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华 马 炯
(江阴市中医院,江苏无锡 214400)
腰痛症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外伤、劳累、炎症及腰椎肿瘤等,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且病因复杂,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发病率高达84%,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再加上生活环境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患病群体逐渐低龄化[1]。患者疼痛部位多集中在腰部一侧或两侧,甚至波及到腿部,影响患者下肢行走能力,给其工作及生活带来不便。中医将疾病列为“下腰疼”范畴,认为疾病的发生与腰脊神经后支被卡压及受到刺激有关,疾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使得患者腰椎劳损严重,生活质量下降[2]。而中医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砭石疗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方式,在近几年得到广泛利用,同时其治疗方法得到改进,结合现代工具,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即电热中药砭石腰带疗法,其能在人体表皮产生红外辐射,借助温热之力,使得中药由表及里发挥功效,起到消肿止痛的效果[3]。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65 例腰痛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电热中药砭石腰带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如下。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5 月江阴市中医院就诊的65 例腰痛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抽签的方式随机分组实施研究,抽取单号的33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抽取双号的32 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组男性18 例,女性14 例;年龄24 ~70 岁,平均年龄(52.45±3.45)岁;引起腰痛的疾病类型:腰肌劳损10 例,骨质增生5 例,腰椎间盘突出12 例,椎管狭窄3 例,腰部肿瘤2 例。对照组男性19 例,女性14 例;年龄22 ~68 岁,平均年龄(51.78±3.52)岁;引起腰痛的疾病类型:腰肌劳损11 例,骨质增生5 例,腰椎间盘突出11 例,椎管狭窄3 例,腰部肿瘤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江阴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腰痛症的诊断标准,伴有腰部疼痛、畏寒沉重及屈伸不利的情况,天寒或潮湿时症状加重;②年龄20 ~70 岁;③患者意识清楚,积极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痛风、骨折、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及精神类疾病者;②对本研究所用中药过敏者。
对照组采用传统砭石疗法,将砭石置于55 ℃的温水中浸泡,水没过砭石2 cm 以上,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将其腰部暴露在视野下,采用漏铲将砭石取出,置于治疗盘上,待其晾干且温度适宜后,将其放置在患者腰部疼痛位置进行熨烫治疗,然后覆盖大毛巾,时间为10 min,2 次/d,连续治疗7 d。操作后为避免患者受凉,4 h 内不可淋浴,指导其多喝温水。
观察组采用电热中药砭石腰带疗法,参照骨科常规腰带的大小,制作电热砭石腰带,其长度为38 cm,宽度为16 cm。采用的中药方剂为:红花、独活、五加皮及桑枝各100 g, 桂枝300 g, 川乌及乌草各50 g,将以上中药全部研制成粉末,制作成外用散剂,装入电热砭石仪的中药包内。根据电热砭石腰带的长宽,制成大小适宜的药包,剂量为30 g,砭石腰带内缝制药袋,将药包与腰袋砭石外层紧贴,药袋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对其产生刺激。治疗时指导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将电热砭石腰带置于患者腰部,提前将腰带加热,并调节好温度(30 ~60 ℃),2 次/d,20 min/ 次,连续治疗7 d。
①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判断治疗效果,其中患者腰痛情况消失,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表示有效;患者腰痛情况好转,体征部分消失,偶尔疼痛,但不影响正常生活,表示好转;患者腰痛及体征未见任何改变,甚至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有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②腰痛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腰痛情况,分值0 ~10 分,0 ~3 分表示轻微疼痛;4 ~6 分表示中度疼痛;7 分以上表示剧烈疼痛。得分越高,患者疼痛越严重。③生活质量:采用GQOLI-74 评估,共74 个条目,每个条目为1 ~5 分,正向评分为1 ~5 分,负向评分为5 ~1 分,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等4 个维度进行评估,共19 个因子,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越佳。
使用SPSS20.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例(%)]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VAS 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VAS 评分对比(±s,分)
注:*表示与本组干预前对比,P <0.05。
组别 n 干预前 治疗1 d 治疗3 d 治疗7 d对照组 33 7.23±1.23 6.29±1.14 5.23±1.03 4.23±1.08观察组 32 7.20±1.18 5.11±1.08* 4.28±1.07* 2.11±0.23*t 0.100 4.281 3.647 10.865 P>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 物质生活状态 社会功能对照组 33 70.02±9.56 71.67±9.23 70.78±8.56 71.78±8.42观察组 32 82.45±8.67 82.67±9.34 81.17±9.33 82.18±9.16 t 5.486 4.776 4.681 4.768 p<0.05 <0.05 <0.05 <0.05
腰痛症是一种慢性疾病,由各种疾病导致,以腰部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常波及到患者下肢及臀部,影响其下肢行走能力,该种疾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要发病群体。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及生活压力的增大,该种疾病患病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对其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因此,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缓解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尽快恢复至正常生活中。
腰痛症临床治疗方式较多,中医治疗腰痛症有着悠久历史,其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受到临床推崇。砭石是人类医疗器械的鼻祖,具有独特的能量场,可作用于患者皮肤表面,产生红外辐射。《砭经》提出“砭治之效,惟动与热”,将热力传达至病灶位置,使得脉络得以疏通。中药砭石温熨疗法采用中药,借助电热砭石治疗仪,敷于患者患处,借助温热之力,使得药效从外到里发挥作用,通过经络运行,到达脏腑,起到疏通经络的效果,使得患者体内的邪气及寒气得以排除,进而起到镇痛消肿及祛病强身的效果[5]。本次研究采取的中药,其中红花可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独活可起到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的效果;五加皮可起到祛风湿及强筋骨的效果;桑枝能起到通经络、祛风湿、行水气的效果;桂枝能起到通阳、利水、补中、散寒的功效;川乌能起到祛风除湿及散寒止痛的效果;乌草能起到祛风除湿的效果,联合共奏,能起到温经止痛及祛风除湿的效果,与腰痛症的治疗原则相吻合。将以上中药研制成粉末,通过砭石的热力作用,将中药包里的中药成分透过皮肤渗透至人体经络,并通过气血沿着经脉运行,以起到舒筋散寒的效果。传统的砭石治疗方法耗时耗力,患者治疗时间久,易增加其腰部不适感,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砭石温度约半小时后自然冷却,无法长时间保持砭石热量恒定,当热量消失后,砭石表面的温度与皮肤温度一致,效力下降,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且加热砭石的冷热程度不易控制,早期较烫,增加患者不适感,降低其舒适度及依从性。而电热中药砭石腰带疗法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技术不断改进,其通过安装电热加热装置,通过微电脑反馈控制温度,使得砭石保持恒温,具备热疗、远红外辐射理疗及砭石疗法的优势,既发展了古代砭术,又有科技创新,其在临床得以广泛使用,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黄涛[6]等学者的研究中,将其用于寒湿型腰痛的患者中,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及寒湿症候积分得以显著下降,证实该种治疗方式更加安全,且对环境的污染小。彭小苑[7]等学者的研究中,将电热中药砭石用于风寒湿痹型腰痛患者的治疗中,结果显示,观察组在腰痛及举物持物受限方面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高达96.43%,显著比对照组的74.07% 要高(P<0.0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黎小霞[8]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电热中药砭石腰带疗法对于缓解患者腰部疼痛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更显著,其可推动气血运行,起到疏通经络、逐寒祛湿的效果,使得患者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综上可得,对腰痛症患者采用电热中药砭石腰带疗法可获得积极的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腰痛情况,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