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均,李新柱,杨永奕
(江门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广东 江门 529000)
现如今,我国工业、建筑业、交通业等飞速发展,急性颅脑外伤发生率随之升高,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关于急性颅脑外伤,快速抢救是关键所在,而医师及护理人员的配合是影响抢救效果的一大因素[1]。为了更好地为急性颅脑外伤提供护理服务,笔者以142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分组研究,观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急性颅脑外伤抢救效果的影响。现在汇报如下。
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外伤病人中选择142例作为本研究对象,且分成2组,设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71例。对照组共71例,男42例,女29例,年龄18-67岁,平均(45.92±4.82)岁,34例车祸伤,27例高处坠落伤,7例挤压伤,3例其他。研究组71例患者,男40例,女31例,年龄19-72岁,平均(45.12±4.57)岁,其中,车祸伤有31例,挤压伤有9例,高处坠落伤共29例,2例其他。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对照组。对照组71例通过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预检护士负责接诊,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送到抢救室。责任护士遵照医嘱,对症处理,包括采集血液标本、吸氧、心电监护与开放静脉通道等。主治医生开具各种申请单之后,护士带领家属进行缴费,随后安排检查,申请专科会诊,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备皮等),安全送到手术室,准确手术。
(2)研究组。研究组71例患者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具体如下:①接诊流程。预检护士接诊患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随后立即送到抢救室,和抢救护士交接工作,马上通知主治医生,到达抢救室,开展救治工作。②抢救流程。病人送往抢救室后,抢救护士做好接诊工作,且配合临床医师诊治,初步评估病情后,开设绿色通道,积极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等,维持呼吸道通畅状态,辅助护士拿到医生开具的各种检验单后盖上“抢”章,尽量在15-45分钟内获取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结果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取回。另外,积极与辅助科室沟通交流,借助电话联系方式,确保患者最短时间内完成各项检查,以免患者长时间排队、等候。除此之外,检查结果得到之后,通知专科医生进行会诊,完善术前准备,如备皮,并及时联系手术室,抢救护士将患者安全护送到手术室,且做好交接工作。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是抢救情况,主要包括4个指标,即缴费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备皮时间、急诊至手术室转移时间,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死亡情况。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比较发现,研究组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观察比较抢救效果()
表1 观察比较抢救效果()
研究组71例患者中3例死亡,死亡率为4.2%(3/71),对照组71例患者中8例死亡,死亡率11.3%(8/71)。组间数据分析比较,研究组死亡率比对照组低些,有统计学差异(P<0.05)。
急性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损伤,发生率高,且病情严重,十分凶险,进展速度快,应该立即抢救,降低死亡率。对于急性颅脑外伤,我们在抢救过程中,应该给予合理的护理,旨在提高抢救效率[2]。在医疗改革的推动下,护理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要素,也成为影响医疗水平的一个因素。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抢救中,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方式进行护理干预,明确各个医务人员的职责,其中,责任组长主要负责管理气道,1名辅助护士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且详细记录患者用药、转运等情况,另外,还有1名辅助护士主要负责患者的费用与电话沟通等情况,通过对接诊流程和急救流程的优化,确保抢救工作有序开展,快捷且高效,缩短各环节耗费的时间,尽早开展手术治疗,降低死亡率[3-5]。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抢救过程中,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要求护理人员树立循征护理意识,动态连续性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将患者作为护理的中心,坚持个体差异原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护理服务,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急诊护理流程,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护理整体质量[6-10]。这次研究通过比较发现,研究组抢救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比对照组低(P<0.05)。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颅脑外伤抢救中的作用显著,可降低死亡率,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