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薇薇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历史学科对史料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史料的研读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如何能让“材料研读”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历史的研究与学习都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之上,教会学生研读史料有利于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历史事件,构建完整的知识脉络,以客观性原则从细节之处感知历史,把握历史,为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研读史料,帮助学生树立实证观念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所谓的史料实证简单理解便是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客观性。历史教材的编写与观点的输出都是建立在真实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随意编撰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材料研读”模块可以印证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帮助学生树立起史料实证的观念,让学生在日后的历史学习中会学会遵循客观性原则,学会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结论。
例如,教师在教学《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了“材料研读”的内容。首先,本节课面向的是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历史,文言文功底较弱,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史料阅读方法的渗透。如在翻译史料时可要求学生不用逐字逐句翻译,而是整体感知材料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字音字型中分析语句意思;为生僻词加上注释等。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的事实,教师在介绍问鼎中原的故事后,出示了“材料研读”中的史料,让学生进行翻译后提出问题:“春秋时期诸侯替代周王操纵国家政治,那当时的社会应该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印证了教材的观点,又在史料现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合理推测了接下来历史事件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为学生其他核心素养的养成起到侧面的推动作用。
扩充史料,帮助学生直观感触历史
“材料研读”选择的史料是对时代典型特征的反映,为了丰富学生对历史细节的了解,教师可以阅读“材料研读”中的历史专著,结合教材选择更多史料,扩充史料内容,帮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历史。历史的学习是积累的过程,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风俗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聯系。通过对材料阅读的扩充与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大时代背景下的细节之处,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在教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便扩充了教材中“材料研读”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李世民的为君之道。首先教材当中的史料来源于《贞观政要》,是一本记载唐太宗言行的政论疏议。为了丰富学生的认识,让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更加完整,教师又选取了一些其他的材料,并设置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通过这些史料学生可以认识到“贞观之治”的到来与唐太宗的个人才能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此知识进行思考的能动性,也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观点,加强学生史料实证的观念,让学生通过细节之处了解唐太宗,在脑海中形成具体鲜活的盛世君主的形象,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丰富史料,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历史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时空观念,还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分析史料,理性的、多角度的看待历史事件,帮助学生能在观点不同的史料下总结出相对客观的结论,为其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史料,“材料研读”部分是教师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丰富不同观点的史料,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感知历史。
例如,教师在教学《洋务运动》一课时,便丰富了史料的内容。本节课是介绍中国近代探索历程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学生认清洋务运动的影响以及历史意义。教材在最后的“材料研读”中出示了李鸿章晚年对自己洋务事业的评价,认为自己的洋务事业只“虚有其表”。虽然洋务运动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的探索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多方面的了解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教师选择了一则与教材李鸿章观点不同的史料,“《中国全史》: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了有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的主张,这体现在……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为稍后而起的戊戌维新运动作了重要准备。”通过对观点不同的史料的分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宏观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历史教师在对初中生实施史料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立足史料教学强化整体课堂教学的成效性,需要灵活运用史料资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热情。总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材料研读”适当地融入其中。教会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从史料当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觉,让学生在史料的学习中整体的感知历史,为之后的深入探索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晨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