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
摘 要:“礼物”的流通无论是从最初的互惠性交换,还是到表达性交换和工具性交换,始终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的研究对象是S大学A学院的女大学生在同辈群体间的礼物流动行为,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从纵向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与横向的不同交换对象着手,对馈赠者的礼物形式进行了具体描述,探讨一般等价物货币在礼物交换中的角色和影响以及礼物交换行为对女大学生群体关系网络构建、维系发挥功能,并得出以下结论:礼物的形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商品,还添加了货币的形式;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货币的平等性,在交换过程中融入了人情,体现出礼物的社会性表征,即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货币的价值就不同,循环其中的礼物价值也就产生了差异。虽然货币利益的融入对交换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礼物的象征性表达是稳固的。恰恰是人的经济理性使礼物交换形成秩序和规则,联系个体构成团体,礼物交换对关系联结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女大学生;礼物交换;货币;关系网络
一、引言
笔者就读于S大学A学院,便于进行相关地观察与调研。A学院整体规模不大,学生总人数300余人,其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5,故而选取女性大学生为本文的研究群体。
通过对礼物流动的观察与研究,一方面,可以确切地反映出馈赠者和收受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并映射出个体的个性特点和以他或她为中心的小范围群体的整体气质。另一方面,个人历时阶段先后的对比研究,体现出礼物背后意义的传承与转变以及货币流通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以便于为送礼等问题的理解提供新的视角。
二、研究综述
礼物的研究早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西方最早关注“礼物”研究的是人类学家莫斯(2002)。他把礼物视为具有神圣性的符号,是沟通世俗的人与神圣的神灵的桥梁,并指出礼物只有与仪式相结合才能体现其特定的含义,否则礼物就是普通的交换品。恰恰是在神圣的礼物流通中交换双方产生了义务、限制,甚至是强制,从而形成社会的联结,换句话说,即在礼物的流动过程中加强了社会的团结。莫斯最终对礼物的解读归因于宗教,即“礼物之灵”。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2003)继承了莫斯对礼物的研究,并发展出场域、惯习等新理论。布迪厄更关注礼物交换背后权利的博弈,他的研究引入回礼时间这一变量,认为时间的加入使礼物的流动拥有了支配的策略,时间则变成了工具,而策略来自于实践感,即礼物可以作为策略运用的结果。
中国人类学家阎云翔(2000)关于黑龙江省下岬村的研究,把村落内部的礼物流动视为一种总体性的社会制度,同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礼物流动是构建村落关系网络的主要社会互动方式。
从研究主题上看,国内目前最受关注的是与“礼物交换”“社会关系”相关话题,而且学者们多数是以某村落在婚礼中礼物的流动为研究对象,或是以其他大型仪式中存在的礼物交换现象为中心。总的来说,研究群体为大学生的文献不多,比如《大学生情侣间赠送礼物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情感的纽带——大学生同质性礼物交换的人类学分析》和《大学生情人礼物的类别及其与亲密关系满意感的相关研究》,皆是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且心理学的倾向显著。涉及货币的文献也甚少,如《货币与礼物:社会交往的两种逻辑——兼论货币的真实起源》。
而本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的方式,对大学女生在同辈群体间的礼物交换行为进行分析,从而观察其交换对象间情感距离的亲疏远近与该行为的关系。
三、女大学生礼物交换行为
(一)礼物形式的历时转变
从个人成长阶段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群体可支配的月收入是不断提高的,也就是她们的消费水平是不断上涨的。在这一过程中,据调查她们每年用于礼物交换的支出占总体消费支出的比例随之加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同辈群体结婚带来的仪式性的礼物交换。不仅一次性支出比重大,而且具有不可回避性。
据问卷调查统计,当个体处于初、高中时期,她们的礼物流动圈是相对较小的,而且表现为偶发性交换。礼物的内容多为实用性的物品,如笔袋、台灯,另一部分则多为装饰性的摆件,如音乐盒、风铃等,这些礼物的市场货币价值约为几十元人民币,通常是不超过50元。处于大学时期的女生,其社交范围变广,礼物的流动更多地表现为制度性交换,工具性也越发突出。此时礼物的内容呈现出普适化,多以提高收受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从而对礼物进行选择。如零食礼包、化妆品,当然还有书籍等满足精神需求的物品。市场货币价值在100~200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电子红包作为礼物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且试用范围和对象更广泛、随意。同时快递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礼物的交换打破了原有的地域隔离,完成了空间上的整合,进而扩大了人们的社交范围,即人际间的关系网络建构与维系已经不再受地理因素限制。
当然,请客吃饭这种形式是始终存在的。这可能与中国最初的传统有关,在体现互惠原则的同时,表现出仪式感的满足。不管个体处于任何生命历程阶段均是不可或缺的,但会餐这一礼物形式的支付方可能是馈赠者,也可能为收受者,并且这一行动发生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尤其是当其作为“回礼”时。然而会餐却是学生们联络感情最好的方式。在这场集体的欢腾中,不仅完成了礼物的流动,还为学生们扩大個体的关系网提供了可能。
(二)礼物交换对象的横向分类
女大学生在同辈群体中的礼物交换对象首先分为情侣对象和非情侣对象。
1.情侣间的礼物交换,突出特征为仪式性与表达性
他们比较重视各种特殊节点,比如双方的生日、纪念日、情人节等。礼物交换的频率极高,但在他们自己看来,他们之间很多的交换都不属于礼物交换范畴,仅仅是在特殊节点上流通的物品才视为礼物,换句话说,情侣间的礼物交换必然与仪式同时进行。
据访谈得知,情侣间的礼物交换,与他们之间的情感信仰有着必然的联系。依据对方的偏好或者需求馈赠的礼物,如某一类型的服饰、卡通玩偶、装饰摆件、书籍等,此类礼物的流通会紧密情侣双方的关系,增强互相的信任感。而赠送象征意义显著的礼物时,如表示“一辈子”的水杯、表示“求爱”的戒指、表示“套牢你”的腰带等,这些礼物会向对方彰显出馈赠者的承诺,从而升华彼此的感情。同时情侣之间用于礼物支出的货币总量会远远大于其他朋友的货币支出总量,一次交换的市场价值在500~1 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