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湖南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着要满足湖南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区域发展黄金期、创新活力迸发期和转型升级关键期的战略需求,高职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创新,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文章围绕湖南高职教育供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从提高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等方面探究了湖南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巨大意义,明确提出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发展常态下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所必须确立的战略思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要求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要不断转变结构性改革,适应当前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三五”规划》中也对自身的教育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做出了合理的改革,提出在未来一段时期之内必须要不断进行教育体系结构的优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要融会贯通,不断提高办学体制以及办学机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断丰富教育供给形式,使其更加全面化、现代化。这为当前高等院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一、当前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布局结构有待优化
虽然近年来湖南省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也取得了突出成绩,然而高职教育布局结构并没有与省内的区域经济完整融合在一起,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的匹配性没有达到预期,高等职业教育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
首先从办学规模来看。包括娄底、怀化、湘西、张家界等的大湘西地人口总量占据全省比重的29.8%,生产总值占据全省比重的16.1%,但是截止到2017年,大湘西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仍旧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仅仅有7所,占据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体系中的9.59%。因此大湘西地区域的院校数量、办学规模以及专业并没有与自身的发展相匹配,与长沙株洲等地区的发展有较大的差距。
其次从专业发展来看,湖南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中,布点较多的是电子信息和制造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材料与能源类布点较少,近几年高职高专新增专业中仅有物联网应用技术、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安装、光伏发电应用一直是现代农业大省,但截止到2017年,针对农林牧渔相关专业招生的高职院校仅有12所,近年来现代农业技术、宠物养护、园林技术、畜牧兽医等相关的专业发展较好,而其他的农业装备、种子生产经营、水产养殖相对来说办学规模较小。2016年湖南的第一产业经济产值在全省占据较大比例,比率为11.5%,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年均增长25.6%。然而当年的农林牧渔专业类在校学生仅仅有6300人,占当年全省高职院校学生总数的1.4%。
(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有待提升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部要夯实制造业基础,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希望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湖南地处“一带一部”战略要冲,近年来,狠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转型。但在当前湖南高职教育体系中,教育的断头趋势仍然存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本科层次相关专业职业教育尚未有效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一大批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虽然近年来不断提出推进湖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然而执行力度却有待提高。
(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需要提高
数据显示,2018年湖南高职高专院校70所,在校生56.04万人,总人数排全国第五,较2016年的48.45万人增幅达13.5%,高职院校院数量和招生数不断增加,仍旧处于规模扩张的阶段。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发展规模并不匹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中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有些行业背景鲜明,支持力度大的学院或专业外,有较大比例的学院或专业在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以及顶岗实习等方面和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处于表面状态,有合作协议,有接纳学生实习就业,但没有深度融合的实质性的内容。同时高职业院校的数量虽然有了一定的增加,但是平均的办学规模较小,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前100名中,湖南仅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18178人,20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4037人,77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13248人,98名)入围,规模上的制约很容易出现财政投入分散、重复建设以及经费短缺的问题,难以保证优良的教学资源及人才培养质量。
二、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对策
(一)完善治理结构提高供给效率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将从传统上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转到在兼顾速度的基础上,更加追求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湖南将按照主攻高端、提升低端、转型为先的原则,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升工业素质和效益,构建富有核心竞争力的湖南特色現代工业体系。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6%。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湖南可望迎来一批有技术有市场的沿海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入驻。这些产业对于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培养质量、人才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积极构建一种既适应深化自身内涵建设,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良性内部治理结构,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有效服务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与核心,对于推进高职院校管理现代化,推进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作用。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通过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对接产业紧密的双一流高职院校和特色专业群,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高职教育服务于湖南产业发展的供给效率。
(二)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供给结构
2016年11月30日国家工信部于正式批复同意长株潭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创建,加快了湖南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湖南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培育创新型经济新业态为目标,建立面向国际国内的创新网络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新型材料、数字创意等新兴领域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以培育新兴产业策源地和经济发展新动力为重点,支持建设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成套装备、基因检测技术、环境污染治理等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引领产业升级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这些重点产业的提出以及发展对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和调整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教育需要通过不断转变观念,实现产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高度融合,要不断优化专业布局设置,及时淘汰落后专业,缩减结构性过剩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增设与重点产业相匹配的新专业,打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优势特色专业,为湖南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使各高职院校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源源不断的人才培养基地,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推动湖南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供给质量
一方面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及税收优惠,调动企业主动推进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推动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实践对接,同步提升教师知识更新和储备、实践操作技能及科研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领军人才;鼓励大中型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二级学院,探索与企业开展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及联合招生招工等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构建职业教育、岗位需求、学生发展三者的动态机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加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建设力度,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层次。同时应当控制高职院校数量,扩大已有学校的办学规模,落实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强优势专业建设,避免重复投入,提升办学质量,走特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殿安,郑峥.试论我国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J].职教通讯,2018(04):40-44.
[2] 刘茂祥.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3] 温宇.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策略[J].中国冶金教育,2017(02):20-22.
[4] 李海.創新创业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分析[J].成人教育,2017,37(04):66-70.
基金项目:文章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湖南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HJK016BZY040。
作者简介:段小莉(1971- ),女,汉族,湖南湘阴人,本科,研究员,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经济与信息系主任,研究方向: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