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秀珍
摘 要:电影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力载体。《大鱼海棠》就是这样一部非常有意义的作品,作为教育教学的优秀素材,对青少年三观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分别从生死、爱恨、美丑、善恶、义利等多角度审视其中的德育意义,以此审视影视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
关键词:德育;影视教育;担当
一、引言
作为国产经典电影之一,《大鱼海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与影响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教育教学中,也可以借鉴电影中彰显的审美和情怀,来达到教育工作者进行德育的目的[1-3]。创作灵感基于《庄子·逍遥游》的《大鱼海棠》所展现出来的特殊视角,是社会风尚和道德约束力的集中表达:要追求自由,同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在当今世界联系逐渐密切、国际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诠释、延伸和培养国产电影中所透露出来的对于国粹和实践交织中的生活判断力成为教育使命的一项重要表现。
二、生与死
《大鱼海棠》用浪漫张扬的手笔,致力于探索人类的灵魂,它把灵魂分为善良和邪恶两种,不惜对纯净美丽的人类灵魂进行绝美的赞颂,并安排罪恶丑陋的心灵被鼠婆掌控——强烈的对比展现出电影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鲜明态度。
联想中国古代神话女蜗补天、大禹治水、共工触怒不周山、夸父逐日等的大济苍生的情怀,不难理解比起西方神话中上帝为毁灭邪恶人类,不惜发起洪水,湮灭世界,只留一家的做法,《大鱼海棠》所展现出的大情怀、大智慧,更具温情,更有情义。椿放弃随鲲进入人类世界并化身海棠救族人的做法,高度契合孟子“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儒家理念;椿的爷爷奶奶以及湫,“独善其身及至兼济(他人)天下”的作风温暖祥和、温情和睦,亦符合儒家风格;“舍生救人”“顺随自然”的道家理念在椿与湫的行为上表现出人类对自己生存的痛苦与快乐、纯洁与卑鄙、长寿与早殇、敌意与友善、担当与自私进行的抉择。向往自由的浪漫主义和个性高扬的个性主义结合的核心底蕴构成了电影中的传统宗法制度和社会规则的冲突,使得故事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意义,兼顾三观正、趣味高、性格真、逻辑顺、意义深、美感强的《大鱼海棠》在铺陈生死规律的同时,也在探索生命的活法和人生的意义,就像影片的结尾,老年的椿所说的那样:“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既然人生短暂,用尽力气去爱一个人,体会个中滋味,珍惜缘分和在一起的回忆吧。”生死既然无法避免,就让诗意和美好伴随其中吧。
三、爱与恨
老年椿的话给人们一个启示:在生命的旅程中,在化为尘土之前,是痛快淋漓的爱,还是带着遗憾和恨意终生平平庸庸?在这喧嚣与浮躁的社会,像椿和湫一样没有一点自私,以付出和牺牲来使感情滋生和永恒的稀有而珍贵。
当鲲救起无助的小鱼椿,当椿去救无助的男孩鲲,人类的脆弱一览无余,没有人是完美的,包容脆弱,接纳真实,彼此欣赏和信任,互相成就共同成长的陪伴和爱才是理智的爱。影片中的椿与鲲自始至终是一人一鱼,沟通的有限使得感情并不那么饱满,反而是湫与椿,陪伴虽然青涩,但却依然刻骨銘心——可见沟通在相处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然而命运的安排往往充满了吊诡——如果迟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又该怎么办呢,影片告诉人们,依然要相信爱情,就像椿等来了鲲的重生,就像湫为爱守望,至死不渝。
影片还告诉人们,好的爱情必须是男女各自承担对等的责任。爷爷掌管百草,奶奶掌管百鸟,椿继承海棠花,湫继承风云,没有谁只能活在谁的羽翼之下,在义务面前大家有同样的机会和高度。享受生命,其实就是选择爱,付出爱。
四、美与丑
兼具东方建筑魅力与智慧的福建土楼,透露着古朴奇幻柔和细腻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息,向观众展现了一幅超越现实乃至超越梦幻的动画光源传奇。依托传统名著《山海经》让渡并介引出大鱼、海棠、人、神、仙、怪等核心形制,围绕作为“人类灵魂”的大鱼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牧歌一般的悠然美景。在色调艺术创制表达下,油然得出天上人间水乳交融的视觉盛景,透视技术结合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以空间纵深的历时性和时间纵深的共时性精准构建了画面的空间感、立体感、距离感、生动感、真实感、可信感、在场感、临境感和即视感,从而向观众渐次阐述迤逦场景所展示的“造物至上”这一人与自然颠扑不破因循千古的真谛。
易经、道德经、汉服、丝绸、瓷器、民乐、文房四宝、道教、中国建筑、饮食文化、中国麻将、剪纸刺绣、福建土楼、西南梯田、茶卡盐湖……影片中的东方传统文化比比皆是,抽象化的艺术得到极致升华,为观众带来“莫知其极”的震撼体验,必然达致精神激励、共鸣、触动和抚慰,以及救赎与复兴这一永恒主题[4-6]。
电影是画面和声音的艺术,《大鱼海棠》不光画面唯美,配乐更加细腻,极具中国特色动静结合的美感相辅相成,良好地表达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影视的影像在叙述和表意两个限度的交错表达中追求“立象以尽意”,具体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更注重阐释文化内涵。影片在影像的表意方面做了最大的尝试和努力,以此证明作为人的主体具有自然属性,应该符合自然课题的生态规律,反其道行之必然遭受祸患——因果联系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正如灵婆所言“有些债是还不清的”。尽管艺术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人间各种情感和特定民族与时代的社会功利,但是《大鱼海棠》所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都意义隽永、寓意深远。
五、善与恶
以人性、爱、牺牲和救赎作为母题的《大鱼海棠》,在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兼有的教育和影响功能,通过建立善恶观来重新审视人类。以“16岁的成人礼”作为故事的起点,充满着对人类世界的向往与对人性的歌颂。跨越种族的“人鱼”之恋贯穿情节发展的整个过程,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不局限于某个地域或者某个世界的人物之间的亲情关爱,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
愿意以生命和自我为代价赋予其他人生命的机会,自然而然的牺牲和付出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这与新时代时代楷模和年度影响人物的思想行为极具契合性,极具张力的人物关系矛盾和故事的冲突,最终指向闪烁着独特光辉的人性。
六、义与利
影片的开始,主人公椿究竟是该遵从内心的选择去救鲲,还是维护族人的群体安危放弃鲲,是争议的焦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价值冲突,凸显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秉持什么样的利益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以挣脱束缚达到绝对自由的《逍遥游》为模板的《大鱼海棠》,基调仍然是道家的自由,即服从个人意志。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要绝对服从集体主义。圆形土楼是族群状态下物化的束缚,家族人物各司其职,年满的16岁的椿和湫代表了成人后具有自由选择、遵从本心、不愿被秩序束缚的新一代价值观。
当鲲为救椿献出了生命,椿的选择打破了传统模式的高度服从,对个人利益的抉择引发了进一步思考,颠覆了传统电影关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元认知。影片通过对这种元认知的加工,促进观影者进行自我觉察和反省、评价和调节,重新思考传统的利益观,重新定位发生在个人内部、个人之间、社会系统的内部以及社会系统之间,甚至社会之间的价值冲突。这时是将合目的性與合规律性相统一,还是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需要视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要求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
七、结语
历时12年,历经多次浅搁的《大鱼海棠》的出世,既丰富了电影类型,也证明了好东西是磨出来的。只关注电影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格局大、反思深的电影本身的社会影响力是令人惋惜的。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但必须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前提和基础,如果只是将传统文化作为影片的可有可无的点缀,则最终只能沦为宣传的噱头而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情怀无疑是迅速圈粉的有力王牌,但情怀不能与影片的质量简单对等,唯有创作情怀真正转化为优质作品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良性循环。对于《大鱼海棠》在诸如剧情等方面的短板,人们更应该持包容的态度去欣赏它所具备的其他多数动画电影所不具有的进步和优点,以其在生死、爱恨、美丑、善恶、义利等方面表现出的启发为契合点,深层次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以助新一代年轻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民族大义面前,在国家前途面前,做出理智客观的判断和选择,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崔大华.庄子歧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361.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8.
[3][美]苏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有一种病叫爱情[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47.
[4]陈岳松.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本土化美学意蕴特征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75(7):80-82.
[5]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8:62.
[6]张林.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