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当求“识”多多

2020-04-27 08:53郭影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识学科知识常识

郭影强

最近读到某知识笔记工具的推广文章,其中“知识、常识和见识”3个词令我眼前一亮。

在寒假以及新冠居家期间,我因研究性学习和学生有一些交流。较之新冠疫情,猪肉价格的超常规上涨在上学期期末是一个民生大热点。有学生选择这个主题做研究性学习,倒也切合现实关切。新冠疫情发生后,用网络平台开展“停课不停学”活动,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新冠疫情的项目式学习。本次居家的网络学习,给了学生以较为方便的网络使用条件;新冠疫情的现实影响,又具备相当的切身重要性。相信很多人会同意,开展新冠疫情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性学习机会。然而当我询问几位熟悉的学生,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积极响应,个中原因自不可一概而论,如有个小组6人,2票赞成4票放弃,决定不进行这一研究。

影响学生思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给予学生选择自主权的时候,我是否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引导性认识和学习支架?

联系起来看,我们现在要研究和追求的学科核心素养框架,像是学科里正襟危坐的严肃老师;知识、常识和见识3个词则像是从综合角度来揭示核心素养的三个闪光面。

当学生去研究现实问题的时候,能否发现正在学习的概念是研究的必备基础?以猪肉价格上涨为例,学生分析出事件报道中“传播过程”“信息与载体”的概念、猪肉价格和生猪价格(其他学科)的概念等,把生活经验的视角转化为学科概念的观察视角。新冠疫情发生以后,经历了几次概念变迁,开始叫不明原因肺炎,然后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后世卫组织正式将其确定为covid-19。民间还有带有偏见的疫情发生地指称现象。这些说法,哪个是学科角度的,哪个是非学科角度的,其判断依据可以用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概念去分辨。区分生活中使用的概念是学科的,还是口语的,应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认知目标。

揭示出现象或主题研究中正在学习的具体概念的作用,以提升观察和思考水平,正是对学生构成“跳一跳”可达的目标设计和行动追求的研究点。而教师是否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介绍,是吸引学生认识到学科知识与现实本是自然相关又有所区别的认知兴趣点。

学科知识什么时候才算常识?常识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初步检验的。它是有些知识的通俗表达,本是我们普通人应具备的基础的、日常生活情境下融于默会行动中的知识。比如,说猪肉价格关联到营养为基础的生活成本,而新冠肺炎则是生理疾病,这就是常识。

常识和知识有什么不一样?显然,研究性学习经历了知识的情境化考察,但又必须以数据和调查为支撑,以较为丰富的数据呈现(如列表、图表)来精确化,达到结论的简明、易传播。经历了概念辨析、现象观察、过程和逻辑的探究、结论的归纳和再转述等,学科知识得到了转化,生活常识得到了深化。

经历了上述过程,学生的见识得到了成长,而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识”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提到学识,我这里借来指代学生的元认知学习能力。以PBL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例,学生习得一种综合活动形式的学习技能和思维方式,把知识、思维和行动方式自然融合在一起,我稱之为一种“学识”。居家学习的环境,新冠疫情的冲击,如果能把基本素养的学习与养成转化为一种融合知识、常识和学识、见识的活动,想必是极好的。

猜你喜欢
学识学科知识常识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高校教师自我学习的方向探究
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