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阶段习作教学的推进策略

2020-04-28 22:02王金娣
关键词:技巧习作笔者

王金娣

摘要:起步阶段习作教学的推进策略主要有三。一是解决“素材难”的问题,通过主题牵引,依托班级《习作周刊》和多媒体,积累素材。二是解决“方法难”的问题,采用正向评价,顺势向学生传递习作技巧,让学生在被激励的过程中掌握技巧。三是解决“迁移难”的问题,适时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展,灵活迁移运用课内习作所得。

关键词:起步阶段习作教学素材评价迁移

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是教师较为关注的话题,核心是帮助刚接触习作的学生解决“素材难”“方法难”“迁移难”的问题,让学生学习顺利实现由“写话”到“习作”的转变。

一、主题牵引,积累素材

起步阶段学生“习作难”的核心问题是“素材难”。他们往往在拿到习作任务后,不知该如何下手:脑海里找不到相关的习作知识点,链接不到要写的东西。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失去习作自信,丧失习作兴趣。习作素材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阅读量不够,或者教师提供的习作素材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学生理解消化不了。笔者依托班级《习作周刊》,借力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丰富、积累习作素材。

(一)依托班级《习作周刊》

班级《习作周刊》的创建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习作周刊》开设“名家美文”“教师下水文”“学生习作平台”等板块,为学生提供名家佳作,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留意其中的写作技巧;提供教师围绕某个主题完成的文章,服务于学生习作重点难点的突破;展示学生每周的优质习作作品,予以奖励,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内容把关方面,笔者遵循的原则是:立足学生的认知心理,严格筛选符合三年级学生阅读水平、兴趣爱好的文章,促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打通阅读与习作的边界,从阅读中挖掘出多样的习作资源,并从中发现习作的乐趣。

《习作周刊》每期刊发的内容主题并不统一,选用文章前,笔者会根据近期学生热衷的习作热点话题和习作任务,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素材,激发学生的閱读兴趣,并鼓励他们围绕本话题习作。

例如,根据学生热衷的“中华传统节日”话题,刊登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习俗以及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等素材;根据“我的发现”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刊登《猫的眼睛一日三变》《含羞草害羞的秘密》《神奇的捕蝇草》等素材。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就会在运用《习作周刊》中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积极阅读,积极动笔,积极投稿,不少学生甚至会到别处寻找习作素材。如,以“奥林匹克”为主题的习作任务深受学生喜爱。那一周,《习作周刊》上刊登了“我心中的奥运英雄”“意义非凡的奥运火炬”“奥林匹克精神与原则”“奥林匹克动人事迹”等素材。学生立即行动起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向同学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他们踊跃写稿,写出的内容包含自己喜欢的奥林匹克运动、运动员以及自己与奥林匹克相关的故事等。从学生的投稿热情中可以看出,丰富的习作素材,让他们感受到了习作的力量。

(二)借力多媒体辅助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引入,为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搜寻大量习作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面对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直观、与习作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他们会学得更有乐趣,更愿意开动脑筋,思考如何把习作任务完成得更好。

例如,完成与“春天”有关的习作,不少学生都觉得春天就在身边,对它很熟悉,却不知该如何去写。据此,笔者在网上搜集了一些与春天相关的图片、视频片段,包括世界各地春天的美景、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春日人们踏青的热闹画面等。这样绚丽多姿的春天,迅速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打开了学生的素材库。他们从这些素材中挑选自己最熟悉的素材,迫不及待地动手习作。

借力多媒体手段辅助素材积累,手段还有很多,除了上文提到的搜集、展示等功能,教师还可以围绕习作主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示相关素材,将学生带入具体的习作场景,在身临其境中体验不同的素材场景,让学生对习作任务充满期待,积极参与习作。

二、评价跟进,传递技巧

评价是督促学生认真习作、不断提升习作水平的有效工具。对于起步阶段的学生,适时建立习作自信,掌握习作技巧,是他们从内心认同习作、愿意习作、有效习作的基础。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探索积极有效的正向评价方式,适时向学生传递习作技巧,让学生在被激励、树立自信的过程中掌握技巧。

在日常的习作课堂中,笔者努力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如,有些学生的习作标题有创意,有些学生的习作速度快,有些学生的习作内容精彩,有些学生的构思巧妙……笔者都会及时给予激励,同时针对他们的习作优势做针对性拓展,对他们的习作缺陷做点对点的分析,顺势传递习作技巧,让所有学生都能有获得。

例如,完成“记一次游戏”的习作任务时,针对一位学生在描写游戏过程时不只描写了同学的表现,还写了自己的表现,又恰到好处地运用心理描写衬托游戏的紧张、刺激,笔者给予了及时肯定,并建议学生还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绘游戏场面。由此,所有学生就都懂得了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更生动、更传神。

再如,一位学生不会写游戏活动的结尾,笔者建议他可以将自己参与游戏的感悟写下来,可以写“要遵守规则”“伙伴间要团结协作”“遇事要勇敢果断,坚持到底”等。这种借助建议式评价传递习作技巧的做法,让所有学生都明白好的结尾可以是对主题的自然延伸,可以是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可以是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

此外,结合《习作周刊》的内容,笔者也会对积极投稿且刊发成功的学生予以礼品奖励,并鼓励小作者为大家讲解自身积累的习作经验和习作技巧。这样的激励手段,给全班学生都带来了积极影响,为大家确立了努力的方向,传输了努力的动力。

三、课外拓展,迁移运用

课内习作是基础,主要是让学生习得技巧;课外迁移运用,则是帮助学生持续积累习作素材、运用习作技巧的最好凭借。

处于起步习作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并不丰富,很难从容应对一些离生活实际较远的习作任务。例如,写与“农忙”有关的习作,很多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就无法写出真实精彩的文章;再如,写与“烈士故事”相关的习作,对于缺乏历史知识的学生而言,就无从下手。窃以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习作体验出发,适时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活动中拓展,灵活迁移运用课内习作所得。

例如,和学生共同完成“农忙”的习作,笔者组织学生在丰收季节走入农村,去捕捉农民伯伯们忙碌的身影,去观察农村人民的生活细节,去搜集农忙时期人们在做的事情,去感受农民的热情与辛勤;鼓励学生动手帮忙,体验劳动的快乐与辛苦,带领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积极参与中,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农忙时期农民的忙碌,感受到了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培养了劳动的品质。回到家,他们也会积极帮助父母处理家务。有了这些生活体验,学生完成习作时,就会有意识地将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结合起来,及时写下自己的观察、感受。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起步阶段的习作,尤其需要教师突破教学常规,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出发,带着学生围绕习作任务,多角度积累习作素材,随时优化评价手段,及时拓展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带着足够的习作自信,主动观察,主动动笔,并逐渐养成坚持写作、终身写作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李清香.激发小学中年级学生写作兴趣浅议[J].学周刊,2017(2).

[2] 马凤玲.小学中年级兴趣写作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3).

[3] 郑碧华.激发习作兴趣夯实写作基础——小学中年级习作起步教学探讨[J].海峡科学,2015(8).

[4] 师艳霞.小学中年级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2).

[5] 毛文珍.激发习作兴趣,增强习作信心——小学中年级习作之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8).

猜你喜欢
技巧习作笔者
老师,别走……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