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玉珠
教育部重点课题“国际阅读素养框架下的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实践研究”之“五层次阅读能力”,由低到高分为检索、理解、运用、评鉴和质疑创新。教育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卷依据阅读能力素养的这五个标级指导命题。综合测试结果分析发现,占比重最大的阅读失分率最高。其中,检索等低层次阅读能力得分率较高,随着能力层级的上升,得分率呈下降趋势,即运用、评鉴和质疑创新等高层级阅读能力得分率偏低。可见,学生高层级阅读能力偏弱。如何提升学生的高层级阅读能力?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要告别简单肤浅的“浅表性”阅读讲解,要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提出高层次问题,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言意兼得,思维沿“梯”上升
统编教材为凸现语文素养,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编排。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语文要素为目标引领,以单元主题为教学依托,抓住语言思维点,创设与文本情境相似的语言情境,以思维点向四面八方推开,逐层递进,彰显思维力。
《火烧云》原出现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现安排在统编版三年级下册。本篇课文语言率真、朴实,景观奇妙,是学习“把事物写清楚”(本课语文要素)的佳作,是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笔者聚焦第三自然段,抓住“怎样把事物写清楚”这一语言思维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教学:(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这匹马的?(出现—变化—消失)(2)这匹马是怎么出现的?(学生说,教师出示原文句子)(3)比一比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把原文句中想象部分内容省去)你更喜欢哪句?说一说理由。(4)(展示一组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图片)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力,它们还像什么?(引导学生着重想象它的形状,学会按照“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写一段话)
以上渐进式的问题引导,立足文本特点和教材要求,抓住语言思维点,创设合理的情境,学生经历了检索、品析、想象、运用的阅读过程,思维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从文本想象到自由想象,依托段落结构之梯,让思维逐渐上升,实现“得法更生意”的教学效果。
二、评价鉴赏,思维深度发生
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包括文本内容(观点)和文本中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形式的评价。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评价语言形式,提高学生的评鉴能力。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鲁迅的《好的故事》一文,写鲁迅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时,写了很多景物,并用逗号简单地罗列。在本市的教研年会上,有一位教师就捕捉到罗列的景物与标点的特殊表达方式:这段话罗列了19个景物,用了17个逗号,这是为什么?他先引导学生调动以往写作经验与感知——如果让你写,你会怎么写?学生们畅所欲言,发现矛盾。有的说,这不是记流水账吗?应该用顿号隔开。有的说,不是应该抓住印象深刻的景物展开详细写,做到详略得当吗?教师乘胜追击:你们说得有道理。难道这个地方、这些景物不美吗?说说理由。学生们调动搜集到的有关描写山阴道美的相关资料,积极反驳。在学生们说得有理有据的基础上,教师又引导:这么美的地方、这么美的景物,作者为什么不展开写?学生们抓住导读中的“浙江人”,再次展开讨论,在比较中判断、推导:这是作者熟悉的地方,一处处景物、一个个人物就是一个个故事。童年的回忆就是一幅幅画。教師相机出示鲁迅其他文章——《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鲁迅童年的快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最后把文中这句话按诗的形式进行重新排列,通过朗读感受诗的韵律美,领悟散文诗的魅力。
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就是思维层层深入的过程。教师透过语言现象看到文字中蕴含的深层意蕴,引导学生打破原有固定思维,在比较中归纳、辨析、评价、创造,不断重组认知,洞察文学创作奥秘。把评鉴能力与审美情趣巧妙地结合,让我们听到了美妙动人的思维拔节声。
三、一分为二,思维灵活变通
阅读就是思维的过程,但人的思维往往受到定势的局限。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立足文本,创造机会,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带着辩证思维去思考,学会一分为二看事物。
如《带刺的朋友》一文描写了小刺猬的灵敏、可爱。几乎每位教师都会抓住“归拢”一词让学生理解体会。一位教师以“归拢”作为发展审辩式思维的“燃点”,设计了两个问题:1. 小刺猬怎么归拢?2. 不归拢会怎么样?这两个问题分别为正向思考和逆向思考。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从正向思维感受小刺猬做法之巧妙;另一方面,让学生逆向思考,体会小刺猬的聪明机灵。如果我们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常有这样的辩证思考,看问题就会更加全面,就会跳出思维的固定框架,懂得思维的灵活变通。
四、质疑创新,思维绽放光芒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性思考,是指向语言活动的最高境界,也是阅读素养的最高阶能力。正如黄国才老师所说: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进入阅读,是运用思维工具;自己产生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阅读,则是制造思维工具。显然,“制造”思维工具比“运用”思维工具要求更高。
为了培养学生“制造”思维工具,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专门围绕“提问”阅读策略编排。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首先,要给学生提问的时间与空间,养成不懂就要问的良好习惯。其次,要提升学生提问的质量,引导学生提出高层级的问题。
如教学《桂花雨》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质疑:“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难道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的桂花吗?”这个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从文本内容上升到思想情感的转化。其他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课堂教学被推向了高潮。
提出疑问,查证观点,这是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根据自己的逻辑思辨,重新审视、批判文本而发出质疑的过程。这是思维深入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过程。
阅读是一个探索求知的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劳厄也说,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高层级的阅读能力,要聚焦思维,着眼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以高层次的问题为导线,使他们的思维在每次阅读中走向新的高度,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提升思维力,养成创新思维方式和习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