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帮助学生面对变化的现状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动,并进一步与学习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是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导师制通过引导学生在校生活、开展班级活动、进行心理辅导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全员育人;德育导师制;积极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3-0015-02
【作者简介】刘琦,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教师,一级教师,无锡市锡山区德育能手,无锡市行知式青年教师。
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学业的一道关键分水岭。新的校园、新的班级、新的学习生活,让不少学生渐渐失去了初中时的学业优势,在自己、家庭、学校、社会更高的期望下,有的学生抗压能力较差,失去斗志,有的学生目标迷茫,失去努力的方向,有的学生行差踏错,人生陷入灰暗的泥淖……如何面对变化的现状,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动,适应高中环境,并进一步与学习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是高中生在这一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德育导师制,是学校在全员德育的背景下构建的学生积极心理培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在这一德育模式中,教职工全员参与,积极践行行动德育,在实践中引导开发学生的成长潜能,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与生活中,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就是在每个班级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全体任课教师为组员的德育工作小组,形成全员、全程、全科育人的德育机制,这一德育模式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关心学生心理变化,重视学生学业提升。在德育工作小组中,每位导师负责带5名左右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状况,给予肯定或鼓励;指导学生制订可持续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如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学习或心理方面的问题,能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并努力解决;创设各种活动平台,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舞台。
具体而言,德育導师制的实施,就是要求每一位导师提高教改的积极性,通过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寻找“共振点”、探索“生长点”、感悟“幸福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使他们学会学习,形成健康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达到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在活动中寻找师生的共振点
为了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消极心理,德育导师应关爱每一位学生,随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导师要能够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或专长,针对学生们的各种困惑或成长需求,如有的学生对编程有研究,有的学生对天文观测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民族舞很执着,有的学生对养花种草有偏爱,等等,积极组织各类技能比赛或展示性活动,多层次、多方位为学生提供成长的舞台和机会。通过这些活动,导师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成就学生,让学生在接受适合的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二、在研究中探索师生的生长点
对每一位即将成年的高中生来说,班级是他们成长的家园。如果班级具备友好融洽的人文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就会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道德观念的养成。为了实现这样理想的教育图景,德育导师除了认真学习任教学科知识外,还要多阅读班主任基本功与健康心理调适方面的书籍,从专业的角度开展学习与研究,并付诸德育实践。如除正常学科教学外,导师还要协助班级开展读书活动、团体班会、个别心理辅导等,传递积极理念,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积极乐观的状态;能够及时感知到学生的“负面”情绪并及时疏导,通过包容接纳和及时矫正等方式,调整学生心态,塑造学生积极心理,为学生成长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三、在关爱中感悟师生的幸福点
对于身处学业压力中的高中生来说,如果能够挖掘他们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发展,将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而这也正是每一位德育导师的工作目标。许多学生因不适应高中学习生活而形成的消极心理,并非“大道理”能够消除,而是需要单独进行“暖心”教育。德育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教,让学生接触优秀教师、感受优秀教师的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从而影响、引导和消除这些学生的消极心理,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使他们在逆境中奋起,重新获得奋斗的力量。
德育导师制,既发挥了德育小组团队协同育人的力量,更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育人实践,实现了全员德育制度创新。导师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的各种挑战,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邹建国.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9(7):88-89.
[2]魏男南.浅谈高中新举措“德育导师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197.
[3]胡剑豪.中学导师制实践回顾及困惑思考[J].社会心理科学,2014,29(Z1):167-173.
[4]杨李砚.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导师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3,27(S1):108-109.
[5]陈红.高中“导师制”工作的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