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艺术文化“虚实”之分研究

2020-04-27 08:39何茹意马志明
参花(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虚实意象

何茹意 马志明

摘要:本文在初探中国写意油画的同时,也发现“虚与实”的处理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绘画研究中一个永恒的课题。艺术家在创作中通过“虚与实”等语言的构建,让我们体会到绘画图式语言背后所表达出来的中西方艺术家的精神内涵和视觉中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 虚实 意象 审美差异

“虚与实”一直在艺术语言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学习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绘画艺术中,画面中“虚与实”的关系一直都被广泛关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有“虚景”衬托“实景”的表现手法——“布白”就是其中之一。同样,在中国古代书法中,也能找到“虚实”在笔画线条中的踪迹。由此可见,“空”比“有”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更加重要。随着时代变迁,“虚与实”的关系仍然在现代绘画造型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或以色彩的方式呈现,或以线条的方式呈现,“虚”即空、白、虚幻;“实”即有、真、实体,“虚与实”是绘画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它们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虚与实”的范畴可以是空与有、隐与露、疏与密、轻与重等。在绘画中,我们面前的人或物,是我们第一眼就能看见的,但是我们的视线范围内还有没有其他东西?答案是有的,但是作为眼前的主体物来说,它们都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着。关注点并不是它们,它们也只是模糊地承托主体,而主体却是很实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虚与实”在艺术表现中是相对而言的,没有虚的存在、实就不能显现出来;同等,实不存在,又何来虚?所以,“虚与實”这对范畴是建立在画面对比之上而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成,是绘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初学者来说,虚与实在画面中的关系往往片面地将物像的边缘模糊化,可是完稿后却发现画面显得既单一又呆板,总有什么地方没有处理好。殊不知,“虚与实”涉及的方面不单指边缘线这么简单,它们存在于画面中的明暗、色彩、笔法和细节的处理中,需要我们细细揣摩才能发现。简单来说,虚与实相比,色调更灰,明度更低,色彩过于单一,清晰度也更弱;而实与虚相比却正好相反,明度更高,色彩更加鲜艳,层次更加丰富,情绪度也强一些。因为这样的处理才能使主体更加突出,画面更加有层次感,有主次、前后之分。由此可见,一幅好的油画作品必须在三个方面相互统一:黑、白、灰,只有将画面中的“虚与实”落实到画面的每个角落中,才能给观者带来完美的视觉冲击力。

而油画通过颜料的堆砌、综合材料的构成形成画面中的厚与薄,这是油画的先天优势,在绘画创作中,通过不同的绘画工具(如刮刀、笔等)和不同的绘画材料(如油画颜料、塑型膏、综合材料等)的配合,能使画面变得更加丰富且有质感,虚处松松地带过,实处则多加塑造。如何使“虚与实”在画面中的衔接更加自然、更加和谐,是每一位绘画创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自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起,西方油画在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历经了古典、近代、现代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油画受当时的思想与文化的制约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从文艺复兴时期注重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到17世纪,开始强调冷暖、明暗的对比以及光感的塑造,再到19世纪在丰富油画的画面色彩上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以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为新的“真实”。20世纪的近现代油画中,百家争鸣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营造出更加丰富的油画语言,其中,“虚与实”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更新与演变。

古往今来,西方哲学对待“虚实关系”这一问题时,一直将“实”摆在首位,更将西方传统美学中实的认知比喻成镜子。《理想国》中提到,镜子的功能就像是艺术中的模仿能力,而拿着镜子360°旋转的人就好比是画家。当镜子转动你就能创造出世间万物——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与事物等一切对象。贡布里希称这一变化是“伟大的希腊艺术革命”。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家都在强调写实的才是美的,瓦萨里曾经说:“逼真应该得到最高的赞美。”他认为真正值得惊叹的作品是能将事物逼真地呈现在画布上。同时,认同“绘画的真实性高于一切”这一观点的还有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与恩格斯。这说明,当下“逼真”“传神”“写实”是审美的主流,能够引发广泛的关注。

文艺复兴时期,以达·芬奇为首的写实主义画法得到了发展,柏拉图提到——“区别真实事物与绘画作品的最大区别就是虚与实,因为真实事物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属于实的范畴,而艺术作品是一种虚的表现。”著名肖像画《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代表作之一,它代表了达·芬奇的艺术思想,这幅画像将这位女性的皮肤质感以清丽柔和的色调、细腻的表现手法刻画了出来,达·芬奇从光线当中的黑、白、灰着手,通过描绘女性头顶射下的光线,来突出主人公的明暗关系从而来表现画面中的“实”,而相对于前景的人物,背景则色泽更加暗淡、明度也更低,背景与人物的衔接处处理得隐隐约约。在“虚”与“实”的刻画下显示出这位女性的柔美与恬静。

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以人为本”写实主义的风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而“虚与实”在当下的明暗构成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简介:何茹意,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研究方向:油画;<通讯作者>:马志明)(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虚实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