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向度下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困境研究

2020-05-03 13:48李贞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低碳生活实践观生态观

摘 要:低碳生活方式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关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困境。功利主义浸入的影响在价值观层面阻碍了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的可能性;生态利益与环境责任相分离在生态观层面加大了低碳生活践行的难度;生态可持续性与利益追逐的相悖在社会观层面为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复杂的环境背景;精神生活物化的阻碍延长了高碳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方式转换的时间距离。践行低碳生活面临了诸多挑战,人类社会的低碳发展道路荆棘遍布。

关键词:低碳生活;伦理困境;价值观;生态观;社会观;实践观

低碳,本质是指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关于低碳生活的概念形成一定共识的为“低碳生活是指尽可能降低日常生活所消耗的能量,进而降低碳,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可能避免消费碳排放量高的商品和服务,从根源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缓解生态恶化态势。低碳生活方式是通过降低碳排放来实现物我一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重新反思和审视人类与自然关系之后的所作出的理性抉择。面临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实践活动,低碳生活方式便成为人类智慧的精神成果,蕴含丰富的价值底蕴。但低碳生活方式的构建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伦理基础之上,缺少了伦理学理论作为支柱和根基,实现低碳生活方式也只能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践行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工程,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形成全社会的支撑体系,同时务必以人们道德意识的增强、思维方式的转变为着力点,催生和推广健康自然的低碳生活方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一系列伦理困境。

一、价值观视角----功利主义浸入的影响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为道德伦理标准的伦理学说。边沁作为功利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他认为,追求幸福逃避痛苦是人一切行为选择的最终出发点,人在快乐、幸福的欲望驱使下做出一系列行为。同时认为,“功利原理是这样的原理:它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少利益有关者之间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种幸福的人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边沁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功利主义的原则。在他眼中,最重要的是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不过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累积,是个人利益的相加,他极力反对放弃个人利益,认为没有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也就无从谈起。主张个人努力寻求个人幸福,毋庸置疑社会利益就自然累积上去了。

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欲望得到最大效能的激发,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渐渐渗入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功利主义以局部利益、短期利益为实践指导原则。人们无所顾忌地、无节制无限度地从大自然攫取,以满足日益旺盛的个人利益、短期利益和狭隘利益需求,完全忽略了整体的、长远的、共同的利益。只顾眼前利益自私自利的短视行为导致了严峻的生态危机,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矛盾化, 将社会发展推入了不可持续的沼泽中。第二功利主义以自然人性中的苦乐感作为理论基础和根源。功利主义认为避苦求乐是人的本性使然和利益归宿。人类遵从天生的自然本性无节制地开发自然,攫取自然资源,毋庸置疑人类对自然界的所有肆意冒犯行为都能得到功利主义的“宽容饶恕”。三是功利主义以实际功用与结果作为评判行为的道德属性的基本准则。罗尔斯用“规则的两种概念”诠释功利主义,第一种概念是在实践上相当于准则功利主义,是普遍化的道德判定;第二种概念是主张行为的价值取决于其因果属性的效果论。其多数情况下合并实用主义指导着人的所思所想所为。效果论主张所有现实中的真理的实现都依托于行为的实际效用,强调行为的效果最大,将道德的评价标准限定在人们实际生活所触及的领域,时至今日功利主义凭借其学说的实用性迎合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然而同时,功利主义这种以短期利益、现实可行、实际效果根本诉求的理论学说在慢慢演化成为一种推崇效用第一、无视行为动机与过程的价值危机。综合来看,一方面功利主义在调动个人、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與此同时许多短视型的个人和社会组织应势而生,毋庸置疑这对于处于生态危机中的人类构成了威胁。功利主义主张以眼前短期利益为出发点,大肆鼓吹自然主义人性论,相当程度上推动和助长了本能自私型的生活方式,指引人们竞相追逐个人一己私利,从而导致价值观泯灭。综上所述功利主义价值观在精神和实践方面都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生态观视角----生态利益与环境责任相分离

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财富欲望不断膨胀,物质需求持续增多,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但是却无视或者忽视自身担负的对大自然的责任义务,这种“涸池而渔”的做法最终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导致一系列生态危机丛生,人与自然处于失衡的对立状态。

人类这种生态利益与环境责任相分离的做法,追本溯源是人类认识的片面性,只顾着追逐眼前的自然效用价值,而忽视或漠视了长远的自然生态价值。自然生态价值是自然存在通过生态秩序对于人类存在所具有的意义,是人类生命符合规律存在的条件。自然效用价值是指完全意义上的自然对象满足人类自然本能需求的属性,也是自然客体对于人类繁衍发展的合意义性存在。自然从一个角度来看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实践对象,获取物质资料的“栈房”,具有“自然效用价值”。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是约束人类生命的承载体,是庇佑人类繁衍发展的“港湾”,具有“自然生态价值”。因此人是属人的自然世界的重心,同时又是纯粹自然中的一个枢纽。人要积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握自身的命运, 做自然的主人。但人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并接受自然对自己命运的绝对主宰。因此, 人类只有将这两种自然价值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才能建立起地球的“和谐家园”。

三、社会观视角----生态可持续性与利益追逐的相悖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离开社会个体将无法生存,即使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的鲁滨孙也脱离不了社会的影响,但是同时社会人也有自然人的属性,无法凌驾于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拥有多种角色,如领导、属下、母亲、女儿、妻子等等,在某些情况下“自然人”角色会与“社会人”的特定角色产生矛盾或者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人的多重角色就会成为低碳发展的绊脚石。究其原因每个个体的自然属性会使人们在实际行动中顾及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从而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伦理意识。然而社会人的多种角色使人本能地避苦求乐,如若处在无约束或者无监管的环境中,人无法具有高品格的自省力来控制自身行为,这种矛盾冲突成为了人类“低碳人格”形成的严重阻碍。

低碳发展不光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社会上的任何组织和团体同样离不开低碳发展并且肩负着责任促使其发展。在一定环境下,生活力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生活力的能动效应将影响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走向。对于生产企业来说,人们低碳化的生活方式会影响并引导企业生产低碳化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属性在一定层面上取决于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如若人们都选择绿色消费方式,企业也必然会生产低碳绿色产品,这将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推动产品升级。然而现实情境却恰恰相反,一是市场中的“经济人”凡事以自身利益为先,追求自身最大化的利益,一旦出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的情形,公共利益自然无法保障。二是企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相矛盾。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低碳发展需要企业优化生产方式和进行产业升级,这需要企业加大资金和技术研发,短时期内企业看不到收益,反而成本负担累加,有些企业生存甚至会难以为继,生存发展和责任义务相冲突使企业陷入无法逾越的泥沼中。

四、实践观视角----精神生活物化的阻碍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金钱观念和物质观念逐渐成为生活本身的逻辑和意义,物欲主义强势而生成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核心价值观。同时科技和理性的快速发展也使人对物化生活的追求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对物的追逐成为生活的核心,一个“物化的时代”由此产生。 当代社会的消费文化主要是一种物质消费,这样的消费文化极大的煽动人的物欲,人成为物的附属品,被物所主宰统治,人们在物欲的煽动下通过物质消费找寻幸福、快乐,驱逐精神上的寂寞空虚。人以对物的拥有感为荣,消费者成了人的唯一身份。生活方式的各个角落无不充斥着物化关系。它造成的不容置疑的负面效应就是:人类无限度地恣意攫取开发自然资源,逾越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限度,严峻的环境危机态势极大地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人的精神生活被物化的生活方式中,人在自由和自主消费的过程中脱离了对自身、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甚至很多时候都是相对立的。在一系列消费政策的极大刺激下,再加上消費文化对人类物欲的纵情煽动,符号消费、面子消费、奢侈型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现象出现,人被物质化。首先,此类消费行为相悖于生活目的本身的责任。物化的人执着于对物质的追求,只注重满足表面低俗的感官欢娱,时间一长就会降低人们的精神层次和鉴赏能力,造成价值观混淆,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滋生。其次,面子消费、符号消费、奢侈型消费、过度浪费等生活方式浪费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无视其行为带来的环境成本,造成消费自主与生态环境责任相对立。这种境况急需人们以道德、法律的手段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生活中的消费行为逾越单纯的、生物本能的自然冲动,建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不损害社会、他人的利益的同时,将消费自由与生态责任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洪芳拍,陈富民.迈向低碳生活[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55.

[2] 边沁.时殷弘,译.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0:57-58.

基金项目:文章为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伦理向度下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困境及出路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9AJY048。

作者简介:李贞(1987.05- ),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当代道德建设。

猜你喜欢
低碳生活实践观生态观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提升侗族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创新模式研究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校园文化与低碳生活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