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霞,温颖茜,关相东
(1.广西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2.西藏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教师话语不仅用于组织课堂教学,而且还是目标语输入的重要来源。根据Krashen[1]2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者习得目标语的重要来源。在教师输入可理解性目标语过程中,Thompson[2]99观察到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提问,这也是师生互动最频繁的手段。为求证教师课堂提问的频繁性,White & Lightbown[3]230实录了一位外语教师在一堂课的提问次数,在短短50分钟的课堂里,教师提问次数竟高达427次。提问在二语习得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学Tsui[4]8-31和Brock[5]47-59的认同。Brock[5]56专门研究了参考性问题对课堂的影响,还提出使用真实性话题更能驱动学生作答。为了让课堂提问更具有效性,Thompson[2]105提议教师应该受专门的提问题训练才能更好进行教学。由此可见,提问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至关重要,也一直是科研关注的重点。
在国外,提问在课堂话语研究中占重要地位。Long和Sato、Brock、Nunan、Lynch、Richards 和Lockhart及Thompson等人从课堂提问角度、提问内容及时机角度先后总结了许多成功运用在课堂提问的经验[6]30。在国内,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研究还属于初期萌芽阶段,研究内容不够全面,不具备普遍性,如赵晓红[7]17-22、周星[8]59-68、刘家荣[9]285-291等的实证研究多侧重于单个科目。虽不乏宏观或微观研究,如滕飞[10]40-42、林慧华[11]23-29、胡青球[12]22-26、咸修斌[13]37-41等人的研究,但大多只选取部分材料,不具备全国参考性。
鉴于此,本文将选取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大学英语综合组决赛前4位教师现场录像作为语料进行研究。这4位教师均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不同高校,作为本省第一名晋级到决赛,具有一定代表性。他们均使用外教社教材,面对同一水平学生,其提问模式很大程度上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互动率、等候时间、问题分布空间、反馈形式、回答形式及提问技巧等七方面分析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总结课堂提问技巧,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师提问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是在多种要素不变情况下(如同一水平学生、同样的时间等)分析教师提问模式在以下7个方面的特点:1)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2)互动率;3)等候时间;4)问题分布空间;5)反馈形式;6)回答形式;7)提问技巧。
本研究将2016年第七届“外教社”大学英语综合组决赛前4名教师的教学录像视频分别编号为T1、T2、T3、T4。赛事三年轮换一次(英语专业、大学英语、高职英语),2016年综合组赛事是截至目前的最新大学英语赛事。该赛事决赛在2016年11月4—7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冠军选手参加了最后决赛。他们从各个省、市的大学英语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代表不同地域大学的最高水平来参赛。可以说,这些教师是全国高校大学英语的骨干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根据组委会要求,每位选手授课时间为20分钟,上课内容为随机抽取,抽取资料均是外教社预先准备好的各种主题,要求PPT辅助教学。授课对象为复旦学生,其英语水平相当。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为自然调查法。从大赛官网中找到决赛获得前4名的教师的视频,反复观看,将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互动率、等候时间、问题分布空间、反馈形式、回答形式及提问技巧一一记录下来。由于本研究需要的数值比较简单,故未使用太复杂的统计方法。
1.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
表1 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
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指的是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属于启发式问题,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根据Brock[5]55的研究,参考性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具有交互性,更能提高学生二语习得的能力。表1数据显示T2—T4的3位教师在两种问题上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有明显的共同点,即展示性问题多于参考性问题。只有T1教师的参考性问题稍多于展示性问题。与胡青球[12]24研究观察到的数据比较,其调查的参考性问题最高的比例为36%,此次教学竞赛中参考性问题最高为52%,这证明随着研究的推进,教师也意识到参考性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参考性问题的输入。然而总体而言,参考性问题占比40.9%,与展示性问题59.1%相比,还是不具备优势。由于参考性问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二语课堂更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开拓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比例。
2.互动率
表2 互动率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大多是IRF(Initiate-Response-Feedback)形式,即教师首先发出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的模式。从表2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互动率都超过50%,属于中高等水平,表明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设置了难度相当的问题,得到了回应。然而并非教师每一次提问都能得到学生的响应,有时候会出现自问自答的情况。这些问题得不到回应的原因可总结为两点:一方面是赛事的特殊性,学生和老师都处于紧张状态;另一方面,教师设置的问题缺乏趣味性,不能驱动学生参与课堂。这表明互动率跟现场教师的发挥以及问题的趣味性关系紧密,教师应学会调节气氛,设置更具趣味性的问题。
3.等候时间
等候时间在提问中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却常常被忽略。Nuan[14]189专门研究了等候时间的重要性,从而得出结论:等待时间越长,学生给出的答案长度越长,同时能降低回答不出问题的几率,增加回答启发性句子的可能性等。表3揭示4位教师的等待时间平均值接近5″,与胡青球[11]24的研究相比较,是持平状态,同时跟其他研究所测量的结果相比,时间也是足够长。这表明4位教师都比较耐心地等候学生作答。
表3 等候时间
4.问题空间分布
表4 问题的空间分布
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往往会忽略问题的空间分配。Nuan[14]193认为,教师要关注到全部学生,做到公平提问,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他发现,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多倾向于前排的学生。表4显示的结果与Nuan得出的结论一致,前面的学生得到提问机会的比例非常大,可以说大部分都属于前面的学生在回答。前面学生回答比例高达74.4%,而后方回答的同学比例只占25.6%,这只是小规模课堂,当课程在大教室中进行,前、后、左、右以及中间都分布着学生的时候,这将更加考验教师的提问。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我们思考,在T2老师的课堂上,右后方的学生没有得到机会回答问题;T1教师的右前方的学生被提问了4次,教师本人竟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为避免不公平提问情况,教师们可以邀请同伴帮忙记录问题的分配方位,然后统计了解自己的提问偏好,在教学中继续纠正提问偏好,做到公平公正,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此举也能防止教室学生两极分化,不破坏公平原则,更好提高二语习得效率。
5.反馈形式
表5 反馈形式
将表5的教师积极评价数据与周星[8]64的数据相比,此次教师的积极评价数量属于较高的。积极的评价能使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促使他们有信心继续努力,赢得更大的挑战。根据Brophy[15]5的研究,积极的评价不能是笼统机械的,如“very good”,“good”等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值得肯定的是,教师使用的表扬并评论占比24.7%,比简单的重复并表扬19.4%要高。表扬并评论的重要性在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让二语成为真正的交流,因此教师应多利用“表扬并评论”反馈,多让学生感受积极评价,并了解自己到底“好”在哪里。
6.回答形式
表6 回答形式
表6显示点人回答比例最高,为36.6%,主动回答问题最少,占比6.5%。胡青球[11]26的点人回答为16%,主动回答问题比例为11.5%。对比发现,在点人回答方面赛场比例更高,主动回答问题上赛场比例更低。这表明赛场上的学生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而是被动加入课堂。点人回答的优点是学生会配合并参与到课堂,缺点是学生的自我主动性不高,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效果不佳。占比第二高的是教师的自问自答为32.3%,与胡青球[11]26的自问自答38.9%相比,还是有所进步。虽然自问自答能够很大程度节省时间,却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权利。教师创造了一个给学生发言权的语言学习环境,应该给予学生机会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没有这样的发言机会让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应该反思如何设计问题,如何让学生进入互动模式,如何控制自己和学生的发言时间,以便激发学生说话的热情,从而降低点人回答和自问自答的比例。
7.提问技巧
表7 提问技巧
提问技巧中,追问(Probing)是互动性很强的技巧[11]26。表7显示追问是提问技巧上占比最高的,4位教师都用到这个技巧,与前人研究的数据相比,追问数量有所提升。追问的好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启发性思考,不轻言放弃。当学生回答不出,或者答非所问,教师可以使用追问,深入问题的关键,引导学生逐步回答出问题,形成良性循环。在追问方面,T3教师用得最多,互动最强,课堂氛围较好。改述用得最少,因复旦学生英语基础都不错,极少有听不懂的情况。只有2个老师用到改述,学生听完之后立刻回答出了问题。
本调查基于全国优秀教师角度研究提问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综合性。但由于赛事特殊性、教师与学生局限性、统计误差性等因素,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合所有高校。一叶知秋,通过调查与分析,初步得出高校优秀教师的提问模式。根据提问模式7方面特点,尝试总结出一些提高提问效率的建议:
第一,把握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的比例,更好地根据课堂学习内容规划好二者的比例,以此达到最佳课堂效果。
第二,增加趣味性问题,提高互动率。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更恰当的问题来提高学生参与度,如适当提问一些更加契合学生认知的问题,降低难度,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作答热情,以期提高互动率。
第三,给予学生适当的等候时间。等候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回答复杂度有重要关系,适当增加等候时间长度,能够激发学生说出长度更长、更具有启发性、复杂程度更高的答案。
第四,公平公正兼顾每个学生。在问题空间分布上,教师要更加合理地提问。可以同伴互助,互相帮忙记录问题空间分布,调整提问偏好,做到公平公正,打造学生人人都参与的课堂。
第五,表扬并评论需加强。提问的积极评价很重要,同时来自教师的内容评价更重要。单纯地重复学生答案或简单地表扬并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好”在哪里,教师应该在表扬后给予内容评价。
第六,减少点人回答和自问自答的回答形式。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趣味性活动,制定奖励性政策,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第七,适当增加追问和链接的提问技巧。追问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提出更多见解,达到交流沟通目的,而链接能使学生掌握到更多知识,扩大课堂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