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玲
摘要:中学是青少年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重要时期,为保证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应在日常管理时严抓德育教育工作。本文将结合德育教育的必要性,讨论关注学生内心、提高教师配合、注重日常引导、开展家校共育等教学策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可靠帮助。
关键词:班主任;中学生;德育教育
近几年,我国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中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一把手,更需要不断创新自我工作模式,满足中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用,目前对于中学生而言,其应该向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也需要重视对个人的道德素养建设与综合能力培养。
一、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学生普遍正处于贪玩、好奇心重、自我意识强的年龄段,很多班主任都会感觉到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尤其是班级人数较多时,更是无法面面俱到,这就导致集体风气混乱,学生上课秩序难以保证,班级凝聚力较弱,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升。其实,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做好德育工作,“德”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德”的影响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座谈会上提到“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尤其可见新时期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必要性,班主任是学生在校期间与其接触时间最长、最密切的人,所以更需要提高自我认知。良好的品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集体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自我驱动力,不仅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更能够帮助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优质人才[1]。
二、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内心
当前,中学班主任在岗时间都比较长,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充分的岗位经验,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也比较深,例如:在管理班级时频繁强调硬性制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求学生一板一眼地执行“命令”。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个性很容易受到刻板的定义,并且会激发其逆反心理。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正确看待其学习主体的身份,在日常与学生交流时,保持尊重、平等的态度。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强调“人文关怀”的作用,对学生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爱温暖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成绩高低而带着个人偏见。另外,班主任还需要积极与学生建立起沟通关系,放下自己的威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挚的倾听学生内心想法,例如:在班会上引导学生为班级建设提供建议,如果发现有同学提到有益的建议,要认真采纳,加强学生对班级的凝聚力。
(二)提高教师配合
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不能仅靠自己的力量,而是应当积极与班级内的各位任课教师达成共识,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样能够全方面的了解学生动向与上课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现阶段问题并加以解决,为其创造出更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当前,大部分院校都开设“德育课”,所以班主任日常生活中应与德育教师保持密切联系,根据学生近期的心理状态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提前预防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免其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了问题再事后解决。因为中学生的心理十分脆弱,班主任在日常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措辞,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在班主任及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变得积极向上,不辜负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思想品德方面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三)注重日常引导德育
德育教育不能单独开展,而是应该贯彻在班级管理的每个细节当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自然而然的提高自我综合素养。当前,大部分班级都会定期开展德育课以及德育活動,但是德育工作不能仅限于此,教师可以将德育工作延伸至课后,也就是常说的“第二课堂”。例如:以1个月为周期开展“助人为乐”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担任志愿者每天在校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主动照顾生病的同学、清扫校内垃圾、帮助教师擦黑板、打扫办公室或活动室等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与意义,并且日后也能将这样的思想付诸于行动中。另外,教师可以在班级中采用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品质优秀、道德高尚的班级干部,帮助教师维护班级日常纪律,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形象,提高班级的向心力。
(四)开展家校共育
虽然学生进入校园学习后,在学校与同学、教师相处的时间就开始超过其在家里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但是家庭与父母对一个人的影响仍然是巨大的,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除了要做好日常班级管理工作外,还需要提高与家长的配合,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所以不能仅靠老师的一己之力,当前,大部分中学生都独生子女,在家里深受父母长辈的宠爱,所以自我意识比较强,作为班主任应当及时让家长了解“溺爱”对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将德育教育工作延续到家庭当中,为学生打造出全面化、具体化、生活化的教育环境。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及时了解班级同学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在学校内定期开展家庭亲子活动,建立起学校、父母、学生三者沟通的桥梁。在母亲节、父亲节等特定节日时,让学生以写信、拍视频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意,使其懂得感恩父母,促进亲子沟通,而且这样也有利于家长提高对学校的认可[2]。
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生年龄普遍在12-18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且个性鲜明,所以在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叛逆”、“逆反”等情绪,作为班主任,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针对性指导,贴心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其需要的东西是什么,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帮助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大连市第十九中学适合教育促发展固本重德育英才[J].中学课程资源,2019(11):71-72+23+2+73-74.
[2]王建林.新形势下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