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与内在联系,但又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容易影响其学习效率与兴趣。“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通过提问、图表、情境等方式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可引导学生正确、高效地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发掘学习潜能,以提升其生物知识学习质量。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高中;生物教学
在常规生物课堂中,教师主导着教学的全部过程,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则机械且被动地接受、记忆知识,课堂不活跃,学生的思维运转较慢,学习兴趣与效率低下,难以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科综合素养较差。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教师也应转变教学理念,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提升学习主动性,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支架式教学”理论由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如今经过不断实践、调整和完善,已成为一种成熟有效的教学理论。将该理论融入高中生物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活跃生物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有积极作用。
一、 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的内涵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基于教材内容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知识构架,可喻为建设楼房时所用的脚手架,引导学生依据支架逐渐深入地进行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逐层搭建知识平台,使其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不断积累和提升,使学生形成全面、稳固的知识结构。生物学是一种具有较强联系性与逻辑性的学科,其知识网络相对复杂,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密切,需要学生理解并理顺其逻辑和内在关系,才能形成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库,便于学生随时提取和运用。教师构建支架时也需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学习潜能,将复杂的生物学知识理顺、简化,形成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知识支架,引导学生基于支架进行深入探索。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图表、情境、提问等多种方式构建支架,并在其中填充教材知识,指导学生依据支架对复杂的生物学知识进行理解,并将知识进行分类、整合,构建出科学的网络状认知结构。高中生物教学应用支架式教学,也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突出學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教材、教师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活跃其思维。
二、 生物教学中构建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通过创设情境构建支架
生物学中的许多理论性知识较抽象,学生单依靠阅读文本和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效果不佳。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可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设备创设相关学习情境作为支架,引导学生借助情境学习知识,记忆知识,更好地掌握各种定理、概念、定律。采用情境构建支架也可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情境给予学生感官刺激,激活学生的精神与活力,以免教师长篇大论的讲解导致学生精神困乏,思维迟钝。
例如,在学习《染色体与遗传》时,教师可从网络中查找遗传相关图片,如容貌相似的母女、头发都带自然卷的祖孙三代、毛色相近的两只小狗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遗传现象。也可播放豌豆杂交实验视频,帮助学生从豌豆的子叶颜色、花色、豌豆粒数、粒型等性状进行观察,鼓励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出各种问题和假设,并尝试从遗传角度进行分析,循序渐进地构建起遗传知识的结构。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自行寻找遗传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培养其综合能力。可在课前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和时间,课堂中也可将学生整理的材料作为创设情境的素材,激励学生主动思考,降低理解难度。
(二)采用图表形式构建支架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多且繁杂,而教师却通常重视知识讲解,忽略了对学生梳理和整合知识进行引导,导致学生的知识点混乱,记忆时间短且难以顺利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中。“支架式教学”模式则注重帮助学生搭建稳固而又科学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将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联系紧密的知识网络。以图表形式构建支架适用于总结阶段的课程和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重难点知识。
例如,在讲解细胞的结构时,仅依据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与平面图片,学生很难直观地想象出各种细胞的具体结构及其组成,导致学习难度增加,降低学习兴趣。教师可利用网络搜集各类细胞解剖立体图形、动画等,可在周边空白区域一一标注各结构名称,结合教材知识进行讲解。采用立体图形、动画、文字结合的形式可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细胞的具体组成结构,并结合之前学过的细胞分子组成相关知识,将细胞各结构的分子组成列成树状表,使学生全面了解细胞的组成及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通过提出问题串构建支架
课前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常用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构建“支架式教学”模式也可采取提问方式。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当前知识水平,合理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串作为学习导向,引导学生跟随问题逐渐深入地探究生物知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使其在反复思考中掌握生物知识,并能在问题串引导下明确知识点间的关系,正确整合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子组成》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串,如:“细胞由哪些分子组成?”“细胞中的糖类物质有哪些类型,有何作用?”“细胞中有哪些脂类,有何作用?”“细胞中蛋白质由什么组成?”等,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一进行思考和解答,有助于学生对复杂的知识进行整理,帮助学生逐一掌握关键知识点,并从整体上理解和记忆知识。在这一课中,蛋白质的组成、结构特点等是教学重难点,教师也需予以重点关注,可提出“蛋白质有哪些功能?”“为什么蛋白质种类多样?”“氨基酸如何形成蛋白质?”等问题,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也能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形成与作用,并与其他知识形成紧密的网络结构。
(四)结合实际生活搭建支架
生物学知识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生物学知识通常过于微观或过于宏观,脱离高中生的生活认知,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搭建“支架式教学”模式时,也需充分结合日常生活,以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现象作为引导,激起学生深入挖掘相关知识的兴趣,使其能够明白生物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而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生物知识讲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例如,在学习《植物激素》这一课时,涉及生长素、赤霉素等激素类型,这些激素广泛分布于生活中和自然界,但肉眼难以观察到,脱离学生的认知,只能依靠想象进行理解,较为枯燥乏味,影響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搭建支架时,可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子进行引导,如:农民伯伯扦插枝条或进行植物嫁接时,会在切口处抹上生根粉;番茄摘下来时尚未成熟,与木瓜放在一起不久后变红等,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思考,并逐步引出植物激素及其功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更多生活技能,深入理解植物激素相关知识,加深记忆。
(五)依据支架进行课堂互动
“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完成支架的搭建后需围绕支架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将教材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并培养其综合能力。在教学中,依据教师所搭建的支架,学生可独立进行思考,自主理解知识,解答问题,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讨论交流,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纠错和总结,加深学生记忆,巩固知识点。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互动交流、团结协作能力,在学习生物知识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可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增进感情,促进交流、协调、实践等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教师可采用图表、提问等形式构建支架,引导学生依据支架进行思考、答题、辩论等课堂互动,也可布置小组任务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生活中哪些现象反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探讨,然后向班级里其他同学分享讨论结果及相关理论,可帮助学生将生物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拓展知识面,也能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小结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采取设问题串、图表讲解、创设情境等方式构建“支架式教学”模式,并需要充分结合实际生活,可引导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归纳,以形成稳固的、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能力与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立国.高中生物教学中“支架式教学”的运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69-70.
[2]关岚岚.支架式教学理论下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161-162.
[3]杨祖芳.“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错题讲评课中的实践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7(7):19-21.
[4]吴玉章.高中生物教学中支架与建模教学法的融合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9(4):42-43.
作者简介:
范丽萍,浙江省台州市,浙江省台州市院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