教师问:“红色和黄色的小正方体各四个,放进盒子中,如果再摸的话,一定能摸出红色吗?猜测一下,可能会摸到什么颜色?”学生纷纷回答:“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黄色。”
教师继续补充:“既然都可能摸到,如果摸两次的话,第一次是红色,第二次一定能摸出黄色吗?”学生分组实验,每人摸10次,每次摸完后将摸出的小正方体放回盒子中摇均匀;要求每次摸之前都猜测一下摸出的是什么颜色,摸出后看结果是否和自己想的一样,并记录摸的结果。
因为学生事先知道盒子里物体的颜色,而且实验过程又机械重复,所以这个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考虑到这些因素,教师在小组活动时也加上了摸前猜测的环节。这样,每个学生在参与时都像摸奖一样期待着摸出的结果,体验着心想事成时的喜悦,经历着事与愿违时的失望,并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发现猜测的情况和摸出的结果具有随机性,从而体验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三、猜测引推理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可以有猜想的产生。合理的猜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生死签》进行思维拓展。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边听边猜测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故事讲的是一个残暴而又迷信的国王,在行刑的时候让犯人当场抽“生”“死”签来决定生死。讲到这里的时候,教师略做停顿,问:“在行刑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却有效地将学生由听众角色带入对故事情节的思考中。讲到正直的大臣因替老百姓讲了几句公道话,国王震怒并暗中嘱咐两张签都写成“死”,被大臣的朋友得知并告诉他的时候,教师问:“这位大臣在明天行刑的时候有生的机会吗?”学生推测:“他不可能有生的机会,因为两张签都写着死,抽到哪张都必死无疑。”“我认为可能还有生的机会,这位大臣的朋友既然知道真相了,说不定会帮他想办法。”“抽签之前要求当众先检查签,这样就没有机会。”猜想使故事情节更具吸引力,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生活经验展开了合情推理。有了这样的猜想过程,在接下来讲到聪明的大臣抽到签后迅速吞进肚子里,并通过自己机智的回答,成功得到生还的机会时,学生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学生的思维被故事情节紧紧牵引,达到了“共情”的效果。
(作者單位:枣阳市环城柿子园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