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君
统编教材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文的选择上,做了很大的改动:一年级要求小学生朗读背诵的内容大多数是儿歌、古诗、儿童诗,占整本书的60%—70%;内容比较长的课文安排了分角色朗读、说一说、想一想,占整本书的30%—40%,而且随着年龄的升高,对朗读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识字量有限,还没有完全形成句子的概念。很多學生一字一字点着读,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就很难改变。有的教师一直以来拔不掉应试教育的根,一节课40分钟,基本的字词句讲解占用了大量时间,留给朗读的时间前后不到10分钟,学生无法体会到读书带来的乐趣。教师全程没有指明朗读要求,没有点评指导,这样的读书最终成了“和尚念经”“鸭子大合唱”。
“趣”字当头,“法”是关键,因此,我提出三“借”教学法宝,让一年级小学生的朗读变得生动有趣。
一、 “一借”示范榜样,扎根土壤
“借”教师示范,促朗读:一年级孩子向师性强,模仿能力也很强。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教师应该在拼音方面给学生把好关,示范嘴型和发音技巧,给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要求学生读字要清晰标准,字正腔圆。对于指导儿歌和句子,我们可以用划分节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先听老师朗读,停顿和不停顿有什么区别。在对比朗读中,学生感受了停顿带来的美感,然后学习为什么要停顿,如何停顿,读着读着,节奏就自然掌握了。朗读指导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教师不断地示范、带读,让学生听后产生朗读的欲望,以读促读,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会逐渐提升,班上的“朗读小能手”也会慢慢冒出头来。此时,教师的朗读可以适当地减少,善于“重用”这些“朗读小能手”。教师要多“借”学生的朗读代替自己的范读。
二、 “二借”课本插图,娓娓动听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图画资源来理解朗读课文。例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通过两只小动物的互相帮助,影射出生活中的小伙伴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相亲相爱,团结互助。当然,图画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定格在一个画面中。在这个画面里会发生什么有趣、感人的事情呢?此时,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想象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孩子的想象,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填补那些文中没有说出来的空白,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荷叶圆圆》配有四幅文中四位小伙伴的插图,这四位小伙伴做了什么事情呢?他们会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教师在课堂上找几个朗读比较好、特别会表演的孩子戴上头饰,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中,学生还自行加上肢体语言,让表演更加生动有趣,台下观众个个看得入了神。大家都跃跃欲试,争着想上台表演,学习兴趣非常浓厚,非常投入。
三、 “三借”现代技术,锦上添花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将视频、音频、动画等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更直观地呈现所指导的朗读内容,把抽象转为具体,把静态画面转为动态影像,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产生更好的情感体验,增强朗读的趣味性。如《咕咚》这篇课文,特别有趣。湖里突然一个声音“咕咚”,把兔子吓坏了,以为是什么怪物,他赶忙跑去告诉大家快逃,最后知道原来是木瓜掉进水里的声音。教师可以找一段“咕咚”声音素材和有童趣的背景音乐,播放给学生听,并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音乐的渲染,夸张地朗读下来。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兴趣盎然,在欢快的朗读声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品味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每学一课,我们都可以布置朗读作业给学生,这样家长在家可以协助教师检查的同时,又可以解决当前班额大、没法全面照顾每位学生都能在每节课堂有朗读机会的不足。
让学生爱上朗读,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东莞南城阳光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