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研究综述

2020-04-27 08:39凌燕君
参花(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画境赵孟頫实景

摘要:本文主要对赵孟頫所作《鹊华秋色图》进行背景及笔墨风格等方面的分析,并以近年来一些研究论文为参考,阐述笔者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 实景 笔墨传承 画境

一、引言

元代,是一个统治时间不长,但时势造英雄、名家辈出的时代,而这个时代的一位名家赵孟頫(1254—1322)不仅是书法家,还是书画同源的提倡者,他的绘画思想给画坛开创了新风格,也为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学术界对于赵孟頫的研究成果颇多,而关于《鹊华秋色图》的研究范围就要具体多了。本文主要对《鹊华秋色图》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来进行研究,如作品的创作原因、实景考证、师承关系与风格等。

二、对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分析和考察

(一)《鹊华秋色图》的时代背景

赵孟頫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是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的代表作品,该图为图卷、纸本、设色画,纵28.4 厘米,横90.2 厘米。原故宫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是赵孟頫42岁南归故乡为解友人思乡之苦,特为其好友周密所作。

赵孟頫于1286年应元朝皇帝忽必烈推行的政策被征召往燕京,而后驻守济南将近三年之久。元贞元年(1295),因元世祖忽必烈去世,被召回京,参与为元世祖修实录的差事,不久后,就辞官回到江南故乡吴兴(今浙江湖州),因此,42岁的赵孟頫与64岁的周密相遇于湖州,而周密原籍为山东,生长在赵孟頫的故乡吴兴,却从未到过山东。在赵孟頫《次韵周公瑾见赠》中写有“平生知我者,颇亦似公否”的诗句,此诗句很明显可以看出赵孟頫与周密互为知己,且亦师亦友的关系,所以,赵孟頫的归来,不仅是为了解周密的思乡之情,也是为了寄托对为官三载的济南深深的怀念之情,而创作了此画,并题跋以记其事:“公瑾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瑾说其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侧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

(二)《鹊华秋色图》的实景考证

在《鹊华秋色图》的实景考证这一问题上,孙萍和任保忠的观点都是华不注山和鹊华山。华不注山又名华山,位于济南东北郊的一座孤峰,是此地群山中最高的山峰。(《水经注》卷八·济水)仅仅寥寥几笔就描绘出华不注山的基本特征。“华不注”即是“花骨朵”的意思,形容的是含苞待放的荷花。而元代的王恽在《华不注记》中记载的景色正如赵孟頫所描绘的《鹊华秋色图》中的景色一致。而鹊山在济南城北方向,黄河北岸的一座小山,并没有华不注山有名,但相传扁鹊曾在山下炼丹,死后便埋葬于此,所以在每年七八月份,乌鹊便会飞满整個山巅,故曰“鹊山”。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可知,赵孟頫的名作《鹊华秋色图》看着虽是江南水乡之景,但确实是鹊华秋色之景的真实写照。

(三)从《鹊华秋色图》看赵孟頫的笔墨传承与风格

赵孟頫深受宋高宗赵构和他的父亲影响,而赵构以师古为尚,早期学习米芾、苏轼,后期则学王羲之、王献之。关于师承,元末明初宋濂在《宋文宪公全集》中记载:盖公之字法凡屡变,初临思陵,后取则钟繇及羲,献,末复留意李北海(邕)。此正所谓学羲,献者也。①此外,赵孟頫曾拜师于敖继公门下研习,所以尊称其为“老师”。还曾师从道长杜道坚和禅师中锋明本,其中受禅师中锋明本的影响较大,而赵孟頫则将此三人的思想学习并合而为一,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主张。除了以上这些人外,还有一人对赵孟頫的影响也很大,此人便是钱选,赵孟頫与钱选是元初画坛的佼佼者,经常互相交流切磋,所以二人互为挚友,关系十分密切。

赵孟頫在绘画上继承了董源、巨然以及李成、郭熙等人的绘画风格,技法上追求新的表现方式,尝试改变自南宋以来以刘李马夏为效仿的风格,为元及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才有这《鹊华秋色图》的新风格出现。以上是为孙萍所持观点。

而从《鹊华秋色图》中看赵孟頫的师承关系可不止以上一种说法,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同,而任保忠则认为可以分三路师承关系,分别为以下三种:一是师法董源,如《鹊华秋色图》《水村图》等;二是师法李成,和郭熙、王诜相近,例如《双松平远图》《重江叠嶂图卷》等;三是师法赵伯驹青绿山水,例如《谢幼与丘壑图》等。而刘舒予也持其师承董源的观点,所以每个人研究的方法、方向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在以上三人的观点中共同之处为师承董源,而笔者觉得这能成为共同之处也不无道理,从此图中可看出赵孟頫加强了线条的表现力度、皴染遍数减少,此处的画法很大程度上是师承董源之法,此画“少染”“多皴”的特点,也成为元代山水画风格的一个典型。

《鹊华秋色图》还有另一层意义,因为此画是赵孟頫传世作品中最早的纸本山水画作品,所以对后世山水画影响很大。此画形成的风貌,与作者运用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大有联系。与宋代相比最大的改变,是元代已有部分人用纸本进行绘画,因为以前大部分人绘画用的是绢,极少数人用纸,而从元代开始,大多数画家用纸本绘画,不用绢本。此现象的出现,究竟是绘画发展成就了造纸术的推广,还是造纸术的改进促进了绘画发展的步伐?但不管是哪个原因,最终的结果都促进了造纸和绘画向前发展的步伐。对绘画而言,纸本的运用使元山水画的视觉表现力更强,对于笔墨语言的书写性和“书画同源”的探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是其成为文人画的重要特征。《鹊华秋色图》是一幅对后世山水画影响很大的作品,因为它以纸本作山水画表现出全新的艺术视觉效果,使其推动了以纸本发展水墨的新道路。

(四)画境的营造

从古至今,中国画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而孙萍支持这一观点,她的文章中便提到清代蒲松龄的《华不注晴望》 和《聊斋诗集》中描绘了雨后华山的风景,碧波吹荡,繁花片片,白鹭飞翔,舟桥隐约……画面中有动又有静,写下了蒲松龄眼里所看到的华山之景以及心境。在明代方文也作了一首描绘华不注山的诗,此诗与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可说是相类似的,可见中国画与诗歌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因为在某些地方的处理上显现出惊人的相似。此外,画境的营造还有一点是可游可居,即是让人看了此画便犹如在画中游览般轻松惬意之情,能使文人士大夫满足其内心的精神需求和隐居世外桃源生活的触动。

在《鹊华秋色图》画境的营造方面,任保忠与孙萍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抒写逸气,借物写心,尽管是借物成诗再绘之,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同的是更注重以笔墨、气韵来体现画中的意境,就如意在笔先,气尽意在,笔断意连。

三、部分研究者对《鹊华秋色图》的研究

(一)孙萍的研究

从孙萍研究《鹊华秋色图》的文章可以看出,她是以最基本的归纳和考证研究方式对其进行阐述。文章基本叙述了《鹊华秋色图》的创作时代背景和原因、画中的实景考证、赵孟頫的笔墨传承及风格、山水画的意境,但叙述时代背景和原因相对简单,只是略述赵孟頫是受周密的思乡之情所触动,而为其绘制济南之景的《鹊华秋色图》而已,并未深层次地分析赵孟頫为周密绘制此图的原因,而二人的关系如何,这些在文中都略过了,同时描写山水画的意境也写得不够全面,所以,一个研究者对所需研究的对象了解得不够充分,考察不够细致,则说明研究者应该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方可解决此问题。然而,这篇文章与其他两篇文章不同之处是,笔墨传承及风格上写了赵孟頫与“元四大家”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另外两个研究者的文章并未提及。

(二)任保忠的研究

任保忠的文章整体内容上叙述得比较细致,除了描述和分析《鹊华秋色图》的基本信息之外,还做到了以小见大,以《鹊华秋色图》一图来看赵孟頫对于绘画创作的思想,而且还从五个方面——师法自然,师古通变,自身的格调,绘画能力與文人士气的结合统一,归隐田园隐逸思想的解析,分别进行介绍,即是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

(三)刘舒予的研究

刘舒予对《鹊华秋色图》研究的切入点与其他两篇文章很不一样,是对画面的表现进行分析,如从章法、笔墨、设色上进行叙述,并研究此画对后世的影响,从元四家的影响到明清两代画家,转而再到对近现代画家及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写了“由《鹊华秋色图》引发的对当下山水画的思考”并表述当下的现状以及造成此现状的原因。这篇文章的切入点及叙述方式都由小及大、由古至今,描述了《鹊华秋色图》对后世乃至对研究者自己的影响。

四、结语

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而且至今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鹊华秋色图》中,赵孟頫运用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当时画坛的新风,不仅如此,它还将继续影响我们当代的中国山水画,促进其繁荣发展。

注释:

①陈云琴:《松雪斋主——赵孟頫传》,浙江人民出

版社,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任保忠.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浅析[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

[2]刘舒予.洗工得意,意匠经营——从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引发对当代山水画的思考[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6.

[3]孙萍.试论赵孟頫《鹊华秋色图》[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2.

(作者简介:凌燕君,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研究方向:国画)(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画境赵孟頫实景
金湖县创新“实景式”培训 提升精准执法水平
数字博物馆 线上实景游
李可染《杏花春雨江南》画境
再谈“画境之制”
赵孟頫《汉汲黯传》
仙乡画境桂花香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论山水实景剧与山水实景演出的区别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赵孟頫与赵体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