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

2020-04-30 06:46徐柳珍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1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核心素养教学

徐柳珍

【摘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教师应实施切实可行的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历史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038-02

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变化亮点之一是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诸要素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为核心的素养,它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养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不同的历史素材,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历史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本文试以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的《抗日战争》为例,探讨历史课堂中如何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重视对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

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形成的理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以生产工具变革为标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待历史现象背后纷繁复杂的实质的理论根据。由此可见如何在纷繁的历史材料中,看透历史,需要唯物史观的指引。

在抗日战争一课中,在探讨“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展示一组材料。学生根据材料,交流及教师的点拨,很快就能理解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日本方面的,国际方面和中国方面的。这样学生就能充分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由时代、社会、环境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事件的表象,认识到事件表象后更深层次的本质,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强化“时空观念”,培养学生“时空思考”意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影响,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想要尽可能正确地理解,评价该事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发生的时间、空间,建立“时空架构”,让学生把认识的历史对象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进行思考,培养“时空思考”意识。

例如,在讲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规模侵华事件时,教师可先用课件展出一幅中国地图。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4第一二自然段及历史纵横的部分,结合地图,依据时间顺序列举日军侵华的具体史实。学生根据教材及课前预习,很快就能列举出来,并在地图上逐一指出。学生回答后,教师依次在地图上把日本侵华的七个重要事件进行标注和展示。通过教师的地图展示及解析,学生就形成了完整,立体,形象的日本如何侵略中国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时空观念。

三、重视“史料实证”,让学生探究历史真相

重视史料,让学生通过史料来探究当时历史的真相,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历史材料的实证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高他们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为了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在讲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时,教师可以展示最近几年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观点:南京当时的人口总共才有20万,所以被杀人口总数不可能有30万;“南京大屠杀”是二战结束后,战胜国为了达到打压,败坏日本形象而凭空捏造的等等。为了让学生通过史料来探究当时历史的真相,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展示以下史料,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材料一: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汽油剛一点燃,就从袋中冲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惨叫声。袋子以浑身气力跳跃着、滚动着。

——《东史郎日记》(1937年12月21日,南京)

材料二:12月12日,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了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多具尸体,大多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

——《贝拉日记》(约翰.贝拉,德国西门子洋行代理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组建“国际安全区”)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先教学生鉴别史料的方法,接着分析材料,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选自亲历者的日记,且两位亲历者都不是中国人,比较客观。从二则史料中可以认定的事实是南京大屠杀是真的,日军在攻占南京后以残忍的手段屠杀了大量中国平民。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教学,学生就能初步掌握鉴别史料的方法,提升利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

四、重视“历史解释”,提升学生历史辨别能力

任何历史事实的确定都不能与历史解释分开。在历史解释之前,我们必须要重视证据和逻辑,在此基础上使历史事件更接近真相。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多种历史资料,让学生阅读讨论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进行评价的历史资料,提高历史解释和历史判断能力。如讲到抗日战争国共两党的抗战时,教师可以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及思考问题:

材料一:抗日并非是共军的主要目标,他们的策略是:七分发展,二分应付,一分抗日。

——台湾2004年版教科书

材料二:1939年初,国民党五中五届全会制定了“溶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国民党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科书)

展出材料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关于国民党,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声音:

声音一: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一溃千里。

声音二:共产党“游而不击”。

声音三: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思考:哪一种声音更符合历史事实?为什么?依据?

通过书本的学习和课外抗日战争知识的储备,经过讨论,学生基本都能对前两种声音进行反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中共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日,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在和同学广泛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感悟,提高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五、渗透“家国情怀”,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

家国情怀最基本的是我们的祖国有高度的认同感。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明和文化,为历史上中华民族所取得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自豪,自觉继承和发展。认同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文化具有认同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讲到全民族抗战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广大爱国华侨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支援祖国的抗战。全面抗战期间,海外华侨仅认购的国债就有11多亿元(占公债发行总额的l/3强)。至l940年10月,华侨向祖国捐献了217架飞机,27辆坦克,l000辆救护车,还有大量棉花、药品等;4万多粤籍华侨归国直接参战。

——陆安《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方式》

接着设置情景:如果你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请问你会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吗?为什么?如果响应,你会用什么方式支援国家的抗战?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通过展示材料,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在民族危亡时刻,为保家卫国,全中国的优秀儿女,不顾个人安危,前赴后继,不怕流血乃至牺牲,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他们所做的一切,凸显了中国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以此增強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一线历史教师认真理解其内涵,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并渗透到常态教学的始终。

[ 参  考  文  献 ]

[1]贺千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J].历史教学,2016(03).

[2]张华中.基于中学历史教学需求的核心素养培养旨要——以时间观念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5).

[3]徐文彬.史料实证在近几年高考中的体现及教学应对——以“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J].教学实践研究,2018(15).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核心素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