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表达能力培养的通识课程体系构建

2020-04-27 02:49浙江工业大学熊海燕
亚太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通识工科表达能力

浙江工业大学 熊海燕

以新技术、新业态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高校应以新工科发展为契机,构建新的通识课程体系,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善于表达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国外,斯坦福大学施行的通识教育,开设了写作与修辞、语言类等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熟练写作、有效交流与批判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并指导学生将来理智地工作与生活”。ABET 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明确提出了未来工程师的素质与能力,其中包括有效的沟通能力、解释数据的能力、阐述工程问题的能力等。国内,新工科天大会议更是提出了“面向2030 的工程师核心素质标准”,提出工程人才应具备沟通与协商能力。纵观国内外对未来工程师能力的要求,无一例外都关注到了工程人才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需及时调整新工科通识课程体系,提升工程人才的表达能力,从而保证所培养的毕业生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一、新工科表达能力培养提出的迫切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数字化时代,提升新型工科人才的表达能力已成为当今全球范围内各国应对数字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使命。高校在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积极思考如何构建新的通识课程体系以顺应时代发展。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易于让他人理解、体会和掌握,通常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形式。根据ABET 的专业认证标准,对新型工科人才提出以下11 项具体素质与能力,如下表所示:

ABET 专业认证标准(1)运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知识的能力;(2)设计与操作实验并能够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3)设计一个系统及其部分或整个程序的能力,从而达到在现实特定环境下如经济、环境、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健康与安全、可制造性及可持续性等领域的预期要求;(4)运用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能力;(5)识别、阐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有效沟通的能力;(7)对职业责任和伦理道德责任的理解;

(8)对工程解决方案在全球、经济、环境的和社会范围的影响的理解与认知所要求的宽广的教育需求;(9)对终身学习需要性的认识和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10)有关当代热点问题的知识;(11)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必要的技术、技能和工程工具的能力。

ABET 认证标准中,针对新型工科人才能力的标准有8项,而知识的标准仅有3 项,相对于知识的掌握,ABET 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而“表达能力”则渗透在ABET 中的其他各项能力中,如分析解释数据的能力、阐述工程问题的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等都属于表达能力的范畴。数字世界是一种人工世界,它是对现实社会的模拟,更是对现实世界的延伸与创新。身处数字化时代,工程人才需将现实世界中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迁移到数字化世界中,批判性地使用数字技术更好地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或者进行团队协作。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新的通识课程体系,培养工程人才的表达能力,适应时代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课程构建方式

通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基本价值、态度和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灵训练与装备”,鼓励学生诚实地思考、清晰地表达。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需要根据适当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课程,找准学科知识与能力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一)课程选择的原则

通识课程内容丰富多元,因此需要从中筛选出适合培养工程人才表达能力的课程。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课程选择十项原则最具代表性,我国潘懋元先生和王伟廉先生在《高等教育学》一书中提出的高等教育课程选择的六项原则也完全契合泰勒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培养工程人才表达能力的通识课程选择原则。

1.一致性原则。新工科表达能力的课程选择应该与课程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人文与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范围内课程的选择,必须符合提升新型工科人才的表达能力的课程目标,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明晰、方向准确。

2.适时性原则。新工科表达能力课程内容选择应契合数字化时代发展的要求,适时更新课程内容。数字化时代,新型工程人才的表达能力需要在传统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内涵更加丰富,需要培养学生用数字化的方式多维度地展现自己。同时,通识课程的授课方式,也需要充分根据数字时代的新特征加以适当的调整与更新,以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3.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指所选通识课程内容,必须能够使学生有机会去实践课程目标中所包含的实践项目。通过通识课程的实践环节,激发新型工科人才表达的意愿,让他们欲于表达、乐于表达,提升表达的主动性、准确性、逻辑性。

(二)课程体系构建方式

“三维一体化”通识课程体系。“三维”是指课程内容构建维度,包含能力维、学科维、层次维;“一体化”是指通识课程实施的路径,包括理论实践、线上线下及校内校外一体化。如图1 所示,能力维度由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构成;学科维是指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层次维包括欲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笔者采用“能力+学科”的混合模式对通识课程体系进行构建,每个层次都有“学科+能力”作为基础,从欲于表达到善于表达是表达能力层次不断上升的彰显,其宗旨是将工程人才的学科知识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进行整合,从而使通识教育更加具有全面性和实用性。在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同时,亦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按照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将各学科整合在一起,既关注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的系统性、综合性,又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共同构建。人文与艺术学科可开设:《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公众演说》《语言科学》《实用交际英语口语》等课程;社会科学学科可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语言交际与人际沟通》等课程;自然科学可开设《信息化思维》等课程,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夯实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让工程人才拥有表达意愿;其次,获得表达的能力;最后,表达清晰流畅,合乎逻辑,展现工程人才的素养。在此基础上,工程人才需具备渊博的知识,能够使用多种语言表达,才能拥有国际视野,达到ABET 专业认证标准中能够运用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能力、阐述工程问题的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标准。

文字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是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决策思想运用文字表达方式,使其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的一种能力。这需要广博的知识,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作为基础,因此可开设:《诗文品读》《古典诗词导论》《文史经典导读》《写作的技艺》《英语应用文写作》《英美文化概论》《英国文学名篇选讲》等课程。中英文写作技能需要掌握,文字之间的逻辑也需加强训练。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积淀。

数字表达能力,是身处数字世界,并能将现实世界中的表达能力迁移到数字世界中,凭借数字化的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的一种能力。因此可开设:《计算机多媒体应用(高级)》《数据库原理和应用》《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计算机基础与数据》《数据分析》《网络隐私与安全》等课程。学会在数字化世界中,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与技术,读懂数字的内涵,能够更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达到ABET 中运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标准。

图示表达能力,是工程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关键能力。图示表达对学生的图形设计与绘制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开设:《美术实践与鉴赏》《视觉艺术与设计》《工程创新思维与方法》《计算机图像处理》《数字动画艺术与设计》等相关课程,以此通过对学生图示表达能力的培养达到ABET 中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必要的技术、技能和工程工具的能力标准。

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表达能力的培养,各学科所占比例各有侧重。如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人文与艺术学科的课程比例会高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此要根据具体表达能力,对课程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同时要兼顾通识课程体系中必修与选修的比例。学科与能力互相融通,学科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提升有助于知识掌握,整个动态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

三、通识课程体系构建实施建议

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表达能力培养需要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作为载体,并需要多学科跨界与融合,学科知识与能力互为支撑才能实现。在文献梳理及教育实践基础上,笔者提出“一体化”的通识课程体系实施建议,对新工科人才的表达能力进行培养,从理论实践、线上与线下、校内校外一体化三个方面进行。

(一)理论实践一体化

尽管通识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区别较大,但实践都不容忽视。高校通识课程缺乏实践环节,更多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学习通识课程的效果不佳,流于形式,未能将表达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天大行动”提出新工科人才需具备全球视野、沟通与协商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始终贯穿其他各项能力之中。表达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指向能力,通过多元的实践课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关注对学生人文知识培养与熏陶的同时,可通过参观展览、表演、朗诵、辩论、竞赛等实践形式,开展互动实践体验;教师可通过实践环节对表达策略、表达技巧予以适时指导。

将表达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还是实践教学模式,都应该关注此项能力的培养。工程人才通过语言表达课程进行交流沟通或写申请书,学生可自由选择一至两门外语进行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锻炼学生国际化交流与表达能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化,且能对未来职业选择与专业发展发挥实际作用,学生可终身受益。实践课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还能使学生增强表达自信,使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升,从欲于表达、乐于表达到善于表达。

(二)线上线下一体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教育资源逐渐开放,课堂教学方式也更加灵活与多元,这为通识课程的教学创造了极佳的条件,可在培养表达能力的通识课程实施中予以充分利用。将混合式教学方式渗透到课程实践中,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线上学习,线下的实际课堂中进行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工程人才核心素养。

何克抗认为,“所谓Blended-Learning 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的平台,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图2 所示:

事实性知识,学生既可以充分利用线上平台预习,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学习中的困惑。这样,教师线下教学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服务于同学,达到解惑目的。混合式学习平台可以自动监测学生学习的情况,具有自主评分的功能,能客观、公正、及时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上有传统课堂无法逾越的优势。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是传统课堂的有机延伸,是通识课程教学模式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积极探索。

(三)校内校外一体化

校外的界限可以适当加以拓宽,而不仅仅囿于国内。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于如何使工程人才具备全球视野、沟通与协商能力,哈佛大学海外通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实例,海外学习课程不仅丰富了通识课程的形式,还提高了通识教育的质量,同时也为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为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宝贵机会和良好的条件。校内校外一体化,一方面能增强校际的交流与合作。大学间的校际课程合作开设,有利于第二课堂的开辟并丰富课程形式,激发工程人才在合作交流中培养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规模在线开放平台的课程资源,弥补校内课程资源不足、引进校外优质的课程资源,形成校内课程与校外共享课程充分结合的新模式。

通识教育是为学生面对未知的将来而准备,学生的兴趣会改变、事业会不断发展、新的工作会不断涌现。但所有这些都需要拥有最基本的技能和广博的知识才能获得成功,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提供学生这些不能在某本教材中学到的能力,需要学生通过交流、分析、解决问题和体验来获得的能力。校内和校外的资源进行一体化整合,更有利于工程人才表达能力层次的提升,培养具有沟通与合作能力、具备全球化思维模式、能够终身学习的新型工科人才。

四、结语

新工科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需多维度、多视角合力完成。高校需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推进学生跨学科合作学习,探索如何有效培养工程人才的表达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高校应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为通识课程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如协调教务处与院系的课程管理分工、院系通识课程开发及教师的调配等问题。不同学科对于工程人才表达能力的贡献程度有所差异,因此基于新工科表达能力培养的通识课程体系,需要在实际发展中不断调整、完善与优化,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夯实表达能力的基本技能与表达方式,才能培养出拥有良好表达能力的新型工程人才。

猜你喜欢
通识工科表达能力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