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家宝 鲁正超
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该如何作为
编者按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公民的爱国认知、爱国情感、爱国意志、爱国行为统一发展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绩,但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导向往往定位过高,没有观照到个体发展,所以,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爱国”过于抽象,类似于“空中楼阁”;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形式、方式等脱离中小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学生对爱国缺乏体验、实践和感悟;学校、家庭、社会配合不够,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巨大反差……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低效甚至无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给我们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但是,教师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使学生懂得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积小成为大成,积小爱为大爱,也需要智慧。
本期,以“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该如何作为”为题,展开论述。
爱国主义教育不在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首先应该培养人,使之成为一个讲道德的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校活动及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2019年9月,笔者有幸受邀参加了河南省罗山县宝城外国语学校一年级新生的开笔礼仪式,感悟到这项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是践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开笔礼是儿童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是根据一些传统的习俗构拟而来的,俗称“破蒙”。用心体会,不难发现开笔礼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比如,正衣冠:衣冠不只意味着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正衣冠是让少年儿童想起先祖的优秀品德,也是让孩子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朱砂开智:用红色的朱砂在学子额头正中点上红痣,“痣”音同“智”,意为开启智慧,从此眼明心亮,好读书,读好书。击鼓鸣志:鸣志,即表明自己的志向,击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其目的在于让孩子耳聪目明、茅塞顿开、创业建功。启蒙描红:先由老师用毛笔书写楷体“人”字,而后学生提笔模仿,寓意着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是最重要的。茶敬亲师:作为学生,要懂得尊敬老师,通过手捧茶水敬献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恩之心。拜祭孔子:学生从孔子的故事中感受圣人的魅力,激发对学习的向往之情。
笔者感悟到,通过隆重而又寓意深远的开笔礼仪式,无疑会在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使小学生懂得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积小成为大成,积小爱为大爱。
一是增强了小学生的敬畏心。让开学变得很有仪式感,有仪式感才能使人产生敬畏之心,有敬畏之心才能有恭敬之心。现在之所以“熊孩子”多,就是孩子甚至家长没有敬畏之心,没有恭敬之心。正衣冠,衣冠洁净整齐,能反映出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身边人的尊敬。
二是让小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学习知识。现在的教育,多以知识灌输为主。朱砂开智,是要让学生明白,智慧的头脑才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
三是让学生表达美好的心愿。击鼓只是形式,由形式渗入内心,将愿望作为目标,从小立下志向,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击鼓的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说明志向就越远大。
四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标是立志成人,报效祖国。描红之所以写“人”字,不单是书写容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的重要性。人,一撇一捺相互挨着,方能立稳,让学生理解,进入学校学习,同学之间应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学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践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日积月累,必须时时留意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知、情、意、行统一。开笔礼仪式是针对一年级新生的教育活动,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这应当是一堂必修课。通过庄重的仪式讓学生感受到入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学生在开笔礼时诵国学,茶敬亲师,拜孔夫子等,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自己尊师重德,尊重长辈的品质,成为勤奋学习,有道德,懂礼仪的人,进而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笔者相信,借助举办这样具体、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生就有机会在实践中摸索、积累和感悟,在外界引导下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升华,会自觉地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信念之人,如此,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便得以落实。
(作者单位:鲁家宝,河南省罗山县教体局教研室;鲁正超,河南省罗山县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