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莉,吴 娜*,兰 蓝,任 丽
(重庆市渝中区妇幼保健院,重庆 400021)
睡眠在个体恢复身体、精神疲劳,提高免疫力,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护士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工作强度大,专业水平高,注意力高度集中,带来繁重的工作压力[2]。由于工作性质的要求,夜班的轮值工作必不可少,然而频繁的夜班轮值以及高强度的夜班工作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规律,严重影响了护士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同时对其家庭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维持都带来负面影响。本实验为探究轮值夜班护士睡眠心理状况及缓解措施,现将在本院值班的84位护士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
将于2019年3月—2019年9月在本院值班的84位女性护士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中不轮值夜班的42位护士设为对照组,而轮值夜班的42位护士为观察组。两组护士的一般资料(年龄、工作时长)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年龄在25-35岁;(2)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者;(3)所有护士均自愿参与该课题研究。排除标准:(1)怀孕者;(2)难以配合开展本项目者。
对照组采用白班工作模式, 工作时间为每日8:00—18:00,中途择机休息2 h。观察组采用6人夜班轮值工作模式,工作时间为当日8:00—18:00,中途择机休息2 h;次日15:00—22:00;(第三日)22:00—8:00(第四日);第六日8:00—18:00,中途择机休息2 h。以此类推。因值夜班护士只有1个人,中途无法休息。
通过对两组护士生理表现、失眠情况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统计,比较分析两组护士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实验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平均值±标准差)形式表示。P<0.05表示数据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观察组护士出现皮肤暗黄、黑眼圈重、皮肤暗斑、内分泌紊乱和月经不调的比例分别为84.85%、39.39%、63.63%、90.91%和51.52%,显著高于对照组护士12.12%、0%、3.03%、6.06%和3.03%(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士生理表现比较[n(%)]
观察组无失眠的护士占比6.06%,显著低于对照组96.97%(P<0.05);而观察组中失眠至凌晨2点的护士最多,其次是失眠至凌晨1点和3点(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士失眠情况比较[n(%)]
观察组担心不孕不育、无时间陪家人和无时间社交的护士占比分别为0%、0%和9.09%,显著低于对照组84.85%、33.33%和90.91%(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士心理及社交情况比较[n(%)]
多休假1天后,轮值夜班护士的焦虑情绪和疲惫状态占比分别为24.24%和30.30%,显著低于休假前87.88%和96.97%(P<0.05);而轮值夜班护士的高效率工作和集中注意力的占比分别为84.85%和66.67%,显著高于休假前87.88%和96.97%(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延长休假对轮值夜班护士精神状态恢复情况比较[n(%)]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护士出现皮肤暗黄、黑眼圈重、皮肤暗斑、内分泌紊乱和月经不调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护士;观察组无失眠的护士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中失眠至凌晨2点的护士最多,其次是失眠至凌晨1点和3点;观察组担心不孕不育、无时间陪家人和无时间社交的护士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多休假1天后,轮值夜班护士的焦虑情绪和疲惫状态显著低于休假前;而轮值夜班护士的高效率工作和集中注意力显著高于休假前。轮值夜班时间过长,应累积多余小时,累计到8 h后给予补休。此外,休息时间尽量不让轮值夜班护士加班,让轮值夜班护士休息好,且睡眠充足,让护士有休息的时间陪伴家人。通过调查发现,夜班护士有明显的焦虑状况和不良情绪,其身体健康也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合理的假期安排可以缓解其精神压力,具有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