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素性紫癜性皮病为表现的蕈样肉芽肿一例

2020-04-30 01:21仲少敏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肉芽肿紫癜皮疹

陶 荣 涂 平 汪 旸 仲少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北京市皮肤病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34

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因“左下肢皮疹10余年,泛发全身伴痒3个月”入住我院。患者10年前发现左侧小腿伸侧中部一约2.5 cm×2.5 cm的红色皮疹,表面有鳞屑,伴轻微瘙痒,一直未予治疗,且变化不明显。4个月前皮疹逐渐累及双下肢,并逐渐累及全身,瘙痒剧烈,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湿疹”,给予外用激素类药膏未有明显缓解,后给予口服中药亦未见缓解,后就诊于我院行病理示蕈样肉芽肿。患者自发病来两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体格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腋窝及腹股沟区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度良好。皮肤科查体:四肢为主的广泛对称的紫癜性暗红色斑片、斑块,有浸润感,躯干散在的暗红色斑疹,表面可见明显鳞屑,无水疱、渗出及糜烂(图1)。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乳酸脱氢酶:359 IU/L(正常值100~240 IU/L),血尿及其他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腋窝、腹股沟多发淋巴结增大,淋巴结穿刺活检显示淋巴结T细胞增生,但因组织过少无法鉴别T区增生或蕈样肉芽肿累及。组织病理(左侧大腿部)示:表皮轻度增生,真皮浅层淋巴细胞苔藓样浸润,部分淋巴细胞进入表皮,可见明显异型性(图3)。免疫组化示:CD3(+),CD4(+),CD30(-)(图4)。

诊断:蕈样肉芽肿,斑块期。

治疗: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肌注,300MIU,1周3次,甲氨蝶呤10 mg每周1次,同时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1周3次治疗。经1年余治疗后患者目前躯干及上肢皮疹基本完全消退,下肢皮疹范围减少,颜色变暗,遗留大片的色素沉着(图2)。患者目前治疗方案改为甲氨蝶呤每10天10 mg,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1周1次治疗。患者还在进一步随访中。

图1下肢紫癜、暗红色斑片、斑块,有浸润感,躯干弥漫的暗红色斑疹,表面可见明显鳞屑,无水疱、渗出及糜烂图2治疗1年后下肢皮疹范围减少,颜色变暗,遗留大片的色素沉着

图3表皮轻度增生,表皮可见血管外红细胞,真皮浅层淋巴细胞苔藓样浸润,部分淋巴细胞进入表皮。淋巴细胞可见明显异型性,核大小不一,可见有丝分裂相(3a:HE,×200;3b:HE,×400)

图4 4a:CD3(+)(免疫组化,×200);4b:CD4(+)(免疫组化,×200);4c:CD30(-)(免疫组化,×200)

讨论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低度恶性的T细胞淋巴瘤。典型的MF一般分为三期,即红斑期、斑块期及肿瘤期[1]。其中红斑期及早期MF临床表现复杂,可表现为红色鳞屑性斑片、表面可萎缩、或光亮,伴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增加或减少,可见风团、水疱或紫癜样皮疹。同时病理变化缺乏特征性,诊断较为困难[1]。

虽然MF可以伪装成皮炎、银屑病等疾病,但以色素性紫癜为表现的蕈样肉芽肿比较少见,最早由美国的Farringtion1970年报道的金黄色苔藓于5年后演变为MF[2]。目前以现有文献推测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3种:①MF临床上可表现为色素紫癜样的皮损。MF早期临床表现多样,因红细胞外渗及含铁血黄素的形成可有紫癜色素样改变。临床上出现广泛分布的色素性紫癜样损害,并伴有明显瘙痒且持续1年以上,应考虑皮肤淋巴瘤色素紫癜变异型的可能[3]。需进行活检和基因重排检查,以便鉴别有恶性潜能的病变[3]。②先表现为色素性紫癜性皮病(pigmented purpuric dermatoses, PPD),后发展为MF。进行性加重的色素性紫癜性皮病可能是早期蕈样肉芽肿的一种表现,数年后可发展为蕈样肉芽肿[4]。Magro等[5]曾对43例色素紫癜性皮病患者进行免疫分子研究,发现有21例患者的T细胞受体β为单克隆,单克隆的患者皮损更为广泛,这些患者中40%的人临床及病理特征与MF类似,他们认为色素紫癜性皮病是一组皮肤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的疾病,尤其对于单克隆的患者应以早期MF进行治疗。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将PPD加入T细胞淋巴瘤的疾病谱中[6],但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Barnhill等[3]报道的3例患者中转变为MF的平均间隔期为8.4年。③PPD组织病理上可模拟早期MF。PPD炎症较重时可呈苔藓样淋巴细胞浸润,易于和MF混淆,有文章显示PPD表皮可表现为银屑病样增生、棘细胞水肿或萎缩,这些模式在MF中也可见到,但组织学上并无Pautrier微脓疡、大且异型的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亲表皮性,可作为两者的鉴别[6]。若病理表现鉴别两者较困难时也可借助免疫组化提供鉴别依据,MF的肿瘤细胞以嗜表皮型外周血T细胞表型为主,表达为CD2(+)、CD3(+)、CD4(+)、CD5(+)、CD8(-)、CD45RO(+)、CD20(-)及CD30(-),在MF早期可出现CD7(-)、Ki67(-)及CD30(-)也可为早期MF提供诊断依据[7,8]。

本例患者老年男性,慢性病程,临床上皮疹以PPD表现为主,且皮损面积较为广泛。组织病理示淋巴细胞异型性及亲表皮性,可确诊为MF。此病例提示我们对于泛发的病程较长的PPD或是逐渐进展的PPD要考虑MF的可能性,根据情况及病情变化可多次多部位取活检检测,并应长期随访,以防止误诊耽误患者病情。

猜你喜欢
肉芽肿紫癜皮疹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结核肉芽肿形成及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克罗恩病肉芽肿检出率相关因素分析
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
多层螺旋CT诊断在以多发结节、肿块为特征的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中的意义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一例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A Doctor’s Visit
慎辨麻疹与药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