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敢说”到“会说”

2020-05-03 13:58吴刚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班级思维课堂

吴刚

在课堂中勇敢而从容地发表见解,是学生学习状态的表现,是教师掌握课堂情况的最直接方式,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随着年龄增长等多种原因,很多学生慢慢不愿意当众发表见解。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运用营造环境、建立规范等策略,能引导学生从“敢说”到“会说”。

一、提升容错能力,培育学生敢说的心理

培育学生敢说心理,一方面应增强生本理念,锤炼教师的容错能力。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失败在所难免,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有强大的容错能力,让学生在表达见解后,获得教师的宽容和赞许——“当众回答问题是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你做到了!”“说一次可能会错,但是说多次,就有正确的可能。”另一方面应渗透集体精神,养成学生容错习惯。教师要尽力通过课堂渗透宽容团结、互帮互助的班集体精神,培育班级的容错习惯。例如:教学《黑眼睛的小红鱼》时,可以渗透面对巨大困难时,每个人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困难;在《检阅》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面对“有困难的少先队员”时应该宽容和信任……结合课文渗透良好的集体精神,并逐步引向班级课堂表达中来:“他的表达可能不对,但是他很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很了不起!”“请你想想,他表达错了,现在需要什么?(理解和帮助)”……有了老师和同学的宽容和鼓励,学生表达起来自然更加放松自如。

二、均衡发言机会,营造学生能说的氛围

教师灵活采用随机抽取、自愿举手、分层暗示等方法给学生提供适时、合理的发言机会,营造能说的良好氛围。

首先,编排班级序号,随机抽答普适性问题。通过随机抽取编号,让学生回答普适性问题,是激发表达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复习生字词、朗读展示时,教师在班级设计学生编号,课堂上随机抽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在课堂上“说话”。在回答普适性问题中,学生可能只是做出背词、照读等思维含量较少的表达,但是,“开口说话”是学生勇敢表达的起始阶段,长期顺畅地说读背,学生勇敢表达的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其次,增多自愿环节,耐心等待思考性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多设置自愿回答环节协助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在需要更多思考的问题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和琢磨,等待学生自愿举手。例如:在教学《黑眼睛的大红鱼》时,教师问:作者为什么在写“小黑鱼失去亲人的悲伤”后写“海底的奇特的生命”。学生指出:描写“彩虹果冻一样的水母”好像和“悲伤的心情”关系不大……学生基本上都“能说上几句”,但是自愿举手的学生并不多,在少数学生举手后,再小等一会,举手的学生逐渐增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借用教材中接近生活实际的、学生有话可说的内容,等待和鼓励学生自愿举手。在他们一次又一次克服内心“不愿开口”的心理障碍后,当众勇敢表达就能逐渐出现。

最后,设计问题分层,暗示回答针对性问题。在激发课堂表达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设置针对性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难易适中的问题来一展才华,收获成就感。一方面,教师要设置“高阶思维问题”培养和提升学优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将问题分层,营造均等机会来暗示和发展那些“总不说话”的学生。在四年级的《聪明的徐文长》一课教学中,针对学习能力偏弱的田同学,笔者设置了“徐文长是用什么方法过河的”这一简单问题,班上很多学生都能很好地回答。在大家举手期间,笔者将眼神投向他,在笔者充满期待的暗示中,他畏畏缩缩地举起了手,答案得到大家掌声后,他脸上出现了令人欣慰的微笑。

当然,实际教学中,各类问题不会明显隔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状态、教材特点、教学实际来灵活采取一种或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能说出自己的话来。

三、培养表达自信,激发学生想说的冲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放大表达亮点、激发个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自信,让他们在课堂上想说出自己见解。

首先,放大表达亮点,提升表达自信。有自信的学生更乐于表达。在课堂上一答一个对,成就感自然让学生“越战越勇”。当学生答错后,教师可以通过言语鼓励学生:“只要是你自己想的,哪怕答错了,勇气也是值得赞许的”“答错了不可怕,起码他在思考,说多了、思考多了一定会有答对甚至答得精彩的时候”,当学生回答精彩时,将其最精彩处进行重复、解读,将他们表达中的思维亮点“重点放大”。

其次,鼓励表达个性,感受言语快乐。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鼓励并保护学生发表属于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因我而精彩”的快乐。在教学四年级古诗《题西林壁》时,笔者介绍了苏轼多才多艺、领略庐山美好以及诗句的美妙后,课堂进入交流环节,很多富有个性的想法给人很大的启迪。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有点像前面学过的《墨梅》,都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你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可能是苏轼在说自己的才华横溢,苏轼是不是有點骄傲?”在一片惊讶声中,学生的思路来到一片新天地,得到笔者的鼓励后,全班马上进入了一场讨论中……正是因为“苏轼有点骄傲”的个性表达,该学生感受到“因我而精彩”的快乐,课堂表达也精彩纷呈。

最后,设计“读悟”活动,碰撞表达火花。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借助文本设置“读中悟”“观点辩驳”等活动,让学生在大脑中结合自身体验充分加工,产生表达欲望,用表达来碰撞思维。在教学《一次著名的冲刺》中,笔者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谈谈自己对文章最后的美国宾夕法利亚大主教的,“在奥运会上获胜并不比参加奥运会更重要”这句话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参加奥运会是重要的”,有的说“获胜和参加奥运会都重要”等,学生通过文章语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述,思维火花四溅,教师在“观战”的沉默中感受学生的成长。在读悟活动中,教师不要过早给出“正确答案”,要给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留足空间。

四、全面规范表达,培养学生会说的能力

教师应构建表达模式的基本规范,逐渐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首先,制定“模式”,引导梳理表达条理。在课堂中,从开口到表述观点,采用一定模式有助于学生的表达。根据教学实践,回答问题可以按照固定模式进行:“我的观点是……我是这样想的……我的理由是(请看书的第几页第几段第几行)……我说完了,有愿意为我补充或者不同意见的吗?”在开始实施时,学生会不适应,但是形成班级惯例后,学生不仅会把话说得有条理,思路也会越来越清晰、有条理。

其次,“尽举尽答”,提升表达广度。当“表达观点”变成学生的一种习惯时,课堂上将有很多学生愿意表达展示自己的独特思考。课堂中的很多问题是比较开放的,教师可以让继续举手的学生发表意见,做到“尽举尽答”,当学生回答基本结束后进行梳理,罗列出答案的几个方面,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最后,凝练问题,引发深度思考。教师应珍视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凝练问题,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统领性问题来贯穿课堂,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表达。在学习《莫泊桑拜师》时,笔者确定了中心问题:“写作功夫,需要怎么做?”来引导学生从师生对话中跳出来。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落脚点“如何提升写作水平”上。学生阅读课文后,会用课文第一次对话中的“写作需要肯吃苦、勤练习”的语句,但是当教师微笑着摇头的时候,学生便开始了更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思维的深度逐步带动表达走向深处,最后在全班交流中确定提升写作需要“长期积累”“仔细观察”“突出特点”三个方面。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猜你喜欢
班级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班级“四小怪”
美在课堂花开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