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旭乔
河南内乡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内乡 474350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的严重晚期并发症,具有起病急、进展快,以及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特点,血肿清除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手段[1-2]。选取2017-02—2018-05间我院收治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比较开颅血肿清除术与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的效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98例患者均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脑CT检查确诊[3]。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45~82岁,平均63.58岁。丘脑出血10例,基底节出血28例,脑叶出血11例。将行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的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46~83岁,平均64.69岁。丘脑出血11例,基底节出血27例,脑叶出血11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1)观察组:仰卧位,局麻。在CT立体定向仪的引导下,选取最大血肿层面作为穿刺层面;遵循路径最短、损伤最小、血肿清除最彻底原则确定穿刺方向。采用长20 cm、直径3~5 mm,带有刻度的颅脑外引流器行穿刺。若血肿为圆形,将最大血肿层面作为中心点,颞部入路;若血肿为纺锤形或肾形,则取前额入路。穿刺后,引流管尾端接5 mL注射器,分次缓慢抽吸血肿总量的20%~50%。封闭引流管,接通颅脑外引流器。通过三通阀将溶入3~5 mL生理盐水中的2~3万单位尿激酶注入血肿,1~3次/d。关闭引流管3~6 h后开始引流。术后3~5 d(血肿消除80%~90%)拔除引流管;术后7~10 d拔除脑室内引流管。 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根据头颅CT选取最大面积血肿中心为靶点,定位,标记。开颅,清除血肿,放置引流管,关颅。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1)观察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估神经功能(共42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根据ADL量表Barthel指数分级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共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能力恢复越好)。(2)疗效判定: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基本恢复正常,NIHSS评分降低85%~100%为基本痊愈。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均显著好转,NIHSS评分降低45%~84%为显效。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有所好转,NIHSS评分降低15%~44%为有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NIHSS评分降低不足15%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例数/49×100%。
2.1疗效观察组基本痊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84%(45/49);对照组基本痊愈12例、显效21例、有效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5.51%(37/4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1,P=0.029)。
2.2NIHSS、ADL评分2组患者术前的NIHSS、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ADL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NIHSS、ADL评分比较分)
高血压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若出血量过多,易引起患者死亡,故及时消除血肿,控制颅内压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疗效良好,但具有创伤大、并发症多等缺陷。近年随着影像学诊断水平的提升与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锥颅碎吸术已逐渐替代了传统开颅术,其中立体定向穿刺术进一步减轻了手术创伤而广泛应用于临床[4]。
收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接受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患者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ADL评分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实施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与有关文献资料的结果一致[5]。李政立等[6]的研究结果亦表明,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的优势为:(1)手术操作简单,可在基层医院开展。(2)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3)局麻下施术,可有效避免气管插管全麻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4)创伤小,适用于高龄及全身情况较差者。(5)一次性颅脑外引流系统具有较强的密闭性,感染风险低,安全性高[7]。(6)术前准备与手术时间短,患者入院后短时间内即可行手术清除血肿,可快速消除血肿对组织的压迫,有效提高治愈率。
总之,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流术可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