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斌,陈华伟,冼春梅,方灵子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茂名 525000)
所谓新工科就是指培养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发展需求人才的工程技术学科。2016年6月,中国成为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学位国际互认《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国[1],为我国工程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以“中国制造2025”、德国实施“工业4.0”以及美国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计划等为代表的新工业浪潮是新工科提出的战略背景。新工科是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以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为理念,以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为内容,以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措施,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实施工程教育强国为目标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抉择[2]。随着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新通讯技术、数字制造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为引领,以能源和动力革命为切入点,使产业分工、体系格局、产业形态、制造模式、商业模式等发生了巨变。这样就对新的工程人才类型、新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来应对。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很大,到2025年缺口将达到950万人[3]。目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智能制造等新经济领域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表明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存在脱节的现状。
中国高等院校按照办学隶属关系可分为国家部委院校、地方院校两类。在地方院校中,按照建校和办学时间维度来划分,又可划分为地方传统老牌院校和新建院校两种。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本科院校1243所,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在本科院校中,中央部委院校112所、地方院校11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分别占比9.01%和90.99%。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地方传统院校413所,地方新升本科院校718所,分别占本科院校的33.23%和57.76%[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地方新升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的人才培养队伍。
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基本具有地方政府或民营开办的属性。从建校和办学时间维度上看,具有新建期或专升本的特征。从办学层次与办学规模及毕业生去向看,具有以本科办学为主,在学本科生人数多,毕业生直接就业的比例远大于重点院校,而直接出国或继续深造的比例却远小于重点院校的特点,如表1及表2所示[5,6]。从学校生源方面看,虽生源地域广,但仍以中小城市或农村生源为主,生源高考成绩低的特征。从学校的师资队伍素质看,虽学缘结构广,但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技能的能力迟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特点。从人才培养模式看,专业设置统一标准化,学校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学生按照专业进行录取,学校按照专业进行培养,课程体系仍属于传统的学科体系(或层级式体系),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组成;培养过程基本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分为课堂教学、做实验、工厂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培养目标以学术型居多,致使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从毕业生就业与职业生涯看,具有就业难、就业单位以中小或民营企业居多、工作流动性大、后续发展潜力不足的特点。
表1 2015—2016年C9联盟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及其就业情况统计
表2 2015—2016年部分地方新升本科院校本科毕业生人数及其就业情况统计
注:表1与表2的数据来源于各学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形成了办学层次多样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学习形式灵活化和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特征,适应了不同职业岗位、不同人才的需求。然而从地方新升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其特点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不明晰。由于国内高校分类方法隐形地对高校办学层次水平、办学质量做出了定性判断并划出了高低,其中高校按层次划分代表着高校在财政资助、社会办学资源等方面所获得的投入有所差异,这给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带来了巨大生存压力和发展挑战。加之高职院校快速发展,致使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办学空间受到挤压。同时,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在办学基础设施缺乏、师资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又不知不觉地模仿跟随走重点研究型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之路。这不仅形成了高校趋同化现象,也使地方新升本科院校自身陷入了更为艰难的发展窘境。
2)专业人才培养固化掣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高等院校根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结合自身条件和专业特点,规定在一定的修业年限内,通过各种教育和教学活动,使大学生在道德思想素质、专业知识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目前,各地各院校尤其是地方新升本科院校,没有很好地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培养目标进行具体细化,存在固化掣肘现象。致使地方新升本科院校趋同于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未结合学校不同办学类型和理念、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化需求来制定具体的培养标准,“千人一面”的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学生自身个性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及市场经济需求脱节,无法满足面向行业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突出。
3)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系统化。地方新升本科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两方面,一是专科办学时期的教师随着学校升本而自然转入的教师,二是升本后大量引进的教师(含接受的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方面注重理论、常忽视实践能力,知识结构缺乏系统合理性,加之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少、接收新知识新技术及办学理念固化掣肘,在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内部,对向应用型转变发展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即学校及校领导层面主动、而专业及教师方面被动),难以适应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需求。
由于上述原因,致使地方新升本科院校专业知识结构体系重理论,轻实践;专业知识内容陈旧,与现代工业技术脱节现象明显;培养过程重视理论知识而轻实践技能培养;考核标准以理论考核为主,轻实践能力考核。虽然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截止2016年我国有工科专业数17237个,工科学生在校本科生达到538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但据《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工程师的合格率程度处于世界末端[3,7]。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为实现这一基本职能,高等院校必须设计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两个要素,属于学校发展战略定位范畴;而“如何培养人”包括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途径、考核评价、保障措施等要素,属于学校专业教育形式及内部管理体制等战略实施范畴[8]。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每个要素又包括一系列相关的具体内容,各层次的院校根据自身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方面的特殊性,从而出现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新升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发展定位不明晰,专业人才培养固化掣肘,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系统化等因素,致使高校发展趋同化现象严重,专业人才培养“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倾向突出,中国工程师的合格率程度处于世界末端,就业形势严峻,无法满足行业产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
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围绕办学定位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如何有效地开展学校发展改革、破解壁垒、构建多方协同办学体系和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服务核心竞争力,是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首要问题。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需明确三个问题。首先,学校科学分类是新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新升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于自身类型和办学定位,切忌盲目攀比、同质化发展,以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取胜,凸显“应用性”是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所做出的积极回应,也是解决人才培养矛盾、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必然选择。其次,创新模式是新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趋同于研究型、综合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多采用统一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进行培养,即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学年制”“学分制”“考试评价制度”是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主流,并未结合学校不同办学类型和理念、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化需求来制定具体的培养标准。因此,新升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的宗旨来建设应用型大学,瞄准地方产业、行业的发展方向,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开设专业、设置课程等方式来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为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最后,社会服务是新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指向。新升地方本科院校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并从社会中获取优质资源来促进自身发展,其人才培养的“两个是否”,即是否面向地方经济发展、是否与人才市场需求一致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由于面向区域、地方,人才培养活动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自觉主动密切与地方的联系,参与地方的发展,增强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主动实施好两个衔接,即专业设置与职业分类相衔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所以,构建新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时,第一要科学划分人才类型,即培养应用型人才;第二要科学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如要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就要构建知识结构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群;要夯实专业基础,就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课程模块群;要提升专业技能,就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育课程模块群;第三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双体系”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评估考核制度等。
为此,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必须做到六个相统一:第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要结合学校的类型、地域特点及生源特征,真正走应用型发展之路,提高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质量;第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及社会需求相统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区域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类型与特点,并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加以体现;第三,课程知识体系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相统一,要充分了解区域经济社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特点、生源特征与认知规律,课程知识体系与结构必须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第四,人才培养过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人才需求相统一,紧扣人才培养计划,适度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第五,师资队伍建设及办学基础设施的改善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相统一,适度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实践实训与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第六,人才培养的考核方式和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人才需求相统一,改革传统的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适度增加实践性环节的成果在考核中的比例,激励实践与创新,注重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及个人职业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工程高等教育质量,实施工程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必须加强地方新升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破解自身发展定位不明晰及专业人才培养固化掣肘,避免高校发展趋同化现象和专业人才培养“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倾向。学校治理者须避免跟随或模仿老牌重点院校发展模式;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须制定符合学生特点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政府、行业须加强与高校之间的深度融合,强化协同育人;学生须树立我要学与主动学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