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是人们对未来学校育人方式的合理预设。“后疫情时代”需要教育者在技术的理性指导下深入思考教育中的“变”与“不变”,优化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积极反思并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线上教学;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0-0007-03
【作者简介】万恒,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200000)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涯发展规划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等。
2020年,一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简称“疫情”)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医疗卫生体系、经济发展格局、社会秩序等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势必会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当下,教育者需要积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
当前,“线上学习”已成为重疫情国家学生主要的受教方式,开展线上教育更甚成为疫情反复形势下唯一的教学手段。综观2020年国内外疫情中学校在线教学、学生居家学习等实践,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思并总结出当下教育及未来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一、教育中的“变”
1.信息技术促发教育的“三阶”变化。
疫情突发给予了线上教育实践的机会,信息技术赋能在线教育的开展。我们在体验到技术为学校管理、课程设计、教师教学与评价反馈等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意识到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这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三阶”变化:一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二是信息技术辅助学习,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中,具体、实在的变化显得更为“内隐”,如教育的责任、期望,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师生关系等。具体而言,教育责任从家长让渡给国家,再转向个人;教育期望从完成“社会化过程”到全员成功,再到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内容从强调实用技能到学科知识,再到学会如何学习;教学方法从学徒制到教学主义,再到强调多元互动;教学评价从观察到测试,再到嵌入式评价,再进一步发展到未来可能真正落实的基于学生个人需求的个性化学习规划;师生关系从个人亲情关联到以老师、师傅等权威人物为主导,再到以计算机为中介的多维互动,使得“人—人互动”转向为“人—机互动”信息交互的复杂性增强。
2.“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
线上教育通过提供更复杂的动态交互,构建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学习环境,可能使教育更加引人入胜,更强调协同合作。另外,其显性缺陷是计算机对学生个体的了解不足,不可能与线下学校的优秀教师一样具有情感互动、热情支持等特征,而其优势是在大数据支持下的线上教学系统可以提供一种相对公正的、针对性较强的即时反馈。因而,“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形式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线上教学的加入,将促进“社会化学习”的革命,打破学校对学习途径的垄断,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未来,学校绝非是所有学生的唯一选择,那些具有自我发展内驱力的学习者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会从互联网资源和平台中选择自己感兴趣并适合的受教育路径和方式,使自己获得全面、专业、自主的发展。
二、教育中的“不变”
1.学校教育应始终坚守核心价值。
学校教育的价值有着多重解释。本文认為,学校教育的意义即在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中,唤醒、呵护和支持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完成知识认知与管理,以适应、创造未来的职业与生活。因此,学校教育在不断变化中始终需要坚守的核心价值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发展可迁移的知识,可以应用于解决新问题或有效地应对新情境”,学校的任务是通过课程与教学让学生努力完成真实的学习。
2.学校教育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佩菜格里诺和希尔顿(2012)在相关研究中表明,对未来工作最有效的核心素养指向认知水平、内向素养与人际关系。其中,认知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显示,认知水平与学生所达到的更高受教育水平、更高收入和更健康的身体状况之间有着稳定的、中等程度的相关。内向素养中,条理性、责任心、勤奋等特征与理性的学习成果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在人际关系领域里,沟通方面存在的双向缺陷将会对个人成就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换句话说,未来学校教育的不变之处在于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习依然是未来教育的重要部分,二是重视以责任、担当、仁爱、同理心等为主流的道德价值观的引导与强化是学校教育“不变”的首要,三是警惕线上学习带来的人机单一互动的弊端。
简言之,学校教育应该始终秉持的“不变”是:学校,是学习发生的场所,是培养人的场所,是生命互动的场所。
三、“线上+线下”教育融合的现实问题
纵观疫情中的线上教育,结合众多教师返校复课后的教育教学反思,可以将“线上+线下”教育融合的现实问题归为三类:其一,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和分析——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有限,现实中,更无相应的信息素养来支持他们有目的、学理性地合理使用网上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展相应评价。其二,教学的实施问题。疫情下线上教学仍以讲授为主,基于主题、问题等的大单元教学不足。教师的教育教学缺乏顶层设计,多学科、跨学科的教学能力更为薄弱,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依然不够有深度、有广度。其三,“线上+线下”教育融合下的评价问题。即便是一些城市学校已经能够因地制宜地运用信息平台开展教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但借助“线上+线下”教育教学呈现的数据与事实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科学地评价,并提供个别化的学习规划与指导,显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相关行动研究。
疫情中的学校线上教学为“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的教育融合提供了五育并举、协同发展的多种途径与方法,但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新技术变革引领未来教育工具、制度和思想之变,同时也带来遮蔽人与人生命互动意义的风险。
四、“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的策略思考
技术正持续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瓦解着大多数人过去将“学习”等同于正式学校教育的认知。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变化要求教育者能有针对性地弥合因技术带来的巨大鸿沟,并将技术整合到实践中。在“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必然的教育发展趋势下,本文呈现以下一些建议。
其一,需要重新认识并界定“学习”。技术支持下的学习使得我们对学习概念的认知变得更广泛,将有机会看到更多始于课堂并扩展到多种情境的混合经验。未来学习可能发展为这样一种现实: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有效指导下,形成自己的学习经历,他们的学习历程并非完全在学校课堂中完成,可以在实体和虚拟、文本和超文本等多重空间遨游。
其二,需要重新认识并践行“交往”。技术消弭了时间、空间的界限,让学习交往变得更为“网络化”。学生会寻找具有相似观点、相同目标的志趣相投的学习伙伴,他们可能和同班同学合作学习,也可能跨越教室和学校的边界,与世界上任何地方具有同等学习能力、学习需要的同伴进行“同侪学习”,增进思维交互。
其三,需要重新思考教学“内容”。学习内容的变化值得我们重点审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以技术支持展开实践的部分,既指向学生更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又指向学生群体的共同学习领域——基础素養和实用素养的界定,并逐渐过渡到通过“深度学习”融合统整,提升学生适应现实生活、创造未来世界的综合素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信息技术改变了教与学。线上教育的利与弊值得我们深思,究其根本,“技术”终究只是一种工具、手段,关键是运用“技术”的人。人对“为什么、是什么”的深刻理解得益于对教育之“道”的理解,即对教育本源或学习本质的深入探究。唯此,教育才能依托工具的变化,实现“内容”的植入,完成技术支持下教与学的革新。
诚如威廉姆·吉布森所言:“未来已来,只是没有平均分配。”技术改变世界是扩大了机会鸿沟,还是缩小了个体差距?尚需时间检验。对于学校教育者,需要持以宁静而致远的态度,深入思考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重新定义“学习”与“成功”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技术支持下的未来生活必将由一系列“工作”而非一种职业组成,“学会学习”不仅是培育学生的学校追求,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必要能力。信息时代,人类唯有通过不断反思重塑自己,方能跟上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