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要教得“有意思”

2020-04-28 22:57叶恋花
关键词:三原色大师美术

叶恋花

摘要:美術教学,要教得“有意思”。教师要能以自己的教学智慧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让学生带着浓浓的探究兴趣,踏进美术学习的美好境界。“有意思”的美术课堂,需要“权利转让”,让学生学得“有兴致”;需要“灵活变招”,让学生学得“有美感”;需要“评价提优”,让学生学得“有成就感”。

关键词:美术教学权利转让灵活变招评价提优

笔者读五年级时,有次上美术课,老师拿来了一摞红红的“喜旗”(其实是民间刻纸),图文有好几种,有的上面刻着“新年好”,下面是个大红灯笼;有的上面刻了“恭喜发财”,下面是个聚宝盆;有的上面刻着“年年有余”,下面是一条大鱼……老师说,这些都是他刻的,他要教我们这个“本领”。我们个个兴奋不已。老师教我们裁纸、刻制……后来就让我们自己剪、自己刻。老师边指导,边表扬,我们学得兴趣十足。那年寒假,我在家刻“喜旗”,刻刀是爸爸用旧钢锯条做的,模子是老师给的,红纸是家里买的……到了春节,家里的几个叔伯家的门上都贴上了我刻的“喜旗”。

现在想来,那真是一节有意思的美术课。教我们美术的徐老师虽不是专职美术老师,也未必精通剪纸艺术,但他让我们自己剪、自己刻的做法,他变化多端的剪纸技能对我们的震撼以及他对我们适时的鼓励,教育效果胜过了最华丽的语言。现在,很多像我一样的美术教师都在为给学生上出“有意思”的课而绞尽脑汁。实际上,徐老师的课就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一、“权利转让”,让学生学得“有兴致”

古人云:“寓教于乐,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乐者,心之动也。” 试想,动手又动脑的刻纸,比一味临摹有意思多了。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对美术学习“有兴致”,离不开适当的“权利转让”,让学生自己琢磨着学。

我所在的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一套地方美术教材“润心美育”,包括《童心童画》《泥火传情》《水粉稚趣》《墨润童心》《线条之魅》《剪艺纸趣》《美的印迹》《奇思妙想》《对话大师》等分册,内容涵盖泥塑、水墨画、儿童画、水粉画、版画、剪纸、线描写生、名画欣赏等。使用这套教材时,我们将“权利转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推敲琢磨,自己品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例如,《对话大师》中,收录的名画涵盖了古今中外众多大师的代表作,堪称经典。教材对每幅名画的名称、画种、作者以及艺术特色都做了介绍。教学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多条学习路径:谈谈欣赏这幅画时的感觉;如果请你来画这幅画,你会怎样画;根据自己的观画感受,围绕名画主题,自己动手画一画、临摹一幅或者改画一幅;如果用速写或水墨画来表现油画作品,该怎么做。如,在欣赏马蒂斯的线描人物画作品时,我没有直接讲解大师用线的技艺有多么高超,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大师人物画中的线条。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感受到这些线条流畅富于变化,有些还很有节奏与韵律感,从而体会到大师作画时自信、轻松、愉悦的心情。将自己的线条作品与大师的线条作品对比后,学生发现,自己画线时一会儿怕把线画歪了,一会怕线条不流畅,导致线条断断续续,这其实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应该像大师那样,将创作当成愉悦身心的事情,完全放松心情,毫无顾虑地画线,是画出优秀作品的捷径之一。

再如,和学生共赏《泥火传情》教材中的泥塑作品后,我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用泥塑自主创作,再现令自己记忆深刻的生活画面。有几名学生共同完成了一组泥塑作品《水乡风情》,其中包括学生家乡溱潼的古民居、溱潼水乡的小石桥、小渔船……为了让整个画面更有人情味,学生还在古民居门前添绘了几棵柳树、几只小狗,在水乡的水塘中增添了几只大白鹅。画面完成后,他们还不忘用丙烯颜料把柳树涂成绿色,把大鹅涂成白色。如此,一幅生动的水乡风情画卷徐徐展开,师生的眼睛都亮了。

可见,“权利转让”,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叩问作品,学生就会带着持久的兴趣,和作者、作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大师真正对话。由此,创作、鉴赏就有了深度。

二、“灵活变招”,让学生学得“有美感”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这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立足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采用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悟得美术的魅力,学得“有美感”。

例如,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三原色三间色》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红、黄、蓝三原色,并能将它们调成间色。如果只是机械地按照“向学生灌输‘三原色‘三间色的概念→告知学生‘三原色红、黄、蓝两两相配后可以调出橙、绿、紫→示范、讲解‘三原色的配色过程→学生实践,背出‘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这样的程序走,教学就索然无味了,美术的魅力也就被消解了。为了把这节课上得有意思、有美感,我动了一些脑筋。首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在一个神奇的国度,有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他能呼风唤雨,他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神奇雨瓶,蘸上瓶子里的水洒向大地,就能下彩色的雨。蓝色的雨、黄色的雨、红色的雨”,说着,我用画笔蘸取相应颜色的水粉颜料分别画出了蓝色、黄色、红色的雨,“可是,有一天,王国里有人希望魔法师能给他们下场绿色的雨,有人希望能下场橙色的雨,还有人盼望着下场紫色的雨……这些颜色的雨以前都没下过,该怎么办呢?魔法师想啊想啊,整日在他的色盘里捣鼓,终于想到了好办法。他只是用手里的红色、黄色、蓝色,就调出了绿色、橙色、紫色的雨。大家是不是很想了解这个‘魔法?”听说要学“魔法”,学生个个两眼放光,兴奋不已。于是,我先带着学生用黄色和蓝色调制出了绿色,好多学生都啧啧称奇。借此机会,我向他们抛出问题:“只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雨,还不算特别漂亮。你们能帮魔法师变出更多颜色的雨吗?”马上就有学生表示想要帮魔法师调配出的颜色。于是,他们快乐地动起手来。在调配颜色的过程中,学生不时为自己的发现欢呼。他们惊叹于看似平常的三原色,竟然藏着如此多的秘密,竟然能创造出如此多绚丽的色彩。也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在认识三原色、三间色色彩特性及色彩关系的基础上,在掌握简单水粉画表现技巧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光与影的变化,形成了热爱自然美、表现自然美的情感。

三、“评价提优”,让学生学得“有成就感”

美术教学中,不少学生缺乏欣赏与创作的动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学习的“成就感”。“有意思”的美术教学应该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能获得“成就感”。“评价提优”让学生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得到能力的提升,值得尝试。

我校除了在重大节日举办学生书画作品展,选取优秀作品向报刊社推荐刊登外,还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开设专栏推介学生美术作品;在地方网站专题发帖。如,在姜堰教育博客开设“美育”专栏,发布学生的美术作品;在姜堰教育网的“校园快递”展示学生的个人作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作品布置房间,然后拍成照片发到班级微信群交流与展示……学校还编印了由师生、家长共同完成的内部资料“我的成长书”,刊发多名学生的个人书画作品集。“我的成长书”虽然没有对外公开印发,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有家长说,孩子在拿到刊有自己作品的“書”的那几天,乐得睡不着觉;还有教师说,班上学生的作品在网站发布后,有的学生家长比学生本人还兴奋,他们会将这些消息告知亲戚和朋友。这种正向的“高峰体验”,对学生的激励和引领作用是很大的,也让他们难忘。很多学生都会在激励下变得越来越优秀。

我校还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举行的“四校(校歌、校训、校徽、校旗)一片(宣传片)”设计、展评活动,发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校徽、校旗的设计。上报作品前,学校会从报送的作品中评出“十佳校徽入围奖”“十佳校旗入围奖”,从不同角度对这些作品做出评价。

学校给出的评价细则基本兼顾五个方面:一是体现学校“成长最美”的办学理念;二是巧妙涵盖“康华校区”“三水校区”的名称或音节字母;三是造型简约、活泼,有动感;四是体现学校的文化传承;五是色彩不超过四种,色调和谐。有了这样的评价细则,学生设计作品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他们在细则的指引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了很多个性化的作品。

实践证明,学生的入围作品也的确给最终确定的校徽、校旗设计带去诸多有益启示。那些参与设计的学生,尤其是作品入围的学生,都在被评价中发现了自己作品的亮点,证实了个人创作的价值。

“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个儿童的潜力和创造性都发挥出来,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有意思”的美术课堂,就是需要教师不断发挥自己的教学潜力,持续改善教学技巧,开掘教学艺术,从而转向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带着浓浓的探究兴趣,踏进美术学习的美好境界。

猜你喜欢
三原色大师美术
瑞安市马屿镇清祥小学“融适三原色”课程方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美术篇
三原色
三原色
光的三原色合成及复合光分解演示仪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