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的精神成因及其引导策略探析

2020-05-03 13:45施锋锋
青年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佛系

施锋锋

摘 要:社会的极速发展造成了社会关系的快速裂变,佛系青年群体的兴起背后存在一定的社会原因。佛系青年有着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看待世界的观点,而这显然与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有所偏差。为此,以佛系青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心态成因,从而提出有效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佛系;青年群像;精神实质;引导策略

一、引言

近来,佛系游戏的兴起,佛系心理的报道,佛系青年的话题正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最早有关佛系的新闻来自日本,这和日本当今的社会文化现状有关。商家对佛系的热捧和过度包装,背后用意不得而知,但其折射出的当今青年的思想动态变化却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二、佛系青年的心态成因分析

(一)单通道社会的焦虑

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一去不复返,大都市的高强度工作学习节奏,阶级上升渠道的日益狭隘,让当今的青年群体在焦虑中艰难度日。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韩国电影《寄生虫》,无不在诉说着阶级固化的焦虑和担忧。和欧美提倡的成功学不同,中国国内的“成功”一词裹挟着更多的无奈和无力,这和当今社会普遍提倡的“不进则退”的观点有关。传统文化对失败的教育引导相对缺乏,让生活中不断遭受挫折的人群迷失了方向。出于对失败的天然恐惧,青年只能奋斗,力争取得“意义上的成功”,而另一方面,一旦成功的步伐放缓或者停滞不前,青年开始仿徨和呐喊,因为中国人的精神基因里缺乏应对失败的部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将这种社会文化现象称之为“单通道社会”[1]。在这样的进与退、得与失的反复摩擦和交火中,青年的焦虑情绪在不断酝酿和滋长,最终爆发为一种“物极必反”的与主流社会观念相抗争的价值潮流,这不啻为一种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

(二)网络认同体系的影响

如今的95后、00后,均出身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传播的时代,将网络社区、网络社交、网络社群纳入到自己的社交圈中,这种虚拟的网络社交圈又在塑造虚拟但是有真实体感的网络身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网络认同体系。在前现代社会,认同以宗教仪式、传统观念等为依托,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在当今社会,认同的起点在于个体,由个体的喜好、兴趣、价值判断作为认同的标准,认同的过程也发生了逆转,并以由内向外为特征[2]。社交网络上对“佛系青年”现象和这种随遇而安精神的认同正是印证了这一观点。现在的青年,更多从“温室”里成长,在生活中缺失目标与存在感,在网络上寻求精神认同。因此,一些裹挟着西方虚无主义价值观的精神理念得到网络青年的追捧和信奉。另外,一些青年对自己的定位也经历了从“沸系”到“油腻”、从“油腻”到“佛系”的两大转变,似乎,“佛系”也要比“油腻”好得多,当然这本身就体现着一种“佛系”的心态。

(三)青年亚文化的变异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佛系青年”是“丧文化”的延续性发展的结果,是青年亚文化新的发展动向[3-5]。“丧文化”是指带有绝望、无能、悲观、颓废等消极情绪的文化产物,如语言、图片等,并且在青年群体中得到广泛流行和推崇。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的“葛优躺”成为“丧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废柴的“丧”是对苦逼现实生活的自嘲,仿佛社会的积极方面、正能量的事物和自己通通无关,而“佛系青年”对自己的定位却不仅仅是一个所谓的废柴,他可能是现实中的成功人士,但对于名利轻描淡写、看淡一切、不争不抢,以一种“静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的心态来看待周遭万物。从这个角度来看,“佛系青年”的涉及面更广,但是危害性和“丧文化”比起来也要轻一些。

(四)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袭

“佛系”的本质是“伪佛”,并不是真正的佛教精神。“佛系青年”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可言,并且与佛教教义所追求的“心如止水”来洞悉世间真理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佛教所提倡的“顿悟”“普度众生”等理念也与“佛系青年”内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显得格格不入。古典犬儒主义的价值观存在一些类佛的观点[5],即认为克服欲望才是美德,把最低限度的欲求定为善的内容。但是,也仅仅是小部分观点的重合而已,犬儒主义不是“佛”,毋宁说“佛系精神”是一种“伪佛”理念。但是可以看出,“佛系青年”的价值观念是受到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袭和影响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中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反对一切现有价值观等观点,与当今的“佛系青年”的“佛系心理”有着较高重合度。

三、佛系青年的具体引导策略

(一)辩证看待“佛系青年”群体和“佛系”现象

首先,我们要了解“佛系青年”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理解他们的困惑和焦虑情绪,“佛系青年”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原因。这样,我们对“佛系青年”的看法也会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也更容易和“佛系青年”面对面、一对一的深入交流,理解其精神實质。矛盾是永恒的主题,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必须辩证地看待矛盾,即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到底“佛系”是一种“精神自救机制”,还是仅仅是一种“社会心态的自嘲”,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在一些方面,对于饱受焦虑困扰的青年群体,“佛系”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不安情绪,也许在某个时刻,等到他们实力成熟起来,就会发生从“佛系”到“沸系”的转变,还是有这种可能性存在的。对于他们而言,“佛系”更像是一种“保护色”,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他们。

(二)构建大中小一体化抗挫折教育,树立良好社会心态

当今的学生普遍学业压力大,在面临测验、模考、升学等各个环节的应试考试时,分数基本是通行证和唯一的衡量标准。虽然教育界一直在批判这种“唯分数论”,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分数仍是焦虑的最大来源,从小他们就被灌输分数第一的观念。在这种压力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们,对于成功似乎也有一种执念,就是一定要成功,不能够给自己留后路,只准成功不许失败的心态在遭受一些小挫折的时候,内心脆弱不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给自己留有余量,没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气量,也容易在极端压力下导致青年转向“反向欲望”的阶段,即看空一切,不再追求进步了。因此,在大中小各级教育系统里,由学校的心理指导员牵头,推广普及必要的抗挫折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念,拥有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三)构筑网络正能量高地,提高青年身份认同

优先建立网络正能量品牌,掌握互联网话语权。以“三全育人”的理念,夯实思想引领和德育育人的基础,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据悉,“佛系青年”的群体规模不小,并且已经有较为成熟的价值理念和群体行为,消极的心态也和当今“宅”“废”的青年心态相吻合,要他们主动转变非常困难。因此,要以互联网为平台,借助全媒体技术,在各大社交网络上集中性、大范围地宣传一些阳光正面、积极向上、主动作为的时代楷模,同时重点培育一批“意见领袖”“社圈大V”,让他们主动发声,积极传声,宣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言论,让正能量振聋发聩,弥久不衰,成为网络上的主流,吸引广大青年积极对照、主动看齐,逐渐摒弃“佛系”心态,增强身份认同,主动化身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奋斗为青春注脚,以拼搏为青春亮色。

(四)主动创造图像教育内容,构建思政隐性教育体系

当今社会处于海德格尔所称的“世界图像时代”,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了“图像人”,他们喜欢图像化的表达方式,比较常见的有表情包、二次元文化、斗图等形式。因此,根据青年们新的思想特点和兴趣点,搜集时下热点素材,找准正向教育和时事热点的结合点,主动创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内容,以图化人,以图动人,以图育人,以这种直观、显性、有趣的方式,实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创建网络负能量“防火墙”,主动屏蔽西方价值观的侵袭

网络由于其开放性、去中心化、便捷性等特点,正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文化输出、意识形态灌输的隐形战场。目前,并没有成熟的审核机制来主动发现或者过滤包括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等西方价值观的网络負能量的源头、传播节点等,这容易给判断力不强、甄别力孱弱的青年带来困扰和误导,成为“佛系青年”“丧青年”“游戏养生青年”。为此,运用网络侦查技术,建立多层防护机制,主动巡查、检视网络环境,建立网络社圈负面清单,做到“无死角”“全天候”的“网络巡检”,培养“网关”“网管”专业化人才,形成对负能量的“天然屏障”。

参考文献:

[1]郁喆隽."单通道社会"中的暧昧抵抗——对"佛系"现象的宗教社会学考察[J].探索与争鸣,2018(8):56-58.

[2]杨桃莲."佛系"传播与网民的认同重构[J].当代传播,2018(4):97-100.

[3]卜建华,孟丽雯,张宗伟."佛系青年"群像的社会心态诊断与支持[J].中国青年研究,2018(11):105-111,61.

[4]蒋建国,李颖."佛系"亚文化的动向、样态与社会观照[J].探索与争鸣,2018(4):128-133,140.

[5]叶穗冰.当代中国"佛系青年"价值观初探[J].理论导刊,2018(8):63-67.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佛系
三国漫——佛系
佛系枪手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
佛系
试论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