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瀛
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人生因拼搏而精彩。梦想引领人生,拼搏创造传奇——2016 年10 月31 日晚,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陕西大会堂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由徐新华编剧、江苏省淮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淮剧《小镇》一举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成为华东地区此次唯一获得我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的剧目。这是淮剧剧种首次获得的国家级最高奖,也是盐城市戏剧获得的国家级最高奖,开创了江苏省地方剧种历史先河,为江苏、盐城争得了荣誉!这既是江苏省淮剧团几代人的渴望,也是我们编剧人共同的梦想。我作为一名戏剧编剧的从业者,戏剧发展的参与者,戏剧辉煌的见证者,至今,我都难以平息内心的激动、喜悦与自豪。梦想与敬畏交织,回眸与感悟并存,使我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崇高、敬畏艺术,现在与大家分享盐城戏剧人“坚持梦想的过程”,确实是一件快乐而又意义的话题。
盐城市剧目工作室始建于1963年,初为盐城专员公署文教卫生处剧目工作组,后改为盐城地区文教局创作组、创作科,1984年7月,经盐城市编制委员会盐市编[1984]71号文件批准,将盐城市文化局创作科改为盐城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隶属市文化局,为独立核算全额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列编10人。正因为盐城市局成立了专业编剧单位,扩编了人数,放了好样子,带了好头。全市各县(区)文化局相继成立了剧目工作室,定编定人,这样剧本有人写,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做,队伍有人带。当时全市有专业编剧20多人,现在全市能坚持专业编剧有30多人,这一支队伍不但没有“水土流失”,反而队伍不断扩大,全市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构的创作队伍。试想,如果没有这一支队伍,谈什么盐城戏剧事业的振兴与繁荣?又哪有“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盐城现象”的美誉?35年来的实践证明,盐城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决策很有前瞻性、战略性、深刻性与先进性。
80年代中期,盐城市凡是在艺术创作上取得显著成绩者,不但可以得到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盐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解决剧作者、演职人员实际问题的政策。盐城市许多创作人员原来是普通农民或者是工人性质,然而,当他们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时,马上就可以解决户口性质,转为国家干部,例如,贺寿光、徐恒斌、卢冬红、陈明、董振林、孙智宏、邱锡俊等都是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受益者。盐城市还规定,取得二级以上职称的艺术创作人员,可以转为国家干部。这些年来先后有26人享受了这个待遇。所以,剧作者们感到搞戏剧创作有奔头、有希望,积极性高涨,创作了许多可圈可点、屡屡获奖的优秀作品。1985年,孙智宏创作的《花大姑说媒》获文化部首届农村戏剧评奖创作一等奖;同年,贺寿光、徐恒斌、宋泽夫编剧的《奇婚记》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荣获剧本、演出、表演、音乐等7个一等奖。1991年,徐恒斌创作的《难咽的苦果》参加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荣获新剧目奖。
35年来,盐城巿文化主管部门始终紧紧围绕创作这个中心不放,在全市剧目工作中,抓导向,端正创作思想;抓队伍,凝聚优秀人才;抓工程,发挥示范作用;抓管理,创造良好环境。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四季歌”的工作方法。即“春播、夏耘、秋收、冬储”。所谓“春播”就是春季创作题材规划会;“夏耘”就是夏季的剧本讨论和评奖;“秋收”就是秋季的新剧目会演;“冬储”就是冬季的剧本筛选入库,向外推荐、排演和发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每次活动盐城市局都有专项经费保证。这一整套的方式方法已形成了盐城市剧目生产形之有效的工作规律,而且在实践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相当可观的效益,即出现了好作品,又带出了一批年青作者,盐城市几乎所有的优秀剧目无一不是通过这种活动发现、培养、加工、精磨而成的。淮剧《鸡毛蒜皮》获第五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淮剧《十品村官》晋京参加庆“十六大”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
1985年4月,盐城市剧目工作室在《群众文艺》《工农兵文艺》《剧目选编》的基础上,正式创刊《盐城戏剧》,每年出刊1—3期,目前已出刊68期。每一期作品都是剧作者精神苦旅的结晶,不但凝聚着剧作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浸透着剧作者的审美、修养和情感,也记载着盐城戏剧事业的发展、壮大和繁荣。《盐城戏剧》见证了《奇婚记》《花大姑说媒》《黄海潮》《难咽的苦果》《鸡毛蒜皮》《太阳花》《十品村官》《三秀才》《大路朝天》《小镇》《小城》等戏剧作品从这里起步,走出盐城,走出江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19年,淮剧《小镇》赴欧洲巡演,先后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市、荷兰海牙以及阿姆斯特丹市等地演出,全方位地诠释了盐城淮剧文化的艺术魅力,讲述了盐城故事,传播了盐城声音,塑造了盐城形象,演出在当地观众中赢得普遍好评。可见,办好《盐城戏剧》刊物,是繁荣盐城戏剧事业的一项工作。几十年来,《盐城戏剧》创出了品牌,形成了特色,受到了好评。
从1985 年开始到2019 年,全市新剧本评奖活动已坚持了35年,这是盐城戏剧创作“四季歌”的重要环节。评奖活动之前先召开剧本通稿会,组织市里专家与作者面对面讨论剧本,肯定剧本的优点,指出剧本的不足,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这有助于拓宽作者的思路,使剧本的修改往往会有质的飞跃。一个月后,举办全市新剧本评奖活动,以通稿促进交流,以评奖激励成长,35 年来从未间断,共评出各类奖项大戏剧本548 部、小戏剧本355 个,其中,大戏剧本现代戏410部,古装戏77部,新编历史剧61部;评出一等奖大戏剧本70部、小戏剧本66个。这种先通稿、再修改、后评奖的活动形式,成效显著,很有影响。2019年是盐城戏剧创作丰收之年,全市新创作大戏25部、小戏20个,参评数量为历年之最;5个大戏作品获2018年度江苏省戏剧文学剧本奖;大型原创音乐剧《挥向天空的翅膀》获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项目;参演江苏省文华大奖、紫金艺术节的舞台剧目,大部分剧本来自盐城剧作家。
十年前,全国很有名气的三个“戏窝子”:四川自贡,福建莆田,再就是湖南常德。而今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盐城也是一个有影响、有实力、有人才的“戏窝子”。80年代初,江苏省淮剧团以《打碗记》《乔迁之喜》《炊烟袅袅》几台现代小戏演遍苏北城乡,并赴上海作炮戏演出。《解放日报》《光明日报》分别以《三出小戏,一炮轰动》《一台现代小戏,轰动盐阜城乡》为题为之喝彩。于是,盐城被誉为“小戏之乡”和“现代戏之乡”。接着,《奇婚记》《太阳花》《顾满堂家事》《鸡毛蒜皮》《青豆红豆》《来顺组长》《半车老师》《菜籽花开》《送你过江》《小镇》《小城》等现代戏先后在省和国家级戏剧活动中获奖。这些剧目写的都是平凡的常人,从常人的家庭中寻找、结构故事,从伦理和道德方面去设计矛盾冲突,以此来达到反映时代和社会的目的,这是“三小戏剧”的主要特征,也成了盐城戏剧的一个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