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

2020-05-03 13:48时敏
青年与社会 2020年9期
关键词: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有效性

摘 要:社会创业在获得越来越高认知度的同时,高校的社会创业教学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课程体系打造上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我国高校如何围绕当前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社会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高校社会创业课程面临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社会创业教育和服务学习教学法的契合性入手,探讨提升社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创业;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有效性

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缘起欧美,尽管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界定了社会创业的内涵,但都包含“创业”和“社会”两个主要特征:其一,在创业维度上,社会创业者将创新创业的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进行整合,从长远来看,一个成功的社会企业要能实现财务可持续;其二,在社会维度上,社会创业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为弱势群体服务并提供有益于社会的产品,即创立一个社会企业最初和最根本的目标是应对和解决某种社会问题。因此,只要涵盖了上述两个特征的创业行为,均可称为社会创业。社会创业因其在政府、企业、公益慈善团体社会三大部门之外发挥着有益的补充作用,迅速引起广泛的关注,社会创业教育也在高校教育中逐步成长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

社会创业教育打破把创业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商业创业教育的局限,培养能够用商业的手段整合社会资源去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使高校创业教育真正助推社會进步。社会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已经得到认可,欧美国家乃至与我们相邻的日本和韩国也已经有相对成熟的社会创业教育体系。

国内诸多高校以课程的形式开展社会创业教育的尝试已经初具规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许多高校的尝试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中国大陆地区有北京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湖南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广东韶关学院、青海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云南滇池学院等为数不多的高校在积极探索社会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力图明确基于中国情境的社会创业教育在师资力量、课程定位、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方面的科学方案,将“社会使命”、“公民责任”和原有的创业教育内容相结合,启发社会创新精神并鼓励更多的人去识别社会创业机会,提升社会创业综合能力。相对于理论教学,社会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展开的形式灵活多样,校外有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社会创业实验等;校内有创业计划书撰写、创业项目路演演练等。这些实践教学手段都是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者的教师要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观察视角去寻找解决方案并验证方案的有效性。换句话说,学生是否具备“使用商业的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的素养是判断课程实践教学效能的关键指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社会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还在摸索阶段,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不足,因此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暴露出诸多问题。在探索社会创业课程实践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的工作方面,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法在国外已经取得有价值的经验,可以作为我们设计、实施这类课程的有益参考。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于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高校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已经是美国教育领域公认的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服务学习是社区服务和学术学习有机结合,在提供劳动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学习者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动手能力的提升,需要学习者通过周期性的劳动服务和反思来促进学习。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获得对社会问题更深刻的理解,也养成积极思考、善于观察、敢于动手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服务学习与寒暑假期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前者需要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一边学一边从事相关的社会服务,在服务劳动中验证自己能否灵活调用专业知识,从而及时反思学习方法或服务方式的恰当与否,即课程学术知识的学习和服务学习是同步的;后者则是把某一阶段的课程学完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校外短期临时性劳动服务,多是在学校联系好的服务单位完成指定的简单劳动即可。

服务学习与社会创业教育有相同的底层逻辑。服务学习是独立于教师和学校,带着课堂所学的知识渗入到社区,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并没有预先设定好的任务目标,具体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与参与者的观察感悟能力、专业技术技能紧密相关。深入基层关注民生是服务学习者拟定任务的先决条件,社会创业教育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金字塔底层”的民生问题。所以说服务学习和社会创业教育从教学设计原理来看,有着极高的契合度。

服务学习能够从以下六个维度上保障社会创业课程达成既定教学目标,提升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服务学习的意义性。社会创业课程的服务学习环节要让提供服务的学生和被服务的群体都受益,要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价值。课程服务学习当中遴选何种服务项目、提供何种服务内容的依据为是否具有社会效应。关于社会效应,有两种解释,广义的社会效应是指对社会道德伦理的重塑、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构、新的生产加工方式、以及在社会企业业务运营过程中所体现的民主赋权的治理结构和所有权结构;狭义的社会效应则是指直接为弱势群体或欠发达地区创造就业机会或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对服务学习项目选择做指导时,狭义的社会效应能够简洁明确地指引学生做出判断,知道自己关注的项目是否有意义有价值。

第二,服务学习与课程的结合度。政策环境解读的章节是社会创业课程理论讲解部分的重难点,旨在引导学生多研究政府文件,从字里行间找商机;多关心社区生活,从生活点滴找疏漏。例如,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卫生领域是当下社会广泛关注的普遍问题,作为微小的学生团队,思考如何找到应对这些问题的切入点,并把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作为服务学习项目,就是在尝试着把社会创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实现课内课外的迁移和转化。

第三,服务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自身能力素质的反思。与牢记知识点应付书面考试的课程不同,社会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之所以要借助服务学习作为手段,就是要让学生在身处现实问题的场景中,就个人发展、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等有深入的、可持续的分析和思考。这时,教学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记住某些知识点或者某个技术,而是将学习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帮助他们体验和发展“生而为人”最重要的品质和能力: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好奇心、合作能力、勇气、公民素养,等等。所以,社会创业课程的服务学习在促进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知识获取、共享以及行为改善方面成效较好。学习日记和小组的项目汇报等也常常作为考查学习情况,评定学习效果的依据。

第四,服务学习的多元文化环境有益于培养学习者的适应力。理论知识的讲解免不了在假定的情境下作出假设,并给出特定情境中特定问题的解决模式。这样的教学虽然从效率上而言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但也往往缺乏灵活应变的适应性,难免有毕业生埋怨说到了工作岗位还得从头开始学习,因为高校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要么早已经遗忘,要么无法按部就班拿来就用。社会创业课程的服务学习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自己选定的项目中验证和使用课堂习得的东西,现实场景远比假定情景复杂多变,需要服务学习的参与者理解、尊重、接纳社会文化中的多元差异,调适自己以便能够融入新环境,与老师和同学以及熟人圈之外的人合作,共谋一事,达成目标。这其中势必要遇到的波折和困难正是对未来的社会创业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艰辛的应对模拟训练。

第五,服务学习赋能、赋权的学习体验是社会创业中企业家精神养成的必要手段。通过课堂的理论讲解,使学生知晓社会创业的基本知识框架和理论依据,领悟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驱动力,并引导大学生用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是赋能的过程;服务学习时,在规定的框架范围自主拟定学习计划、执行步骤和学习效果评估标准,给予学生充分的决策权,是在赋权。在社会创业课服务学习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不是网络上有现成答案的,而是从身处的真实社区生活场景中发现的问题。此时,可能会遇见生态、教育、就业、养老、扶贫、城市管理、交通疏导、流动人口、卫生保健等等复杂纷繁的内容,根据社会创业的“社会创新、社会资本、社会效应”三个基本要素去思考自己凭借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从而完成一次社会创业课程服务学习的完整训练过程,就是在践行社会企业家精神。

第六,服务学习是合作联盟。服务学习涉及学生、教师、家庭、社区及其他的社会组织的参与,大家因为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共享资源,各自即是受益者也是奉献者。服务学习中,學校教学活动不再是孤立于生活之外,而是要凭借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反过来又通过服务学习项目的开展来服务和回馈社会。这是学习者个人与社会之间双向的“给予-获得”良性循环。所以,建立服务学习的合作联盟其实也就是在练习社会创业基本要素之一“社会资本”的动员和使用。

综上所述,社会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备创新性解决社会问题素养的人才,所以要求课程设计和实施不能脱离训练内容目标的社会性和方法方式的创新性。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学习者面对的是社会问题这个大题目,寻求解题方式时,要综合使用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决策能力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等优良的素养能力。社会创业教育因为担负着提高大学生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责任,更加迫切的需要避免课程社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的弊端,更加需要去思考如何打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让学生真正走入社会开拓视野、了解民生。于是,把服务学习和社会创业课程结合便成为值得尝试的实践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姚梅林,郭芳芳.服务学习在中国:现实需要与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2] 傅颖,斯晓夫,陈卉.基于中国情境的社会创业:前沿理论语文题思考[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03).

[3] 施永川.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J].世界教育信息,2018(24).

[4] 刘明阳.中美高校社会创业教育的比较及启示[D].温州大学,2019(05).

作者简介:时敏(1981.03- ),女,云南宣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企业、社会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服务学习实践教学有效性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基于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探析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