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散文是与小说、戏剧、诗歌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文笔优美的特点,学习散文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从分析当前散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入手,浅谈怎样才能让散文教学更加高效,具体从以下七个方面分析:重视诵读;明确散文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与引导;品味语言,感知细节;感知形象,体会情感;感受意境;将欣赏美文与写作有机结合;能写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关键词:散文教学;审美能力;创作能力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在古代,散文的含义也较为广宽,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歌、赋外其余的文章都可以叫做散文,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了书、记,论、说、谏、疏等等一系列的体裁,内容也可谓是精彩纷呈。到了现代,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散文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与小说、戏剧、诗歌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如鲁迅、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等,他们的创作,题材广泛,文笔老练,形式自由多变,强烈地张扬着作者的情感与个性。在逐步的创作与发展中,散文也逐渐形成了形散神聚,意境深邃,文笔优美的特点。现代散文的这些优点,也使它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现代散文也成为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中、高中所选的散文大都是名家名篇,语言优美精练,情感丰富且积极向上,学习这些佳作,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更要重视散文教学。
一、 当前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精美的散文可以给人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但当前在散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在高考、中考的压力下,很多教师,将对散文的教学变成了对知识点的归纳与分析,在面对一篇散文时,首先想到的是,考点可能是什么,会遇到怎样的考题,进而将文章分割成不同的板块,讲字词,讲作者,讲修辞,反复强调某一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课文的讲解,总停留在局部,使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境和情感。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只能被动地做笔记。而这种老师讲、学生记的课堂教学,也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导致学生不爱学语文,尤其不爱学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的散文,在课堂上只能疲于应付。最终,既达不到应试的效果,更遑论提升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样的引导方式下学生也将学习语文,变成了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将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放在了应付考试上。但语文学科的学习和其他学科不同,不仅要能识记,能理解,会做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能欣赏文章,能写作,会表达,但当前的散文教学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
二、 提高散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重视诵读
由于课时的紧张,很多时候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诵读,认为朗读浪费时间,一节课往往只读一遍文章甚至完全不读,转而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课文的讲解与分析上,往往都是嘴上说要读,实际上在拼命的讲,这违背了学习语文的原则。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宋代大教育家朱熹也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一致,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由此可见,在学习散文时不仅要学生多读,且要准确,还要读的感情充沛。但朗读不是识字的过程,这是将呆板的书面表达转化为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声音再创作,因此,朗读时要格外要注意语气,语势、语调以及语速的变化。如读《黄山记》时要读出作者的自豪以及对自然的神往,语调应高昂且充满激情,而《背影》一文中所表现的父爱的深沉与细腻,则需读得缓慢而低沉。朗读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除了最基本的读准字音之外,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反复诵读。朗读既是学习的基础,又是深化理解的过程。在散文教学中,朗读应贯穿始终。
(三)明确散文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与引导
初中阶段选入课本的既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也有写景散文,在上每节课前,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这篇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散文,才能有针对性去教学。叙事散文,就应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场景,通过对典型情节的分析来感知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一文中,通过写他幽默的自我介绍、为“我”修改讲义、与怕“我”不敢解剖尸体等片段刻画了一个治学严谨又关爱学生的藤野先生,学习文章时,应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典型的情节来片段来总结人物形象。写景散文,引导学生去充分感受作者笔下的美景。如在学习朱自清《绿》一文时,则应把重点放在感受梅雨潭绿的动人之处上。
(四)品味语言,感知细节
对于任何文学作品的学习都少不了对语言的品味与赏析,这也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语言表达能力必经途径。散文篇幅短小且文笔优美,用语凝练,因此,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去赏析。
学习散文,首先要能品味字句的锤炼功夫,即能引导学生去找寻并体会有表现力的词句,并说出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如在背影中作者写道,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几句将父亲买橘时的艰难与深沉的父爱寄托在“蹒跚”“爬”“攀”“探”“微倾”等一系列的动作中,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再如,《紫藤萝瀑布》中在描写盛开的藤萝时写道:“‘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他们在嚷嚷”,“开花”“笑”“嚷嚷”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将这种你追我赶的热闹场面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这些词句是作者写作功力的完美体现,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词句,从而感受作者笔下事物或人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感知形象,体会情感
无论是叙事散文、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即景、物、人、事来抒情写意,因此在学习每篇散文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如杨绛的散文《老王》,作者刻画了一个贫病交加又无亲无故的不幸者,但却用自身最大的善意去报答作者一家对他的恩情,既表现出老王的善良又体现了作者对他的同情。再如《紫藤萝瀑布》,前半部分(1-9段)写极为茂盛的紫藤萝,他们推着挤着,肆意地盛开着,像流动的紫色的瀑布,也回忆曾经墙角孤独伶仃紫藤萝,通过藤萝花不同的遭遇,告诉人们生命中既会有灿烂,也会有不幸的道理,引导学生应该从容面对生活。
(六)感受意境
意境散文常用的艺术表现形态,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境则是描绘的客观事物,所谓意境,即使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散文写作中借典抒情是常见的创作方式之一,而且这里的景所营造的氛围,我们也称这为意境,现代散文的独特魅力,就是醇厚的意境。
体会意境首先要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切勿条分缕析,割裂文章的整体性,甚至将“意”与“境”对立起来。如《荷塘月色》一文,在教学时就应注意,引领学生去体会作者笔下的月光与荷塘相融的朦胧意境,去感受作者那不宁静又不明朗的朦胧心境;欣赏意境时,可以借助想象,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来感受意境之美,如在学习《春》时,让学生去想象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和迎春图,感受春天的美好;除此之外,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来感受其意境美也是不错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壶口瀑布》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此有关的画面或视频,还可以将壶口瀑布的视频与《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直观地感受到壶口瀑布的壮观,又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七)将欣赏美文与写作有机结合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要能欣赏作品,能写出文章,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散文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情感充沛,成为提高学生审美和写作能力的最佳选择,我们可以通过写作与欣赏结合,来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余映潮先生在讲授《静默草原》时,就打破了常规条分缕析的僵化的上课方法,转而注重欣赏,注重写作。他先引导学生总结出草原的特点——辽远,接着引导学生用“辽远”说话,学生很快将课文内容与“辽远”巧妙结合,有了许多不错的表达,在此过程中学生既熟悉了课文,感受了作者笔下草原的“辽远”,也锻炼了他的语言组织能力。接着,老师又写出一些关于“辽远”的句子,让学生去读,并且从写法上对句子加以点评,这样不仅能感受到文章的美,还能让学生学到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再下一步,则是“组句成文”,这一步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写出一篇短文。这节课,通过用词说话和组句成文两个板块,巧妙地将欣赏美文与写作加以结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八)能写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基础上能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学生是阅读学习和语言能力发展的主体,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因此,在教学时,更要注重学生个人见解的表达。例如,在学习《美丽的颜色》时,可以让学生去写美在哪里(学生可以从人物形象,写作技巧,情感抒发等方面去表述);另外,学习课文时也要与能生活实际相融合,如果在学习《背影》时,父子亲情,也不应该只停留在书面上,而应该让学生去回忆曾经和父母相处的片段,选择一两动人的场景,根据课文仿写,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本文仅仅从散文教学入手,提出几点意见,希望通过不断的尝试,引领学生走进散文的王国,去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让更多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写作能力,让学生乐学语文。
参考文献:
[1]戈娟.初中現代散文语言教学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2]张建芹.对当前散文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J].语文教学用讯,2016(7).
[2]龚成.如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13).
[3]余映潮,李佳凤.余映潮老师《静默草原》课堂教学实录与评点[J].中学语文,2015(16).
作者简介:刘桂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桃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