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自然教育,促进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2020-04-29 06:46黄向
教育家 2020年9期
关键词:野味恐惧症本能

黄向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正如SARS起源于食用野生动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同样的原因,每一个中国人都切身感受到了不敬畏自然带来的可怕后果。作为一名自然教育研究者,笔者不禁思考,我们的儿童教育中是不是缺少了某些环节,以至于让社会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

人类日常食用的肉食主要来源于被驯化的物种,如猪、牛、羊等,食用野生动物是食物不够丰富时的无奈之举。然而,当我国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吃野味”却一度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时尚,成为身份的象征与炫耀的资本。如果不是SARS给国人上的一课,这种风尚不知何时能休。然而,SARS已经过去了很久,“吃野味”这种陋习却没有彻底根除。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儿童教育中缺乏自然教育。不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学校教育中加强自然教育,让孩子从小对自然产生深刻的情感连接,形成对自然的依恋和敬畏,能够有效减少吃野生动物的不良行为。

逐渐消失的“生物亲和本能”

生物亲和本能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与自然和生物亲近的本能。虽然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割裂,使这种本能逐渐弱化,但是,生物亲和本能仍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体里,最为有力的证据是人类对饲养宠物的热衷。

国内外很多家庭都会饲养宠物,如根据美国宠物产品协会的调查,2018年美国有6020万户家庭饲养了约8970万只宠物狗,约有4710万户家庭饲养了约9420万只宠物猫,另有670万户家庭饲养了约1400万只其他小动物。美国家庭宠物的渗透率从1988年的56%上升至当前的68%。所有的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都会与家中宠物形成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与“生物亲和本能”相对应的概念则是“生物恐惧症”,是指人们对自然界中特定的某几类生物所产生的抗拒性心理,例如有的人害怕蜘蛛,有的人害怕蛇。有些人的生物恐懼症是天生的,但大部分人的生物恐惧症是后天形成的。基于生物亲和本能理论,不少学者认为,产生生物恐惧症的根源是社会文化的塑造。在人类日常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中,已经很少能看到野生动物的行踪。现代社会构建出这样一种景象——婴儿和儿童在户外会碰到各种肮脏的东西,会被蚊虫叮咬,会被动物伤害,会有各种危险。久而久之,户外对于儿童而言逐渐成为一个危险的地方,存在于户外的各种动物自然也成了恐惧的对象。对“生物恐惧症”持社会建构论的学者认为这是“自然缺失症”的一种表征,是自然教育缺乏、对生物认知不足的结果之一。

与“生物恐惧症”的形成同理,“吃野味”这种不良风尚的形成,也与自然教育缺乏、生物亲和本能淡化有关。“吃野味”是一种炫耀性消费,也是一种好奇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的心理与穿皮草类似,折射出一种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好奇性消费则来源于无知,体现的是对生物和自然的极端不了解。因此,在儿童时期加强自然教育,激发儿童的生物亲和本能,强化儿童与自然的连接是杜绝“吃野味”的有效的途径,成功建立起自然连接的儿童长大后对会“吃野味”产生抗拒心理。已有研究证明,儿时自然体验(特别是与动物的互动体验)与成年后的自然保护意愿和行为呈正相关。

加强自然教育,唤醒动物保护意识

在K12学校( 小学、初中、高中)现有课程框架中植入自然教育课程。笔者在自己牵头开展的一门针对18-20岁大学生的自然研学课程中发现,刚开始的两节课,学生普遍对各种野外生物有惧怕、抗拒的心理,到第九、十节课时,这些学生的恐惧心理已得到较好的缓解。而在类似的针对7-9岁小学生的课堂上,他们在第五或第六次课时,就能明显地表现出不再害怕,这说明在具备基本认知后,年纪越小越容易激活生物亲和本能。这种现象符合“认知—情感”的人类认知规律,即未知产生恐惧,熟悉便不再恐惧,并且,儿童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其不断关注自然,从而慢慢培养出情感上的连接。因此,笔者建议在K12学校现有课程框架中植入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课程,让孩子们对自然、对生物、对生命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他们原有的本能。

开展儿童宠物陪伴计划。研究表明有宠物陪伴成长是种愉悦的儿时经历,对成年后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也有研究表明儿童成长环境中有特别喜爱动物的长辈,而这个长辈又是对该儿童有较大影响的榜样时,该儿童成年后的环境保护意识会较强。还有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感兴趣的事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如喜爱、爱护等。因此,笔者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经过科学评估并确立流程后,开展儿童宠物陪伴计划,不仅能让孩子在儿时有个玩伴,还能通过让孩子照顾宠物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他们感受生命的美好。

加强野生动物知识科普。自然教育属于广义的科普教育范畴,加强儿童对野生动物的认识,能够有效避免其成年后食用野生动物。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应成为自然教育,特别是野生动物知识科普的主阵地,因为这些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有着实地体验的最好条件。教育功能是西方国家公园的重要功能之一,也将成为我国正在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功能。目前,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上规定宣教功能是自然保护区的其中一个重要功能,但许多自然保护区通达性差,宣教设施、人才储备、宣教课程等方面严重不足,由此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笔者建议自然资源部门应和教育部门联动,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加强自然教育建设。

总而言之,预防更重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病根”在于人心,我们亟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儿童的自然教育。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华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樊效桢

猜你喜欢
野味恐惧症本能
粗粝野味
阅读理解专练(三)
用道
逆本能
野味消费的背后
“病毒”“隔离”“口罩”与“野味”
吉米问答秀
瑞士打猎季假野味上餐桌
我有开学恐惧症
被盯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