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军
河南巩义市人民医院骨科 巩义 451200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是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的一种骨科常见疾病。以腰背痛、后凸畸形、活动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保守治疗制动时间长,压疮、肺炎、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多,且能加快骨质疏松进程。因此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收集2017-01—2018-12间在本院接受手术的68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比较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双侧PVP的疗效。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患者均为新鲜单节段OVCF,双侧椎弓根、椎体后壁及后柱完整。排除:(1)多节段脊椎骨折、爆裂脊柱骨折或合并脊髓神经损伤。(2)非骨质疏松性症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3)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及存在其他手术或麻醉禁忌证者。患者均签署早期同意书。根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单侧组(36例):男6例,女30例;年龄61~79岁,平均72.01岁。骨折原因:跌伤19例,撞伤8例,无明显外伤史9例。伤椎部位:T102例,T114例,T126例,L18例,L212例,L34例。双侧组(32例):男4例,女28例;年龄61~80岁,平均72.80岁。骨折原因:跌伤17例,撞伤7例,无明显外伤史8例。伤椎部位:T102例,T113例,T125例,L18例,L211例,L33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1]单侧组采用单侧PVP:患者取俯卧位,腹部悬空,C型臂透视定位伤椎并做标记。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尖刀做0.5 cm皮肤切口,于椎弓根外上缘10~2点钟方向,与矢状面呈15°~20°夹角进针穿刺。针尖达椎体前中1/3,正位透视穿刺针尖到达或接近棘突中线。抽出内芯,置入导针,拔出穿刺针,放置工作通道。在骨水泥处于团状期时透视下缓慢注入伤椎,骨水泥充填满意时停止注射。于骨水泥凝固前旋转注射导管数圈,使之与骨水泥分离。如骨水泥漏入椎管内则即刻停止推注,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肢体运动感觉情况。C型臂透视确认骨水泥填充满意后,拔出注射装置,缝合切口。双侧组采用双侧PVP。
1.3观察项目及疗效评估(1)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骨水泥灌注量。(2)手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6个月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3)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神经脊髓损伤等)。
2.1手术一般情况单侧组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骨水泥灌注量少于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VAS评分、ODI、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2组患者术前的VAS评分、ODI、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点的上述指标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注:组间比较,*P<0.05
表2 2组手术前后VAS评分、ODI、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2.3并发症单侧组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5.56%)、双侧组为7例(21.8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发生肺栓塞、神经损伤、邻近椎体骨折或病椎再次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PVP是临床治疗OVCF常用的一种脊柱微创手术,术中骨水泥结构性充填可矫正后凸畸形,阻止或延缓椎体进一步压缩;同时骨水泥聚合反应能降低椎体内部及其周围的末梢神经对疼痛的敏感度[2]。目前对单侧入路和双侧入路行PVP手术仍存争议。有研究报道,单侧穿刺易引起椎体内骨水泥的偏侧分布,术后椎体两侧高度失衡,增加邻近椎体骨折或病椎二次骨折风险[3]。但亦有研究证实,单侧注入骨水泥对恢复椎体的抗压力影响不大,且注射剂量与椎体强度相关性无显著性[4-5]。因此单、双侧椎弓根入路注入骨水泥术后在恢复椎体强度、刚度及高度等方面效果无显著性差异[6]。我们的观察结果显示:单、双侧PVP治疗OVCF均效果稳定。但单侧穿刺操作过程快,X线照射次数少;骨水泥的灌注量控制可靠且骨水泥渗漏率风险更低。此外,接受PVP治疗多为高龄患者,多伴有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等内科疾病,手术及俯卧位等时间过久对其呼吸、循环等各项功能均有不利影响。因此,在科学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选择单侧PVP更有利于促进老年OVCF患者的顺利恢复。同时单侧操作简单,更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普及。
为进一步提高PVP的治疗效果,我们体会:(1)术前积极完善影像资料全面掌握伤椎病情;术中正确定位穿刺部位及角度,合理掌握骨水泥的注入时机及用量。降低骨水泥渗漏、椎弓根骨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风险。(2)规范围术期的患者各项健康教育措施。嘱其术后规范和巩固抗骨质疏松药物干预和合理膳食。适当进行功能锻炼,并防范意外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