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痹的证治

2020-04-27 08:32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年1期
关键词:风邪通络活血

李满意 刘红艳 娄玉钤

【摘 要】 风痹为诸痹之首,五淫痹之一,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常见痹病。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风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风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风寒痹阻、风湿痹阻、风寒湿痹阻、风热痹阻、风湿热痹阻、营卫不和、血虚风痹、血瘀风痹等8型)。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风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风痹又称行痹,是以风邪为主导致的以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痹病[1]。风痹是按五淫(风、寒、湿、热、燥)病因分类的风湿病,是五淫痹之一[2],为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风痹、行痹均首见于《黄帝内经》。风痹见于《灵枢·寿夭刚柔》;行痹见于《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风痹是以病因命名的,而行痹是以临床特征命名的,是风痹别名之一。此后,大部分医家秉承《黄帝内经》而沿用“行痹”之名。而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明确提出“风痹”定义,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多者为风痹。”与行痹含义相似。明清之后,医家认识逐渐一致,风痹即行痹,如清·秦之祯《症因脉治》曰:“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西医学的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风湿症、纤维织炎综合征等可出现风痹表现[4]。风痹作为最常见的痹病,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风痹的病因病机

风痹的内因为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或脏腑功能失调,风自内生;而风为百病之长,且不能独伤人,故寒、湿、热等其他淫邪常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因此,外因为风邪或挟寒、湿、热等邪侵袭,但其主要致病因素为风邪。

1.1 风邪入侵 平素调摄不慎,或气候变化,风邪侵袭,痹阻肌肤经络、肢体关节,气血不通,而发风痹。如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宋代《圣济总录》曰:“以血虚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經络,攻注关节,故荣卫凝涩,骨节疼痛,不可屈伸也。”清·尤怡言:“风气虽微,得以直入血中而为痹。”

1.2 正气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营卫不和,卫阳不固,或病后失养,精血不足,腠理空疏,风邪或挟寒、湿、热等邪乘虚侵袭,或肢体关节失养,而致痹。如《灵枢·五变》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诸病源候论》曰:“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则言:“风痹之证,大抵因虚者多,……惟血气不充,故风寒得以入之。”《症因脉治》也曰:“风痹之因,或元气不充,或病后体虚,或饥饿劳役,风邪乘之,则风痹之症作矣。”

1.3 内风致痹 内风也可致痹,内风是指风由内生,主要由于肝的功能失调所致。肝阳偏亢、虚风内动等致气血逆乱,经络痹阻而为痹;或肝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进而致痹。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行痹……肾不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筋骨。”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曰:“血虚生风者,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

1.4 瘀痰痹阻 风邪或挟寒、湿、热等邪侵入体内,邪滞不祛,日久凝涩,瘀阻经络、筋骨关节而致痹;或情志不遂,气滞血瘀,感受风邪,邪瘀更甚,而致本病。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圣济总录》则曰:“风邪乘虚,与血气偕行,使营卫凝涩,随所注处,悉为疼痛。”

总之,风痹的病因病机不外“虚、邪、瘀”[5]三类。本病以实证为主,但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病邪以风邪为主,可挟有寒、湿、热等邪;虚以营卫气血不足为主。基本病机是风邪为主导致气血痹阻肢体关节。其病位在肢体、关节、经络,尤以上肢、肩背部多见,少数发于肌肤,可涉及心、肝、肾等脏。

2 诊断要点

有感受风邪病史,初起常有恶风、发热等症;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以“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疼痛部位以上肢及肩背部多见,可出现关节肿胀、屈伸不利等表现。

3 风痹的辨证论治

风痹的主要治疗原则为祛风通络。但具体治法多种多样,既有祛风驱邪,又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等;同时注意应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6]。如《医宗必读》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

3.1 风寒痹阻证 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恶风畏寒;上肢及肩背部关节屈伸不利,天气变化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或弦紧。

分析:本证多为风邪为主挟寒邪侵袭机体,留滞经络,阻碍气血而致。风性善行,故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恶风,以上肢及肩背部多见;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故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畏寒;天气变化加重,苔薄白,脉浮缓或弦紧均为风寒痹阻之象。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方药:防风汤(《圣济总录》)加减。方中防风、麻黄祛风散寒;秦艽、桂枝、葛根解肌止痛;茯苓健脾渗湿;羌活、独活、豨莶草、威灵仙祛风胜湿;当归、川牛膝活血通络。诸药共用,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之效。若上肢疼痛者,加川芎、白芷;下肢疼痛者,加独活。

3.2 风湿痹阻证 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肿胀、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气候突变或阴雨天尤甚,小便不利;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分析:本证多为风邪为主挟湿邪侵袭机体而致。风邪善行而数变,故风邪侵袭,则见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湿性粘滞重着,故湿邪侵袭则肢体关节肌肉肿胀、重着,小便不利;风湿相搏,痹阻气血,经络失和,故肌肤麻木不仁;气候突变或阴雨天则湿邪较甚,故症状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浮缓或濡缓,均为风湿痹阻之候。

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方中羌活、防风善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三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而疏利关节;豨莶草、海桐皮祛湿除痹;蕲蛇搜风通络;川芎理气活血;苍术、白术、陈皮、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3.3 风寒湿痹证 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凉痛、沉困;关节局部肿胀,遇风寒或气候剧变疼痛加剧,屈伸不利,怕风怕冷,得温痛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沉紧。

分析:本证多为风邪为主挟寒湿之邪侵袭机体而致。风性善行,走窜不定,风邪入侵,可致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血,经络不通,故伤于寒而见肢体关节凉痛,遇风寒或气候剧变而加剧,屈伸不利,怕风怕冷,得温痛减;湿性重浊,易使气机阻滞,伤于湿则肢体关节肌肉肿胀、沉困;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湿痹之象。

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方药:蠲痹汤(《医学心悟》)加减。方中羌活、独活、秦艽、桑枝、苍术、海风藤祛风除湿蠲痹;当归、乳香、川芎、木香活血理气通络;细辛、桂心温阳散寒,加当归、甘草以扶助正气。全方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若痛甚者,加威灵仙;风偏盛者,加防风;寒盛者,加制附子;湿盛者,加防己、薏苡仁、萆薢。

3.4 风热痹阻证 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局部热感;上肢及肩背部关节屈伸不利,肌肤可见红斑、结节,得冷稍舒,遇热则重,伴发热、汗出、恶风、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分析:本证多为风邪为主挟热邪侵袭机体所致。风、热之邪均为阳邪,开泄腠理,善行数变,故为病,而见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局部热感,以上肢及肩背部多见;阳热之邪郁阻肌肤,痹阻经络,气血失和,故见肌肤红斑、结节,关节屈伸不利,遇热则重,得冷稍舒,口渴;风邪侵袭,营卫不和,而见恶风、汗出、发热等;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痹阻之象。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方药: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方中防风、羌活、秦艽、白芷祛风通络;茯苓、白术健脾渗湿;生石膏、知母、生地黄、黄芩、豨莶草清热通络;地龙加当归、生地黄、白芍、川芎活血养血,即治风先治血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清热、活血通络之功。若游走痛甚者,加威灵仙、海风藤;局部肿胀甚者,加薏苡仁;肢热有红斑者,加忍冬藤、桑枝;发热不退者,加蒲公英、玄参;关节肌肉疼痛者,加忍冬藤、姜黄、威灵仙;汗出恶风者,加桂枝。

3.5 风湿热痹证 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重着,局部热感;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得冷则舒,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皮肤可见结节、红斑,或手指青紫麻木,溲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濡数,或浮数,或弦滑数。

分析:本证多为风邪为主挟湿热之邪侵袭机体,或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所致。风湿热邪侵袭,痹阻于气血经络,故见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肿胀、重着,局部热感,屈伸不利,得冷则舒;内热壅盛,故见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溲黄;热盛化瘀,壅滞痹阻,故见皮肤结节、红斑,或手指青紫麻木;恶风、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风湿热盛之象。

治法:祛风除湿,清热通络。方药: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合四妙丸(《成方便读》)加减。方中桂枝、羌活祛风通络;石膏、知母清热除痹;黄柏、苍术清热燥湿;薏苡仁、木瓜健脾利湿,舒筋缓急;粳米、甘草益胃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除湿、清热通络之功。若热偏重者,加生地黄、牡丹皮;湿偏重者,加防己、萆薢。

3.6 营卫不和证 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恶风怕冷,项背强痛,或头痛,发热汗出,或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分析:卫阳不固,腠理空疏,则风邪侵袭,营卫失和,风邪入于经络,闭阻气血,故肢体关节游走疼痛,肌肤麻木不仁;风邪外束于太阳经,故头痛、怕冷,项背强痛,汗出而恶风;正气卫外,阳气浮盛则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均为营卫不和、风邪犯表之征。

治法:调营和卫,祛风通络。方药:桂枝汤(《伤寒论》)合玉屏风散(《医方类聚》)加减。方中桂枝解肌发表,白芍和营敛阴,桂芍同用,调和营卫使腠理密固,生姜助桂枝解表,大枣佐白芍和营;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助黄芪固表,两者同用,又可健脾培中,以资化源;防风、独活、秦艽、海风藤祛风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调营和卫、祛风通络之功。若畏寒重者,加麻黄、艾叶;气虚明显者,加太子参;汗出明显者,加浮小麦。

3.7 血虚风痹证 肢體关节肌肉游走性酸痛,面色无华;肌肤麻木,筋惕肉瞤或肌肉痿软,心悸、气短,劳累后诸症加重;舌淡红,苔薄白或薄少;脉沉细弱。

分析:本证多因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精血亏虚,气血化源不足,风邪乘虚入侵;或风痹日久,阴血耗伤;或肝血亏虚,虚风内生所致。风邪流注于筋骨肌肉,搏结于关节,故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酸痛;精血亏虚,筋骨肌肉脏腑失养,则见面色无华,肌肤麻木或肌肉痿软,气短、心悸;血虚风动,则见筋惕肉瞤;劳累后症状加重,舌淡红、脉沉细弱,乃血虚风痹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祛风通络。方药:三痹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方中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当归、白芍、川芎、甘草益气养血,扶正固本;桂枝、独活祛风通络;牛膝、鸡血藤加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通络,有治风先治血之意。全方共奏养血益气、祛风通络之功。气虚明显者,加人参;血虚较甚者,加何首乌、熟地黄。

3.8 血瘀风痹证 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皮肤肌肉有针刺感,或者痛处渐趋固定,怕风怕冷,或肌肤瘀斑,舌质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涩。

分析:本证多因风邪侵袭,或挟他邪侵入体内,邪滞日久,瘀血痹阻而致;或情志不遂,气滞血瘀,加之感受风邪,经络肌肤痹阻而致。风邪侵入,流注于肌肉关节,故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怕风怕冷;瘀血阻滞,气血不通,故皮肤肌肉有针刺感,或者痛处渐趋固定,肌肤瘀斑;舌质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细涩,乃血瘀风痹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方药: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方中羌活、秦艽、青风藤、络石藤、桑枝、老鹳草祛风通络;桃仁、红花、地龙、没药、五灵脂、香附活血化瘀止痛;牛膝、当归、川芎活血养血扶正,也有治风先治血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功。若兼痰浊者,加白芥子、胆南星、土贝母;肝郁气滞者,加郁金、柴胡。

4 病案举例

【病案1】患者,女,36岁,2006年7月26日

就诊。以全身多处凉痛,怕风怕冷4年,加重伴上半身肌肉游走性疼痛1个月为主诉。患者4年前因生气后受风寒,出现全身多处凉痛,遇风冷加重。2年前来河南风湿病医院口服医院制剂治疗,症状明显缓解。但近1个月来,症状加重。现在症:上半身肌肉游走性疼痛,自觉肌肉针刺感,双肘、双膝关节凉痛,怕风怕冷,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诊断:风痹(血瘀风痹)。治宜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处方:当归15 g、生地黄15 g、川芎15 g、炒白芍30 g、全蝎9 g、老鹳草30 g、川楝子30 g、黄芪30 g、郁金15 g、青风藤30 g、络石藤30 g、羌活20 g、桑枝20 g、香附15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院内制剂瘀痹平片、寒痹康片继续服用。

2006年8月3日二诊,患者诉肌肉针刺感较前减轻,双肘、双膝关节凉痛缓解,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中药守方继服7剂。

2006年8月12日三诊,患者诉肌肉针刺感消失,双肘、双膝凉痛已不明显,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之后又服上方70余剂,症状消失,停服中药后继续服用院内制剂瘀痹平片、寒痹康片。至2007年初症状无反复,药物全部停服,随访至今病未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为风痹,证属血瘀风痹。因情志因素,加之感受风寒之邪,气滞血瘀,而致本病。治当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以四物汤、全蝎、香附活血化瘀,佐以郁金、川楝子理气疏肝;羌活、桑枝、青风藤、络石藤、老鹳草祛风通络;同时四物汤又可养血扶正,以达“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诸症消失。本案针对病机虚邪瘀三者,以去风邪化瘀血为主兼扶正,虚邪瘀三者根据程度而兼顾治疗,取得良效。

【病案2】患者,女,36岁,2019年9月4日就诊。以全身游走性疼痛2年为主诉。患者诉2年前夏季因劳累受凉双膝关节间断疼痛,在当地诊所予以“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治疗,症状明显减轻。但之后四肢关节出现游走性疼痛,双手、双肩、双踝等关节间断反复发作,痛处不定,未予治疗,后经别人介绍来诊。现在症:多关节游走性疼痛,恶风,双手、双膝、双肩等关节间断疼痛,肿胀不明显,口干渴、眼干涩,有异物感;脉弦细,舌淡红,苔黄。诊断:风痹(风热痹阻)。治宜祛风清热,活血通络。处方:生石膏20 g、知母20 g、生地黄30 g、黄芩9 g、豨莶草30 g、防风9 g、羌活15 g、秦艽12 g、威灵仙20 g、地龙9 g、当归20 g、白芍12 g、川芎9 g、甘草6 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院内制剂热痹清片、瘀痹平片口服。

2019年10月10日二诊,患者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明显减轻,口干口苦、眼干涩明显缓解。但易上火,面部有皮疹,脉弦细,舌淡红,苔薄黄。上方加柴胡9 g、忍冬藤30 g、白花蛇舌草30 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院内制剂热痹清片、瘀痹平继续服用。

2019年12月11日三诊,患者诉关节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口干眼干涩也消失;脉弦细,舌淡红,苔薄黄。中药停服,继续服用中成药3个月以巩固疗效。按语:本例患者为风痹,证属风热痹阻。因劳累感受风热之邪而致。治宜祛风清热,活血通络。方中威灵仙、秦艽、防风、羌活祛风通络;生石膏、知母、生地黄、柴胡、黄芩、豨莶草清热通络,上药祛风清热驱邪为主;地龙加四物汤活血养血,瘀、虚兼顾。全方以祛风热之邪为主,兼活血补血,针对“虚邪瘀”病机治疗,故获疗效。二诊风邪明显减少,但热邪仍较明显,守方加柴胡、忍冬藤、白花蛇舌草加大清热之力;院内制剂热痹清片清热养阴,瘀痹平片活血通络,配合汤剂,针对风热之邪偏胜,虚、瘀较少之病机,以去风热之邪为主,活血化 瘀与养阴扶正兼顾,效果明显。

5 结 语

风痹为诸痹之首,五淫痹之一。风痹发病以风邪为主,多以游走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多出现在风湿病早期,故在基层多见。很多现代风湿性疾病早期都可表现为风痹。风痹病位在肢体关节,病位较广,尤以上肢、肩背部多见,少数发于肌肤,可涉及心、肝、肾等脏腑。本病以实证为主,但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其邪以风邪为主,兼挟寒、湿、热等邪,虚以营卫气血不足为主。风痹内因为卫阳不固,腠理空虚,或虚风内生;外因为风邪或挟寒湿热等邪入侵。其基本病机为风邪为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痹阻肢体关节经络。风痹治疗,首当辨其虚实及所兼挟病邪,根据病情,辨证论治,或祛风驱邪,或养血扶正,或活血通络,使气机调畅,风邪自除。若用药恰当,治疗及时,则预后较好;若病情迁延,正虚邪恋,甚则出现脏腑病变,治疗较难,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风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1):73-80.

[2] 娄玉钤,李满意.“五淫痹”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37-39.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級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5-54.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6] 李满意.“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治疗行痹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7):517-518.

收稿日期:2019-10-12;修回日期:2019-11-15

猜你喜欢
风邪通络活血
糖尿病肾病早期给予养阴益气活血汤的疗效评价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滋阴养血通络贴对痛风肾蛋白尿影响的临床观察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
自拟清热活血汤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86例
芪藤竹黄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43例
养肺活血法治疗肺纤维化组方用药规律辨析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