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文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时值寒冬,笔者来到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洛阳,感受到的却是孕育华夏文明的大地如春般的温暖。洛阳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洛阳师院”)地处伊水之滨、万安山下,东汉太学便发端于此,程门立雪、鲁台望道的佳话在这里传颂。踏进学校大门,与其说是校园,不如说是一座公园和博物苑:建筑、河湖、道路的名字全部取自河洛文化谱系,校园处处可见设计精美的古诗词铭牌,现代文明与古典韵味巧妙融合在了一起。
洛阳师院前身是始建于1916年的河洛师范学校,先后为豫西地区培养了15万名基础教育师资,豫西地区40%以上的教育师资、38%的中学校长、56%的中学名师都从洛阳师院毕业。2019年,学校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党支部获 “全国党建样板支部”称号;学校获批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通过省级文明校园(标兵)考核验收。“百年老校”如何拥有“百里挑一”的气度和“百舸争流”的气势?洛阳师院党委书记王洪彬道出了其中原委。
“教育是农业。”王洪彬笃信这一理念,并脚踏实地地加以践行。曾经河南农业大学的工作经历,令这位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的获得者,深深受惠于农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融合效应,对当下的工作有更深刻的感悟和更精准的把握。 “只有看得见未来,才能走向未来。我们就是要大力弘扬黄河精神,挖掘河洛文化资源,创造一枝独秀的‘潮头效应、一往情深的‘源头效应、一脉相承的‘龙头效应,让洛阳师院本固枝荣、华丽转身。” 王洪彬说。
一张小地图,蕴含大格局
解读“一枝独秀”的“潮头效应”
在简洁朴素的会议室中,一幅地图显得格外醒目,这是洛阳师院的校园分布图。图上标识着已建和在建,整个布局有一种强烈的平衡美,诠释着“一枝独秀”的“潮头效应”。王洪彬指着地图如数家珍,畅谈宏图。
“一枝独秀”就要向“一流化”转换。洛阳师院的领导同志表示,“一枝独秀”就是要有“一流精神”。洛阳师院地处豫西,这里虽是十三朝古都,但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禀赋并不占优。基于此,洛阳师院大力开展“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实习实践活动,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带动校风学风。培养了一大批坚定信仰、坚持操守、坚韧不拔的领军人才,涌现出一批“感动师院人物”。
“一枝独秀”就要有“一流目标”。学校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坚定超前谋划,成功入选河南省“小双一流”——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强力推进申硕攻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国家和河南省重大战略,动态调整学科布局,着力打造区域“一流学科”,制定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等14项本科教育的相关文件,加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19年,学校出台《拔尖人才培育试验班培养方案》《关于卓越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学生专业化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
“一枝独秀”还要挖掘特色,发挥优势。洛阳师院地处黄河之滨、河洛腹地,将河洛文化的丰厚资源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构建了以河洛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文化育人体系,凝炼了河洛文化元素的校训校风,建有中国石画馆、中国三彩艺术馆、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地契博物馆、汉画馆、洛阳铲博物馆等,彰显了大学深厚的学术和文化底蕴;开发了《河洛文化概论》《河洛剪纸艺术》《地方戏曲研唱》《传统武术》《古琴艺术》等近20门河洛文化校本课程,开设河洛文化国学研修班、河洛文化大讲堂,举办龙门诗会、国学支教等河洛文化宣传普及活动;创新河洛文化传播艺术形式,开展艺术创作。学校原创舞蹈《河洛·颜子兮》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年元宵戏曲晚会播出,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一个小创意,体现大智慧
解读“一往情深”的“源头效应”
教育家陶行知讲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对此,洛阳师院的领导干部们认识到,作风建设须具体,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领导干部联系师生,不仅要“身入”,更重要的是还要“心入”。
“心入”来自对学生生活点滴的关注。走访中,学校餐厅中的一幅“奇景”吸引了笔者的目光: 两个女生把书铺在餐桌上专注地学习。问她们为什么要到餐厅学习,一人答道:“这里环境卫生,又很宽敞,学习效果好。”
“把餐桌当学桌”,这个创意正是出自洛阳师院的领导们。“只有和学生产生真挚感情,学生才能把你当作知心人,向你倾诉喜怒哀乐,这样才能捕捉到实情。”王洪彬平时讲的最多的就是办学治校要以学生为中心。他说,党委书记就是要做一个“温度计”,时刻清楚师生的冷暖,还要做一个“滴灌机”,要适时而滴,恰到好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领导干部们了解到,因为学生人數较多,图书馆时常人满为患,把餐桌变成学桌,不仅为学生们开拓了一个新的学习空间,而且也能有效地改善餐厅的人文环境。以此为灵感,2019年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中,学校还主动开展“干部作风年”活动,要求每位领导干部联系一个支部、一个班级、一个社团,搭建一个管理有序的网络,把师生的冷暖挂在心上,并能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回应。
爱要有灵感,更要有尊严。洛阳师院每栋教学楼内都放有饮水机,房间内部都设有空调。一日三餐都有免费汤,设特价菜,周一至周五的伙食都不重复。 2019年学校为师生办实事和好事达180多件,在学校内打造了一个“10分钟的生活圈”。学校还有一个小创意,每天早上拿出300斤鸡蛋,免费奖励早起锻炼的学生。这种以奖代补的办法,既改变了一些学生睡懒觉的生活习惯,又照顾到了贫困学生,让他们有尊严地获得实惠。不仅如此,在对贫困生的扶持方面,学校改变了单凭家庭收入进行扶持的办法,利用学生基本状态大数据分析,变助学金为奖学金。2019年11月,有一名家庭贫困的学生,父亲患病需要动手术。学校领导了解情况后,翻山越岭上门看望慰问。校领导握着家长的手,鼓励道:“困难终将过去,一定要挺住。”朴素的话语,真挚的情感,给这个经受风雨的家庭以温暖慰藉。2020年春节前,校领导还专程到一些贫困生家中慰问,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解除后顾之忧。
对待学生,校领导系挂心头;对待老师,他们则视之为手足。别人没想到的,他们想得到;别人想到的,他们想得更周到。王洪彬说:“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师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老师能做多大的事业,学校就搭多大的舞台。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制定了一系列引进培养人才的政策,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学校为了更好地引进高层次人才,主动出击,组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赴30余所国内著名高校举办校园招聘会;及时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落实科研津贴、安家费、购房补贴、科研启动费等待遇。有一位博士想来洛阳师院,他的专业可以填补相关空白,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較大,校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带领人事处的同志“三顾茅庐”,多方协调,终于将他请进了学校。
一个新模式,彰显大特色
解读“一脉相承”的“龙头效应”
让软实力变成硬功夫,“小盆景”长成“百花园”,洛阳师院转型升级喜结硕果。2019年教师节,洛阳师院学生王予川作为河南公费师范生代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这标志着打造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洛阳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形成了强大的“龙头效应”,成为河南省教育厅向全省推广的育人模式。
洛阳师院大力实施开门办学,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转型升级,实现“单一化”向“集群化”的转变,构建了“龙头+基地”的模式,形成了较强的裂变势头。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大显功效。2020年初,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了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名单,洛阳师院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起入选,是河南省唯一入选高校。洛阳师院在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推广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成立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一带一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汉源语文研究所等平台,加强中华经典研究阐释、教育传承及创新传播等研究,举办千人诵读经典、征文比赛等活动。同时,学校积极履行高校服务社会办学职能,以推普下乡、送经典下基层等活动为载体,将语言文字工作向社会延伸、向脱贫攻坚一线辐射,定期组织学生赴结对帮扶地和驻村帮扶点宣传语言文字工作;学校“益起推普”爱心活动入围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专项活动,取得显著成绩。2009年至今,在河南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经典诵读大赛中,学校连续10年获河南省最佳优秀组织奖,20多名师生获河南省一等奖,其中5位师生获全国一等奖;学校获批“河南省首批语言文字规范示范校”,并被教育部、国家语委授予“国家级语言文字规划示范校”;学校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创办了“名师实验班”“2+1+1实验班”“大地明师研习班”。“大地明师研习班”是由“师范院校+教育媒体+课改名校+用人单位”联合共建、四位一体的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实验班,旨在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明日之师、明白之师、明亮之师”,打通师范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第一届研习班学生毕业时,全国各地有20多家用人单位领导出席了毕业典礼,41名学生被一抢而空,全部到教师岗位就业。
建立 “豫西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共同体实现了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创了豫西地区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学前教育学院教授杜燕红主持的一项课题荣获第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历史性突破。多年来,洛阳师院承担语文、数学、外语、学前教育等多个学科的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与洛阳市、南阳市等十多个地区合作开展教育专项培训,内容广泛多元,主题明确,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培训学员已达万余人,深受基层欢迎。
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边疆。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教育援疆的高校之一,洛阳师院为新疆教育输血造血,结出了累累硕果。15年来,学校共派出了17批74名老师、1283名学生参与教育援疆,193名师生先后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表彰为“支教工作先进个人”。一个目标、双轮驱动、三个统一、四位一体的“1234教育援疆”模式已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以竞赛促进学生创业创新。学校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师范专业毕业生技能比赛”等系列比赛为龙头,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竞争力。近三年,在各类竞赛中,学校获得国家级奖励350多项,省级奖励1300多项。在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学校青年民族乐团、合唱团、舞蹈团三支队伍均获一等奖。6位学生在亚运会、全运会、大运会共获7枚金牌。2019年第17届河南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中,6名选手获一等奖第1名、4名选手获一等奖第2名,位居全省首位,这是学校连续第9次获得河南省团体一等奖。
中流击水舟行劲,大河奔流从头越。回顾过往,得益于各项举措产生的三大效应,洛阳师院这所百年老校实现了蜕变与腾飞,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和师生精诚团结、不懈努力下,洛阳师院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踏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就像那一泻千里的黄河一样,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