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楠 段军 张晓光
摘 要: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近年来,随着国家艺术文化的繁荣,艺术类大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艺术类大学生成为了综合性院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乃至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影响着高校人才综合培育的成果,而大学校园里针对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亟待优化和改革的专题。
关键词: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一)理论知识较为欠缺
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艺术类大学生较之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对文化课的学习有所欠缺,由于在高考之前将较大的精力投入到专业上去,没有更扎实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尚未养成很好的理论素养,对大学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吸收,导致艺术生对所开设的思想教育类课程兴趣不高。
(二)思维活跃,意识前卫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在专业学习上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别,导致其自身价值取向多元,思维活跃,对外界事物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思想意识前卫,能够紧跟现代的流行步伐,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较高,但是理想信念较为薄弱,容易被不良价值观所影响。
(三)个性鲜明,十分感性
在性格和表现方面,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喜欢积极展现自我,个性鲜明独特,加之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注重创新,不盲从,积极创作,这就直接体现在平时理论学习课上听课较为散漫,纪律性较差,在日常生活中标榜个性、特立独行,出现“不服管”的现象,但是爱国情怀较高,较之其他专业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怀更为直接和高涨,更为感性。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不高,方式缺乏针对性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的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成员,其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乃至民族的文化复兴和繁荣程度,但在大学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还略低,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在人格塑造、品味提升和人全面发展起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的一门学科,艺术生在学校由于日常的特点往往被其他学院列为“特殊群体”,但在思想政治课中却没有得到“特殊”的对待,教授内容和授课方式依旧遵照常规的课程开展,很多艺术生在访谈中均表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之类的公共课程,教师按照非艺术类学生的讲授方法,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缺乏需要的互动感受,但大部分的艺术生思想活跃,性格活泼,喜欢在课堂上互动,乐于参与课堂活动,而不是一上午都是系统的语言传授理论知识,课下完成论文作业,这极大降低了课堂的满意度和教学质量,加之公共课程往往是几百人的大课,学生很多,艺术生在日常自我约束力较之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又差一些,课堂中学生会被不自觉地互相影响,降低听课质量。
(二)专业课教师的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在艺术类教师的专业课中,目前的课程安排里尚未融合思想政治的思想和理论,艺术学院的美育教育是自身的优势,但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对公共课的补充和升华,专业课教师的正向引导力可以有效地弥补公共课程中课程内容枯燥、教授方式单一、感性认识不深、缺乏对艺术生的了解等一系列的不足,专业课教师本身作为艺术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方式,加之所教课程和专业有很大的相似性,学生更容易接纳教师的正向政治引導,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相关的内涵,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对自身的人格塑造和品质提升有促进作用,同时所产生的政治高度和正向价值能提高艺术创作水平。但目前大部分的专业课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实现美育的价值,仅仅针对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展开,学生尚未真正意识到文化和艺术创作的基石和思想高度,仅仅按照教师所教授的技巧进行练习和掌握,对于真正艺术作品所反映的高尚价值和思想境界感受较低,导致专业课程中教书与育人的环节分离脱节,不利于学生完整人格和品质提升,也不利于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
(三)学生工作人员重管理轻教育
学生工作人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人员,在学生日常规范和教育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关键作用,它并不像公共课或者专业课有具体的教学形式,而是体现在抽象的日常校园生活中,包括学生的思想谈心谈话、班级会议、社会实践、奖惩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目前,学校对艺术生这类“特殊群体”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而对于学生工作人员能够最深入、最直接、最快捷地接触学生,并能够进行迅速回应,也能够在学生价值观和行为道德有摇摆时最快速地进行拨正。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高校所配备的学生工作人员数量和学生数量相对均衡,一般为1∶200的比例为宜,这个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学生数目相对合理,但是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可以发现,学生工作人员除了负责所带班级外,每天要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工作和日常党务工作,大大削弱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力,日常管理学生仅仅做到“管理”而非“教育”。高校的学生工作人员主力是辅导员,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一部分学生工作人员仅仅在工作中把保持校园安全稳定、学生不要出事作为主要目标,在谈心谈话和班会上基本上会仅仅围绕学生行为规范手册和学校制度进行教育和管理,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的谈话和教育,缺乏在思想政治的引导和提升。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良途径
(一)推进教学改革进程,促成美育教育的实现
艺术类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因此艺术类院校可以充分以艺带情,将艺术专业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深入挖掘艺术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艺术院校针对性地改良专业课教学的功能,对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加以针对性优化,改良普遍的培养方案的内容和形式,增加教学实践和互动环节,并在学期末的考试考查中调整考评标准,增加学生在课程中的主动求知性;在专业课中,专业课的教师应在授课前学习思想政治的培训课程,并制定科学的融入内容和形式、节奏,在平时的授课中强化专业课和思政课的融合和育人的隐性引导。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增加艺术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后期可以专门针对艺术学院进行公共课的讲授;与此同时要提升学校第二课堂纳入学分的考评制度,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方式灵活多样,学生参与面广,影响力大。在公共课改革进程中加大第二课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开展多种比赛、讲座和实践,这些均能调动艺术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后期设置合理的学分转化体系,很好地弥补了艺术生在日常公共课缺乏热情和考试成绩较低的弊端,以上3方面形成合力,积极促进学校美育的形成。
(二)优化舆论环境,提升思想教育重视程度
一方面,优化舆论环境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大众态度和舆论,很多教师和学生自身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不重视的观点和态度,在社会中,大众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师有一定的偏见,在十九大召开后,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专题会议,将这个局面进行了前所未有地扭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在该时期,高校应该乘风而上,在学校和社会中积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真正意义上将学生和普遍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旧观点从“替代品”变为“必需品”。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师对艺术类学生的认知和舆论偏见,大部分的公共课教师对艺术生和所学专业知之甚少,很难理解学生的一些行为,不了解艺术生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和思想,导致部分教师在思想上片面地默认了艺术生很难管理,自、散漫的行为,从而放松了公共课上对艺术生的管理和教育,同时因为疏于对艺术生的了解,在编排课程、教学形式上也没有进行针對性讲授,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对此要扭转这个不良循环,关键是改观非艺术类师生对艺术类学生的观念和看法,采用课下谈心谈话等访谈类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在谈话中进行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并根据访谈和调研,把握学生思想,改进教学方式,真正形成思想上理解、教学上跟进、方式上贴近的“量身定制”版艺术类思政课程。
(三)转变学生工作人员重心,优化管理角色定位
转化学生工作人员的重心,一方面,要在招聘和培训环节做好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综合考量机制,在调研了解到,一部分的专职学生工作人员最初的就业方向是专业课的教师,出于其他原因转为该管理系统,对自身的政治觉悟和职业理解并不是很到位,这会影响后期学生的日常教育,需要在入职后的培训和日常中加强思想政治培训和理论学习,强化角色认知,明确职责定位;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工作人员日常其他行政事务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很多情况下没有时间钻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工作人员要进行细致划分,每个模块分别负责学生生活、学生管理和学生教育3类,这样既能全方位实现高校育人和服务的职能,又能提升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胡欣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野下[J].学理论,2018(7):193-194+213.
[2]新华社.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3]肖倩,杨清.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创新[J].管理观察,2018(2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