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勋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根据数学题目中的情境进行表演?
增强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由于数学知识大多比较抽象、逻辑性强,而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显得非常困难。而让学生参与情境表演,通过眼看、耳听、手摸等多种器官感受,能使抽象的数学题目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在解决“有四位同学见面,每两个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这个问题时,笔者问:“有没有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模仿题中四位同学握手?”学生一听要上台模仿,争先恐后地要上台表演。表演完了,笔者问学生:“你们看清他们共握了几次吗?”,学生纷纷摇头。笔者启发道:“怎样才能数清他们一共握了几次呢?我们可以想想,我们在前面用几个数组成不同的两位数时,怎样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学生马上想到要把十位或个位固定,然后按顺序组合。笔者又启发:“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握手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想到让其中一位学生先与其他学生相互握手。在第一个学生与其他学生握手时,下面的学生数握了几次,并且问他们这样好不好数清,然后告诉他们,这样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就很好数清。在第一个学生和其他学生握完后,笔者又问:“一位同学与其他同学都握一次了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笔者又问:“那第一位同学还需要继续握吗?”“不需要。”为了避免其他同学再与第一位同学握手,我们让他回到座位,接着第二位同学和第一位同学一样进行表演,然后第三位。在都表演完之后,笔者问:“同学们数清一共握了几次吗?再回想一下他们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握手的,我们能不能用画图的方式把他们握手的顺序和次数表示出来?”学生用1~4分别代表四位学生,用连线表示握手的顺序和次数,很快就把图画出来了。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在“用方程解决问题”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km,早上九点他们从家骑自行车相向而行,小林每分钟骑250m,小云每分钟骑200m,两人何时相遇?”笔者先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给出的條件,再请两位学生上来表演一下题中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指出台上表演中与题目意思不符的地方。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观察的结果:有的说两人应同时出发;有的说小林应前进得快一些,小云前进的慢一些;有的说相遇地点不应该在中间;等等。本来冷冰冰的题目,通过学生的表演,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运动,学生对这种课堂形式表现出极大兴趣。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