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重构的深度学习

2020-04-30 06:47段婉婷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竖式梯形长方形

段婉婷

单元主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在深刻研读的基础上,将单元主题细化成理透知识脉络的“种子课”、沿着知识脉络的“生长课”和知识脉络分支的“节点课”,让学生的深度学习在“种子课”中萌芽,在“节点课”中重构,在自我重塑中延续。

一、凸显知识本质,细耕慢耘

“种子课”《厘米的认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长度单位,也是学生最早接触到度量单位,度量单位的认识,学生主要有两个思维盲点,一是度量单位存在的意义,二是1厘米是多少。那么,在学生初步接触厘米时,教师就必须要放慢脚步,针对性提问:“XXX比XXX高(     ),可以填写什么?”教师安排一高一矮两名学生上讲台后提问。大部分学生说“一些”或“一点”,另一部分学生说“半个头”或者“一个拳头”,只有少数学生说“5厘米”,“5厘米”虽然被学生说出来,但是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

教师追问:“5厘米到底是多少呢?”全班一片安静。教师继续问:“你们能在哪里找到1厘米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尺子上”。教师让学生拿着尺子去量一量身边的哪些物体长度也是1厘米,加深学生对1厘米是多长的感知,然后追问:“那美国的1厘米和我们的1厘米时一样长吗?”

一系列直击学生思维深处的提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载体,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他们触摸到知识的本质。

二、利用数学思想,放手生长

“生长课”《多边形的面积》是建立在长方形的面积知识点的基础上的。这个单元的核心思想是“经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体悟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动手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然后通过转化思想,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其内在教学方法基本相同。同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原梯形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看似简单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需要让学生深刻体会转化思想;看似复杂的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需要让学生利用合理想象,将梯形转化为上底和下底不相等的长方形即可。深度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利用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放手学生“自由生长”,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调动元认知重构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实现深度学习。

三、思想试误,放大节点

“节点课”《除法竖式》要使学生把握符号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从本质上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比如下面的除法算式:

一般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被除数、除数和余数,然后解释两个15各代表什么意思,3是什么意思,5是什么意思,0又是什么意思。这样教学,学生可能记住这些名称,但除法算式为什么这样列,为什么用这些名称等,学生并不清楚,学到的是“死知识”。基于学生的学情,教师可以这样来开展教学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竖式。有人觉得除法竖式应该按下面的列式书写,你觉得呢?

生1:不对,书上不是这样的。

生2:我觉得有道理,因为我们以前学习过加减乘法竖式,都是这么写的,所以我觉得除法也可以。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的解法吧。对比一下这两种写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3:多了一个15和一个0。

师:既然书上这么写,肯定是有道理的。你们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写,和除法的算理有什么关系?

有了这样的铺垫,不用教师去灌输,学生自己会积极主动去挖掘符号背后的意义,从符号学习过渡到意义学习,实现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

猜你喜欢
竖式梯形长方形
玩转梯形
竖式趣题
竖式填数
梯形达人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梯形
错误的竖式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